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前報導,酷暑季節,日本多地最高氣溫高於人體體溫,局部地區甚至超過40度。8月以來,東京已超100人因中暑死亡。死者年齡均在50歲以上,其中70歲以上佔大部分,死者中有八成以上的人不用空調。
此前也有過不少因中暑而身亡的案例,但仍有許多人輕易忽視,認為中暑只要扇扇風、休息一會就沒事。實際上中暑可能一發展就發展到嚴重狀態,因此掌握中暑相關症狀體徵,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是尤為重要的。
中暑出現這些症狀時一分一秒都不容耽誤
中暑可分輕重度,輕度者可能會出現熱痱、頭暈、噁心或者體溫上升等較輕微症狀。通常脫離了高溫環境,及時到陰涼處降溫、通風、補充冷鹽水後,待數小時即可恢復。而重度的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射病以及熱衰竭三種,這三個階段根據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來區分。
熱痙攣是因為在運動過程中大量的出汗,導致患者出現肌肉抽搐的症狀;熱射病是比較嚴重的階段,可以出現高熱、神昏、大汗不止、體溫升高等症狀;到了熱衰竭是更嚴重的階段,可能導致全身的疾患,包括神志不清、各個臟器功能的衰竭,甚至橫紋肌溶解等症狀。
有些患者一發展就發展為熱射病,或者是熱衰竭的嚴重階段。因此,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高度警惕!需要採取相應急救措施,同時撥打急救電話,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相比於中暑後的救治,預防才是首要任務
實際上中暑有幾種不同的原因,除了外界高溫的原因,中暑還和機體功能、環境、藥物,以及個人體質等因素相關。因此,預防也應該從全方位出發.
一、減少處在高溫環境待的時間:因為人體的代償能力有限,在平常高溫後可代償,但如果超過極限則容易中暑。因此,無論是運動還是工作,都要量力而為,不要長時間在過高溫的環境下工作、生活。
二、保持環境的涼爽、定時通風:中暑除了和高溫環境相關,實際上還和高溼度、不透風的環境密切相關,這是很多人忽略的一點。
日常的生活環境需要做好通風工作,避免長期處在密閉的環境。此外,在上述事件中可以發現,中暑的死者中有大部分是因為不開空調。所以,面對高溫酷暑還應該適當、正確地使用空調。
三、增強自身體質:中暑還和個人體質相關,當體質好的時候通常不容易中暑。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均衡飲食、保證營養的全面。同時適當加強體育運動,尤其是老人、小孩以及體弱病者,如果有基礎疾病要積極的治療。
除了以上三點,日常還應該學習、掌握中暑的相關知識;多關注天氣情況以及身邊的中暑易感人群。例如老人、小孩,在高溫天氣時更應該更加密切關注,適時協助採取相應的防暑措施,謹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