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們走!到「田間地頭」悟糧食來之不易!

2020-09-05 雨山發布

為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積極倡導愛護糧食

節約用糧的文明社會風尚

幫助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

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

近日,雨山街道山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組織轄區20對親子家庭前往濮塘桃裡農場

開展暑期青少年「珍惜糧食 文明就餐」

參觀實踐活動

第一站:未來農業博物館

孩子們一邊認真聽著專業導遊的精彩講解,一邊不時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參觀,孩子們詳細了解了中華農耕文明史和農業發展史,充分認識到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第二站:農家小屋

在手工DIY製作環節,孩子們在老師和志願者的指導下,齊齊動手,用石磨磨豆漿,製作手工披薩,忙的不亦樂乎。活動最後,孩子們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裡充滿了自豪,同時也讓大家感受了粒粒皆辛苦的親身體驗。

花園中學初一學生張韻怡表示

「今天,讓我更加理解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深刻內涵,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通過此次活動

不僅僅能讓孩子在自己動手的樂趣中

體會到大自然的奧妙

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和情感

更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就餐習慣與節儉意識

使勤儉節約觀念內化為自覺行為

落實到平時的餐桌上

做到了文明就餐,盤盤靜餐

用實際行動拒絕浪費

使孩子們在寓教於樂中度過一個別樣的假期

相關焦點

  • 城固小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感悟糧食來之不易
    近日,城固縣老莊鎮潘張付小學「厲行勤儉節約,杜絕餐飲浪費」教育活動走進田間地頭,給孩子們上了難忘的一課。當前周邊農村正在收割稻穀,為讓孩子們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自覺養成「厲行節約,愛惜糧食」的好習慣,城固縣老莊鎮潘張付小學經過周密安排
  • 江蘇海安:田間主題活動倡導節約糧食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東校區開展「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零距離」觀察接觸稻穀、撿拾田間收割後遺漏的稻穗,感受糧食來之不易,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愛惜糧食意識和習慣。 翟慧勇/IC photo
  • 江華碼市鎮中學:田間地頭「幹農活」 感受糧食來之不易
    ,讓學生通過「幹農活」感受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相鄰的220班的責任地塊在上學期中期的時候種上了黃豆,如今長勢喜人,他們這堂勞動課的任務是要給植株瘦身,摘掉一些多餘的枝葉,免得葉子太茂密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黃豆的壯籽率。雖然是下午四點半,但是太陽依然火辣,加上黃豆的植株本身就有需要細細的絨毛,粘在皮膚上容易使人發癢,但是同學們幹起來依然是一絲不苟。
  • 江華碼市鎮中學:田間地頭「幹農活」感受糧食來之不易
    ,讓學生通過「幹農活」感受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相鄰的220班的責任地塊在上學期中期的時候種上了黃豆,如今長勢喜人,他們這堂勞動課的任務是要給植株瘦身,摘掉一些多餘的枝葉,免得葉子太茂密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黃豆的壯籽率。雖然是下午四點半,但是太陽依然火辣,加上黃豆的植株本身就有需要細細的絨毛,粘在皮膚上容易使人發癢,但是同學們幹起來依然是一絲不苟。
  • 碼市鎮中學:田間地頭「幹農活」 感受糧食來之不易
    ,讓學生通過「幹農活」感受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八年級220班 劉楊娟:我們不但能學習到比書上還要多(的知識),還可以知道爸爸媽媽的辛苦和農民伯伯的辛苦,不可以浪費糧食。八年級225班 趙茗茗:我們只蹲了一下就覺得那麼累,農民伯伯他們一下(地)就是一天,覺得他們特別辛苦。
  • 走在田間地頭,依舊美好
    美好,或許就是走走停停于田間地頭所見的一花一木。這些野生植物,它們的不經意生長,在述說著:看,我多麼頑強,有風雨陽光,我便可以漫無目的地生長」。小時候很愛這田間地頭的野果香,父母也會帶我們來地裡,於是他們勞作,我們小孩就地梗邊扯這些野果吃,童年也因這些而美好。如今,我帶上我的孩子,似乎我不再貪吃這些野果,反而我的孩子也別得像我小時候那樣,滿地的野果似乎可以吃一天,玩一天。花兒,也可以讓孩子們玩一天,開心一天。
  • 博才白鶴小學鼓勵學生走到田間地頭
    並鼓勵學子們做愛護校園環境的「小衛士」,孝順爸爸媽媽的「小幫手」,走出校園、走到田間地頭,多參觀、體驗糧食生產過程,從小樹立起用自己雙手建設美麗祖國的遠大志向,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小公民」。為了讓「勤儉節約」的理念深入人心,大隊委孫依馨帶著全體同學一起宣誓「節約糧食,踐行光碟,從我做起。」並發起倡議籤名。
  • 讓學生走向田間地頭,不妨從讓孩子自己打掃教室開始
    9月16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的通知,其中要求加大社會實踐體驗,組織 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開學第一課」搬到田間地頭
    學生們來到田間地頭幹農活關山初級中學則將「開學第一課」搬到田間地頭,老師為孩子們講解農作物知識,92名學生下地幹農活。八年級學生王琳希說:「這次體驗課很有意義,不僅讓我體會了父母辛勤勞動的艱辛,也讓我明白節約糧食的重要性。」閻良一校的孩子們開展了「光碟行動」大比拼。三四中隊的陳浩宇小朋友向少先隊員們發出倡議: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杜絕浪費行為,堅決做到光碟行動。據了解,閻良區將持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將節約糧食的種子深植每個學生的心中,讓勤儉節約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 @各位家長,讓您的孩子走向田間地頭
    精心設計活動形式及載體,圍繞勤儉節約開展主題班會、主題黨團日、藝術節、讀書讀報、徵文演講等日常性活動;利用世界糧食日、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等契機開展專題教育,加強糧食安全宣傳。把勤儉節約作為文明校園創建的重要內容,組織編排展演一批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校園文化作品,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
  • 各位家長,讓您的孩子走向田間地頭!
    精心設計活動形式及載體,圍繞勤儉節約開展主題班會、主題黨團日、藝術節、讀書讀報、徵文演講等日常性活動;利用世界糧食日、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等契機開展專題教育,加強糧食安全宣傳。把勤儉節約作為文明校園創建的重要內容,組織編排展演一批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校園文化作品,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加大社會實踐體驗。
  • 龐家鄉村振興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春管春種工作
    為確保糧食和「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龐家鄉村振興服務隊分組分批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春耕備耕、節水灌溉、藥肥噴施、麥田管理等情況,積極幫助解決現階段服務村春季農業生產需求。     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  魯網3月24日訊 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雖然給春季農業生產帶來了一些困難,但春耕到春時短
  • 城市中小學將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學生走向田間地頭,勞動光榮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 姜勇:到田間地頭開家長會
    針對這一問題,姜勇想了一個辦法,在當地創造性地開設了「鄉村家校共育講座」,鼓勵和引導農村的家長參與到學校教學育人工作中來,和老師擰成一股繩,一起教好孩子。「白天家長們沒時間,那就晚上開家長會;家長們來不了學校,那就把講座搬到田間地頭。」姜勇說。
  • 姜勇:到田間地頭開家長會
    針對這一問題,姜勇想了一個辦法,在當地創造性地開設了「鄉村家校共育講座」,鼓勵和引導農村的家長參與到學校教學育人工作中來,和老師擰成一股繩,一起教好孩子。「白天家長們沒時間,那就晚上開家長會;家長們來不了學校,那就把講座搬到田間地頭。」姜勇說。
  • 永寧縣望洪鎮:「微黨課」到田間地頭
    採訪中,望洪鎮北渠村村民劉中元告訴記者,平日裡村民們大都忙碌在田間地頭,這段時間在搶抓農田水利建設,開展清除雜草、修整田埂的工作,所以平日裡坐下來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而這樣的「微宣講」利用休息時間,用農民們想聽、愛聽、聽得懂的語言,直接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人民的親切關懷送進了田間地頭,也種在了群眾的心裡。
  • 美食DIY、拔蘿蔔、做稻草人…金山這裡的田間地頭「趣」味滿滿~
    美食DIY、拔蘿蔔、做稻草人…金山這裡的田間地頭「趣」味滿滿~ 2020-12-21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優質稻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
    近日,在萬安縣韶口鄉石坵村的田間地頭,來自省農科院的水稻專家舉辦了多場優質稻種植培訓班,該鄉石坵、南乾等7個村的貧困戶和種糧大戶共72人參加。這是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承辦的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富民強縣工程——優質稻工程產業發展技術升級縣(市、區)巡迴培訓班中的一個鏡頭。
  • 教育部:中小學生要走向田間地頭,每學段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
    本次《方案》特別提出要求,要加大社會實踐體驗,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 奔走在田間地頭的「平事兒官」
    原標題:奔走在田間地頭的「平事兒官」王中偉(左)在百姓家中調解。「案結事了」四個字看似簡單,做好卻很難。為了將每個案子背後的矛盾化解開,阿城區人民法院阿什河人民法庭庭長王中偉每年驅車上萬公裡,奔走于田間地頭,在為百姓調解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民間微案中,解決他們的棘手糾紛,成了村裡百姓信任的「平事兒官」。阿什河街平安村何某20年前因工受傷,當時在區勞動仲裁處理下得到一次性賠償款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