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暑假在奶奶家,只要不下雨,就能在村子空曠的地坪上見到成千上萬隻蜻蜓。不過,最近一兩年回去,蜻蜓還有,不過只是稀稀落落幾隻了。除了環境的原因,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因。
在小學的課本裡,我們都知道蜻蜓是益蟲。一隻長成的馬大頭蜻蜓,一天可以吃掉將近1000多的小飛蟲。一直普通的蜻蜓一個小時之內,也可以吃掉40隻蒼蠅或者是將近840隻的蚊子。不過現在,隨著蜻蜓數量的越來越少,蚊子和蒼蠅的天敵變少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它們數量的大增。
蜻蜓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在國內,種類越來越少的原因無非就是上餐桌了,蜻蜓的幼蟲水蠆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豐富營養成分,又是野生的有營養,市場價格高,免不了一群人去河捕捉,不給蜻蜓幼蟲有成長的機會,成年的蜻蜓自然就會減少!
在南方流傳這一道菜,油炸水蠍子,這是地方名字,水蠍子就是蜻蜓幼蟲水蠆,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這道菜。這道菜發明出來馬上就流傳開來了,正是因為它的味道鮮美,入口即化。蛋白質含量豐富,再經過一些誇大功效,導致很暢銷。其實味道和炸蚱蜢沒什麼兩樣,蚱蜢是害蟲吃了也什麼事。
起初水蠍子是沒人要的貨,後面流傳開來就成了堪比炸知了猴的美食,一小盤都要30多塊錢。如今因為水蠍子這道美食的風靡,導致在某些地區蜻蜓數量急劇減少。其實幼蟲想長成蜻蜓飛上天是十分困難的,幼蟲要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蜻蜓遠遠不如蚊子那樣的高產。可惜即使是益蟲也逃不過像青蛙一樣被吃的命運。
小編認為不應該吃這種美食,因為很多東西都可以完全替代它,它的營養價值也沒那麼高,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