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家庭中,孩子教育主要是由媽媽負責,爸爸幾乎不插手或幫不上忙,當下對此現象稱作「喪偶式育兒」。有調查數據顯示,在現代家庭教育中以母親主導的佔50%,以父親主導的佔20%,剩下的30%是父母雙方共同教育。
但美國的一項教育研究表明:相比母親帶大的孩子,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上學後成績更優秀,進入社會後更容易在所處的領域成功。
越來越多的研究討論發現:爸爸的陪同對於孩子生長真的太重要了,遠遠超出了咱們的想像。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會更高。
科學家認為爸爸的養育對孩子大腦發育有積極作用,並做了一項以八齒鼠為對象的研究。八齒鼠和人類很像,鼠媽媽和鼠爸爸分工合作養小老鼠,鼠爸爸會照顧小老鼠,等小老鼠長大了之後,鼠爸爸會陪它們玩。
研究發現,只有鼠爸爸待在窩裡,小老鼠的大腦發育才會健全。如果出生後立即把鼠爸爸隔離開,小老鼠兩個腦區內負責傳遞信息的突觸連接的數量會大大減少。
而且,在大腦突觸發育階段,如果爸爸不在身邊,大腦皮層有一塊區域的發育就會有缺陷,這個皮層負責做決策,還和情感等高級腦功能有關。
科學家推測,很多小時候缺乏父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行為異常,可能就和這個區域突觸的功能障礙有關係。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父親陪伴的。
美國心理研討表示,有一個好父親,孩子在方塊設計、走迷宮和算術等智力測試中表現更傑出。
心理學家羅斯帕克盯梢研討美國加州390個家庭發現,爸爸一起遊戲更多的孩子,身體協調性和情緒控制能力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通常教會給孩子的是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等。而因為男性天生具有比女性更強的探索、冒險精神,遇到新鮮的事物或問題喜歡去研究,善於用雙手去創造。爸爸動手能力更強,且具有更多的「點子」在遇到困難時願意嘗試獨立解決。
因此孩子經常與父親的相處,容易使得思維變得更加靈活,願意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且對動手操作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獨立可以促使孩子成長,不事事處處都依賴父母;動手操作可以推動了孩子的想像力、感知能力、創造力的發展,同時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媽媽對待孩子時,通常喜歡柔聲細語的用孩子喜愛並能理解的話語與孩子溝通,比如「快來吃飯飯,吃飽一起睡覺覺」之類的語言。而爸爸喜歡用成人的語言,簡單明了、不加修飾的跟孩子說話,「來吃飯,吃完睡覺。」
孩子在努力跟上父親思維的時候,便會主動開動腦筋,去分析、猜測語義,直至掌握更複雜的句子、更多更難的詞彙以及日常正常交流規則。以此類推的學會觀察他人,挖掘規則。
在國內傳統觀念中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父親一般具有比母親更加廣泛的交際面;同時,由於父親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更加宏觀和長遠。
父親經常帶孩子出去交往,可以讓他們見識到社會中所存在的人與事的更多面,並為孩子樹立可以仿照的交際模板,進一步激活孩子的溝通技巧,並誘發孩子對外部世界的好奇。
當孩子第一次成功探索時,收穫到的新的信息與逐步累積的經驗,能使得孩子在面對未來的陌生環境表現出勇氣,促進孩子外向發展,並樹立正確的三觀與清晰自己的人生規劃。
完整的家庭中,爸爸和媽媽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缺一不可。爸爸增強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參與感,除了能帶給孩子諸上好處外,更能帶給孩子一個健康、健全、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掃碼添加小助手
回復【國際教育】
加入我們的【國際教育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