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西方整體大肆調動手中掌握的話語權鼓吹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甚至莫名其妙地捧出一個中學女生來誘導全球輿論、左右世界政治議題,我相信我肯定不會花時間去找學術論文看看氣候學家們迄今為止到底有哪些發現。不查不知道,一查就發現西方主流媒體上這個炙手可熱的話題,真相和西方鼓吹的「民主」和「自由」一樣都是編造出來的巨大謊言,而戳穿這巨大謊言的眾多研究,就來自西方國家自己的來自頂尖大學發表的一系列的學術論文,包括在我看來被學術界長期過度包裝和宣傳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學術論文都在否證主流媒體和與之合汙的「科普」界試圖傳遞給大眾的訊息——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根本缺乏現實依據。
我查閱到的經過嚴格同行評議發表的氣候學研究的學術論文中,論述角度最有趣的一篇論文是2015年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國際地球科學雜誌)》,標題為《Climate Change Science & Propaganda (氣候變化學與政治宣傳)》的論文,毫不客氣地把二氧化碳歸咎為全球氣候變暖的敘事判定為政治宣傳。
把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如何違背學術規範人為截取符合既定政治議程將對於地球壽命而言極其短期的數據挑選出來發表,又是如何為了誇大近期的氣溫升高在方法論和計算方法上做手腳——比如選取覆蓋範圍極為有限的地方做檢測點取平均來代表全球的情況,並且只選取更易檢測到變化的地表兩米以內甚至釐米級的淺層土壤數據,甚至於在2012年改動電腦程式HadCRUT4以獲取更顯著的變化趨勢。
為了突出問題的「嚴重性」,IPCC發表數據會故意突出溫度升高的幅度,刺激公眾的神經,例如下圖:
但他們卻不會讓大家知道在距今三億六千萬到兩億六千萬年前的Karoo冰河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峰值遠高於今天(高一個數量級,數據的缺點是精度還不是特別高,圖中灰色區域顯示誤差範圍),見下圖(摘自論文1999年發表於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的《A 400 million year carbon isotope record of pedogenic carbonate: Implications for paleo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圖10,藍色區域是我後期標註的Karoo冰河期):
與之相印證的,1993年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Insensitivity of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to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scenarios》就揭示所謂全球氣候變暖和二氧化碳排放兩者幾乎是彼此獨立的事件。該論文摘要如下:
這篇論文中最重要的數據則為下圖,顯示不同的二氧化碳含量的衝擊響應函數和輻射效應(Radiative forcing,指地球吸收的日照(太陽光)能量和輻射回太空的能量之間的差別——正的輻射驅動力表示進入地球的能量較多,會使地球溫度變高)的衝擊響應函數關聯度很差:
而給出更加令人信服數據的文獻,是加州大學W. Jackson Davis在2017年在《Climate》雜誌上發表的題目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nd Global Temperature for the Last 425 Million Years》,把地球自過去四億兩千五百萬年以來的數據全面整合起來非常清晰地證明了氣溫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之間沒有關係,遑論因果關係。
圖中紅色曲線表徵溫度的變化,綠色的曲線代表二氧化碳濃度,兩者變化趨勢明顯缺乏關聯度。
論文作者更進一步分析了兩者的關係,如下圖中溫度的表徵參數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做散點圖(藍色直線是故意對散點圖做線性回歸),顯示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關聯極其微弱。
作者還對溫度與根據二氧化碳估計的輻射相應做了散點圖,兩者的關聯度同樣極其微弱(同樣藍色直線也是有意對散點圖做線性回歸):
就此,作者做出明確結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無關,二氧化碳也不是導致四億多年以來氣候變化的動因,並推論人類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對於阻止有害的全球變暖恐怕並無助益,而可能只對保存生物多樣性有意義,見論文結尾的截圖如下:
事實上,此前基於大氣不同氣體組分的吸收光譜而展開的基礎性研究,在原理上就已經預測二氧化碳帶來的所謂溫室效應就不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因。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Vilas Jangale,其2012年的博士論文《Real-time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gas and opportunity fuels by N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圖9顯示二氧化碳在近紅外區的吸收峰遠低於烷類氣體,如甲、乙、丙、丁烷,在所測量的波長範圍之內幾乎是一條直線,甚至也遠弱於水蒸氣,見論文截圖:
而主流媒體上為了突出二氧化碳對比水蒸氣的對紅外的吸收,會人為對絕對值進行歸一化後的數據,這樣處理的結果好比有個差生單科成績語文最高但只能得50分的人,然後這個人化學拿了45分,按歸一化處理相當於他拿了自己最高分的90%,而與之做對比的一個比較優秀的學生數學得分最高為98,化學得了85,但按歸一化計算他化學得了自己最高分的大約86.7%,比90%低,於是媒體吹噓說他化學考的比差生糟糕。這是非常可笑的。並且,水蒸氣在大氣中的比例更是二氧化碳含量的25倍之多,真要給「溫室氣體」排名,水蒸氣遠比二氧化碳更有資格,但真要這樣實事求是,碳排放就完全不可能成為國際政治關心的重要議題了。我通過該圖,也是想給大家說明,有數據也需要會看數據,否則一樣被忽悠。中國要建成科技強國,防忽悠、建立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圖片來源(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EnergyBalance/page7.php)
(圖片摘自上文中提到的論文《Climate Change Science & Propaganda》)
因此,從地球歷史數據的角度,從氣體紅外吸收物理原理的角度,二氧化碳的人類排放導致氣候升溫都是站不住腳的。硬生生把二氧化碳的排放張冠李戴來為氣候變化負責,只能是政治驅動,而缺乏科學依據的。
文末,我順帶提一嘴,獲瑞典「環保公主」之稱的格雷塔∙通貝利(Greta Thunberg)有個親戚叫Svante Arrhenius,是190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他除了因提出化學反應的速率常數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式而聞名(阿倫尼烏斯方程),還有一項讓他被人明記的就是他是溫室效應的提出者,而他更是明確地講過氣候變暖對於寒冷的地區(比如北歐)來講是件好事,因為這有助於莊稼生長,從而促進人口的增長——"We often hear lamentations that the coal stored up in the earth is wasted by the present generation without any thought of the future, and we are terrified by the awful destruction of life and property which has followed the volcanic eruptions of our days. We may find a kind of consolation in the consideration that here, as in every other case, there is good mixed with the evil.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carbonic acid in the atmosphere, we may hope to enjoy ages with more equable and better climates, especially as regards the colder regions of the earth, ages when the earth will bring forth much more abundant crops than at present, for the benefit of rapidly propagating mankind." (摘自Världarnas utveckling [1906] 的英文版本 Worlds in the Making [1908] )。家族裡拿了諾貝爾化學獎的親戚,又是溫室效應的提出者,他對氣候變暖的態度,通貝利家族會不知道,或者會搞不清楚他的態度的分量?
親屬關係證明:
這個親屬關係可不是我胡亂找來的家譜做偽證,這可是被英國衛報報導過的,見: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mar/11/greta-thunberg-schoolgirl-climate-change-warrior-some-people-can-let-things-go-i-cant
對了,2017年1月根據人口統計,瑞典終於有一千萬人口啦,瑞典全國都很高興,其國家電視臺SVT還專門做了個一分半的短片慶祝人口突破千萬。所以,大家還以為瑞典人真擔心地球變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