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與北宋詞壇
就北宋詞壇而言,可分為三個時期:
其一,從開國到仁宗天聖、慶曆年間,是北宋詞的初期,晏殊、歐陽修等詞人,承續花間派與南唐詞風而有變化;
其二,仁宗天聖、景祜以後,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詞的創造時期,大詞人柳永、蘇軾以及秦觀等,是推動宋詞發展的關鍵人物;
其三,由哲宗末年,歷徽宗一朝,直至汴京淪陷,是北宋詞的總結期,出現「集大成」的周邦彥,北宋滅亡後的南渡詞人裡,李清照、朱敦儒的主張和風格,與北宋詞的聯繫較為緊密,故在此也一併敘說。在北宋詞的發展過程中,柳永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柳永的慢詞
所謂慢詞,從音樂的角度說,調子比較長,字數比較多,拍子比較疏緩的詞。詞按字數分為三類:小令、中調、長調,長調即慢詞。
北宋詞的發展,至柳永出而為一大變,他採用教坊新聲和裡巷俚曲製作慢詞長調,變舊聲為新聲,不僅贏得了社會下層的熱烈歡迎,還影響到達官貴人的上流社會甚至宮廷。柳永的慢詞,展現了晚唐五代以來文人小令詞所沒有的新的審美風貌,開啟了詞史新的一頁,同時也開啟了宋詞作為「一代之文學」的新時代。
1、柳永的生平事跡
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行七,亦稱柳七,改名永,字耆卿,後人稱為柳屯田。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居崇安(今屬福建)。柳永沉溺於秦樓楚館、花間樽前,憑著他精通音樂的才能,很快在青樓妓院、勾欄瓦舍這些社會下層場所受到了妓女、樂工的推譽,並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通俗歌曲作家」。有《樂章集》,存詞200餘首。
2、柳永詞的內容
北宋初期的詞人多不屑於民間詞的俚俗,只有柳永,既為文人身份,又譜寫民間風味的詞。柳永詞中表現出了具有下層市民特徵的感情、觀念、價值標準。如《定風波》。
柳永詞中多寫風塵女子,但作者對她們的感情卻是真摯的、深沉的、平等的。這種態度與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士大夫詞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的詞擴大了詞的題材領域,向著更廣闊的社會空間拓展。詞中大量描寫羈旅行役的感受和城市風光,柳永首開風氣。柳永一生或為功名奔走,或因仕宦顛簸,常行走於旅途。他往往把途中所見與羈旅勞頓、人生遭際的痛苦交織在一起。如《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北宋初年,隨著經濟的繁榮,城市也迅速發展起來。所謂「太平氣象」,尤以都市風光最有代表性,如其《望海潮》。
3、柳永詞的藝術特點
柳永詞在藝術上有三個特點:
一是柳永對詞體的貢獻,柳永在詞史上以創製慢詞而著稱,完善了慢詞的體制和表現手法。
二是以賦為詞,將鋪排式的敘事與白描式的寫景抒情結合起來,如《雨霖鈴·寒蟬悽切》。
三是柳詞的俚俗特點:形式方面,善用俗語,俚語,形成平民化的表述風格。音律方面:寫了大量歌妓詞,具有市民色彩。
4、柳永詞的影響
將賦體的鋪敘手法用到詞作之中,開創了長調慢詞體式。所以從柳永開始,詞從小令時代過渡到了慢詞時代。
雅俗並陳,用俗語寫城市生活,寫歌妓,同時又用雅筆,寫情寫景,創造意境,表現羈旅生活,表現個人情懷。這種雅俗結合,以俗入雅的創作風格,影響蘇軾、李清照等眾多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