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數據顯示近百年來它的含量發生激增

2020-12-11 三體使者

引言:如今溫室效應已經成為了談及地球環境保護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但很難想像在大約十年前大多數人還對這一現象沒有明顯的感覺。研究表明地球的溫室效應從工業革命就開始形成了,如今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早在2005年左右就已經有國際環境研究組織提出了地球正在遭受溫室氣體的影響,而且這一理論先後得到了許多權威證明,然而那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國家都忙著發展,因此這一問題並沒有引起多少國家的關注。時間過去幾年後,溫室效應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是一種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因為不僅南北極地區的冰蓋發生了融化,世界上許多地區都相繼出現了異常高溫的天氣。

如今我們已經能夠毫無疑問地確定溫室效應正在影響著地球的發展,而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類活動。這並不是說自然界就對溫室效應沒有貢獻,只是和人類的貢獻相比自然界要遜色很多。在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動植物都會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但是人類在工業化革命之後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遠超出了自然界排放的總量。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都會對此產生疑問,平日裡我們都很難察覺二氧化碳的存在,它又是如何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影響到地球氣候環境的呢?這就要從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充當的角色講起。地球的大氣層是一層多功能保護層,它不僅能夠保護大氣中的氣體不會大量逃逸到太空中去,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其中紅外線就是散發熱量的主要來源。

當太陽光照射在地表時,有一部分輻射被大地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回大氣,甚至是返送回太空。在熱輻射返送的過程中,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它們能夠阻擋相當一部分的熱量繼續往外散失,從而在大氣中起到了保溫效果。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大氣保溫層」越來越厚了,太陽光還是照常照在地表上,但是反射回太空中的輻射就越來越少了,歸根結底就是被二氧化碳擋住了。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曾經發布一系列數據顯示,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就出現了逐年上升的現象,因為那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如何利用化石能源來為機器提供動力。在1970年的時候地球二氧化碳的濃度還在300ppm左右,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一數值激增到412ppm。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供電產業的發展,這樣的社會現象愈演愈烈,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去。

有專家預測,如果人類保持這樣的趨勢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話,那麼到了21世紀末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會突破900ppm,是現在的兩倍多。這不僅意味著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世界各地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也會上升,很難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然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最近收集到的初步證據卻表明,另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燒烤地球效率還高28倍的甲烷,其濃度卻達到了10億分之1875,比上一年的1866增加了億分之1,是二十多年來第二高的增幅。除了水蒸氣和雲外,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中變暖效應最大的溫室氣體,貢獻了26%的氣候暖化。
  • 最新研究顯示 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只需10年
    來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顯示,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只需10年的時間就會對地球產生最大溫室效應。 物理研究所(IOP)表示,他們希望消除人們的一個誤解--二氧化碳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對大氣產生溫室效應。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
  • 【寒假每日一題】驗證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並探究水蒸氣的溫室效應率的因素探究
    化學小組同學在查閱溫室效應的相關資料時,了解到除了二氧化碳外,水蒸氣等氣體也能產生溫室效應。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研究團隊負責人劉毅認為,近40年來,中國持續增長的森林面積,尤其是西南地區速生林中幼齡森林,正在成長為固碳的主力軍。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森林資源進入迅速增長階段。  從第一次到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全國森林面積增加了70.2%,森林蓄積量增加了75%。
  • 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分。
  • 瑞典「環保公主」背後的真相——地球自近數億年以來的科學數據顯示氣溫與二氧化碳無關
    這篇論文中最重要的數據則為下圖,顯示不同的二氧化碳含量的衝擊響應函數和輻射效應(Radiative forcing,指地球吸收的日照(太陽光)能量和輻射回太空的能量之間的差別——正的輻射驅動力表示進入地球的能量較多
  • 溫室氣體有6種,但大多數人只知道二氧化碳
    目前,全球相關機構和科學家仍然認為溫室氣體大量增多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所以全球主要國家籤訂了逐步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為每個國家分配了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絕大多數人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而且大多數人在提到溫室氣體時也總是只想到二氧化碳,但其實溫室氣體有6種,二氧化碳只是其中主要的一種罷了。
  • 人類對溫室氣體控制能力比預想更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在100年的時間跨度裡,這種溫室氣體的吸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在過去的3個世紀裡,排放到大氣中的甲烷增加了大約150%,但是研究人員很難確定這些排放的源頭。
  •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氮氣始終是含量最高的氣體,為什麼?
    不過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並不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氣體,地球上含量最高的氣體是氮氣。在地球的大氣之中,氮氣的含量佔到了78%,而氧氣的含量排名第二,約為21%。我們經常會提到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其實在大氣中的佔比並不高,二氧化碳和氬氣等氣體加在一起才佔地球大氣的1%。
  • 清華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
  • 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突破重要門檻?這份公報告訴你
    2019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突飛猛進。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版《溫室氣體公報》。公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流行,工業放緩,但並沒有遏制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捕獲熱量,增加溫度和推動更多的極端天氣、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事件發生。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突飛猛進,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達到百萬分之410.5。
  • 新氣候記錄顯示,地球正向50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溫室」狀態疾馳
    研究結果顯示了,地球是如何通過四種不同的氣候狀態(稱為暖房、溫室、冷庫和冰室狀態)來應對地球軌道、溫室氣體水平和極地冰原範圍的變化。碳-13和碳-12之間的比率,顯示了微生物可以吃多少有機碳——在這裡,較高的比率與大氣中更多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有關。因為研究小組的氣候記錄涵蓋了如此長的一段時間,研究人員還必須考慮天文因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也就是說,地球緩慢變化的軌道和向太陽傾斜,如何影響在不同時間到達地球不同部位的太陽光量,也被稱為「米蘭科維奇周期」。
  • 溫室效應是造成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那溫室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近一兩百年來全球很多地方陸續出現了氣候異常的現象。氣候異常包括溫室效應和極端天氣等,溫室效應導致了全球變暖,而極端天氣常常會導致一些氣象災害的出現。今天我們主要說說溫室效應是怎麼回事。一、溫室氣體提到溫室效應我們就不得不說人類活動了。自從進入了工業社會,生產力大發展之後,由於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的大量燃燒(還有汽車尾氣的排放,森林面積的減小等),都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快速增加。
  • 一個方便的謊言: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
    不但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微不足道,下面我們要仔細地看一看人造二氧化碳在整個指控中的具體數字,就讓人更加吃驚。2、二氧化碳在溫室氣體中的含量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是385ppm。這裡的單位ppm,是「每百萬分子數的含量數目」。而水蒸氣在地球大氣中的含量卻高達1,000-40,000ppm。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變化很多。
  • 二氧化碳濃度激增或毒害海洋!德國專家警告:有毒藻類將大量爆發
    這些年,二氧化碳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臭名昭彰的化學物質,因為它是大氣層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之一,隨著它的濃度已經超過百萬分之400(400ppm),毫無疑問,它帶來的全球變暖正在日漸加劇。但全球變暖不是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唯一後果。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
    很多人認為溫室氣體零排放就能阻止全球變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近日,挪威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含量攀升 太平洋「酸海」溶解蝸牛
    原標題:溫室氣體含量攀升 太平洋「酸海」溶解蝸牛 這一發現令一些研究人員震驚——它意味著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生物已經受到了海水化學成分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   並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海洋酸化中心聯合主任、海洋生物學家JanNewton說:「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海水酸化已造成了顯著影響。」
  • 該氣體造就金星模式
    地球和金星同為太陽系巖質行星,兩者的軌道距離也很近,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陽約3800萬公裡,兩者的體積和質量都很相似,金星的體積約為地球的95%,質量約為地球的80%,完全是一個和地球先天條件差不多的星球,因此很多科學家稱這兩者為「姊妹星球」。
  • 溫室氣體排放量到底和豬肉有沒有關係?
    這一切還得從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的關係說起。我們一直認為溫室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並不準確。有一種氣體能夠產生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效應,那就是甲烷。它所能產生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倍。儘管甲烷屬於燃料,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空氣中的甲烷含量也已經開始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