來源:光宇吐樓市
房地產市場瘋狂的年代,那會經常聽說一些有錢人買一層都是常事兒,甚至還有買一棟的,因為那會不限購,這都是其次,重要的是,那會基本上買了就大賺。
今天先給大家分享我最近看到的3個相關新聞,都有點類似。
我先說的是,中房報《北漂剛需搶走燕郊低價商住公寓:有人一口氣買17套》一文稱,12月5日燕郊某售樓處場面「誇張」,售樓處擠滿前來看房的人,銷售人員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所有單子都是站著籤完。這種火爆的購房場景在今年以來受雙重影響的燕郊,十分罕見。12月6日,截至傍晚7點成交近50套,有人甚至一口氣買了17套。
有點反常是吧,我告訴你,這是一個40年產權的商住公寓。
我們再看一則新聞,北晚《女子花1400萬買14套房,不到一年想退:房價降了,損失了三百萬》文章稱,近日,昆明一女士反映,去年11月,她以1.1萬/㎡的價格買了14套公寓,總價1400多萬元。讓她沒想到的是,今年9月該房子價格降為8000-9000元/㎡,這下,她覺得虧大了!
至於她去找開發商理論得到什麼樣的回覆我想大家早就見怪不怪了,而且輿論基本上也不會向著她,除非開發商有欺騙行為或者承諾不降價行為,否則開發商根據市場動態調整優惠力度就屬於正常行為,且房源均為一房一價,每套房源的價格也是不相同的。
我們集中把三條新聞看完,第三個新聞是中新網《一套房降價100多萬!商住房還值得買嗎?》的文章稱,2015年,林靜以約170萬元的總價買下中弘一套50餘平方米的複式商住房,之後隨著全國房價飆升,小區同戶型房源的掛牌價達到320萬元。不過,2017年出臺的樓市調控政策迅速將商住房的價格打回原形。如今,該50餘平方米複式商住房的成交價在190萬元左右,較最高點降幅達100多萬元。
大家看完三個新聞什麼感受?我之所以想把這三個新聞放到一起,就是想集中地給大家分享下我對商住房的態度,因為都是在說商住房,最近很多人也在問我,這種房子到底還能不能買?
買14套公寓的房子降了,買1套的也降了,在燕郊買17套的還不知道什麼結果,無論將來是什麼結果,我都想告訴大家,儘早放棄炒房的心態吧。
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是對住宅說的,商住公寓連住都算不上,其實都不叫商住房,那是開發商在之前炒作出來的概念,嚴格應該稱之為商辦房。所以多數城市對商住房並沒有限購。購房者以為抓住了機會,在開發商心裡,好不容易賣出去了。
我們看看燕郊,位於燕郊老城京秦高速北邊的北部科學城,今年10月份以來迎來多個商住公寓扎堆入市,小小的地方至少有7個商住項目。「目前燕郊商住公寓的主要需求者是一些在北京上班、只能支付較低首付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一套商住公寓的總價甚至還不及一套住宅的首付。這也是為什麼開發商要提供首付分期給購房者的原因,如果不這麼做,商住公寓相比住宅的競爭力將大幅降低。」
我覺得這位賣房子的人的話比較客觀了,如果不是這樣,基本上這種房子相比住宅沒什麼競爭力。可是越是這樣,購房者你想想你真的自己賺大發了?對於那些一買就買17套或14套的,一定是這麼想的。
實話實說,我對燕郊的未來還是比較看好的,尤其是長期看好,而且在經歷了房價高漲之後又重回下降通道,我認為現在是逐步恢復穩定期,如果還用買10幾套房來炒作,恐怕等來的不是什麼好事。
這種商住產品設計還是非常新穎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多數商住房是商水商電,要比民水民電貴不少,而且不能落戶不能上學。話又說回來,是可以開公司辦公的,也不妨礙居住。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說的,還值得買嗎?
我認為,商住公寓能不能買,主要得看用途。如果購置商住公寓用於自住,則不建議購買,不僅生活費用太高,配套設施不完善。而且居住密度大。當然如果僅僅是投資,你可以買,由於商住公寓多用於辦公,如果租金回報可以的話,當然也可以投資。
就北京而言,從320萬降到190萬,基本上已經擠掉了大部分水分,如果你用來出租價格上得去也挺划算的。據我了解,有些地段好的租金也挺高,有數據統計北京商住房當前的租售比大約是住宅的2-3倍,這樣的話或許還有一定的投資空間。我把好的壞的都說給你,權衡利弊,自己決定。
但商住公寓更強調的是商業,如果地段沒什麼人氣,你還投什麼資呢?還有一口氣買17套真的一定會大賺嗎?不會引發炒房的相關質疑嗎?而且像燕郊這樣的地方,一旦住宅這塊真的徹底放開(事實上已經在實操層面有所放鬆),那商住就更沒有市場了。
總之,不是不可以買,也不是不能投資,一些核心區的高性價比的商住公寓,也可以考慮購買。但如果把買房變成炒房,那就不只是賠錢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