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英國權威科學期刊《物理世界》舉辦了一個活動:讓讀者投票選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公式。結果,具有「最美公式」美譽的歐拉公式毫無懸念地成功入選,它是偉大數學家歐拉於1748年發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公式:
這個公式非常巧妙地將三角函數與復指數函數關聯了起來,深刻而優美,被數學家們譽為「上帝公式」、「宇宙第一公式」等等。數學王子高斯就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第一次看到歐拉公式而不感受到它的魅力,那麼他不可能成為數學家」。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稱之為:「我們的珍寶」和「數學中最非凡的公式」。
尤其是當
而比歐拉公式更令人驚嘆的是歐拉本人傳奇的一生,他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之一(去掉之一也行),也是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在29歲右眼失明、59歲雙眼失明的不幸遭遇下,歐拉憑藉著對數學純粹的熱愛和非凡的意志,一生寫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886種書籍論文,平均每年寫出800多頁,範圍涵蓋分析、代數、數論、幾何、物理、力學、天文學、彈道學、航海學和建築學等領域。聖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如今幾乎每一個數學、物理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從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四次方程的歐拉解法、數論中的歐拉函數、剛體力學的歐拉方程和歐拉角、流體力學的歐拉方程、變分學的歐拉-拉格朗日方程、級數論的歐拉常數和歐拉乘積公式、圖論中的歐拉圖、複變函數的歐拉公式等等等等等等,數不勝數。要知道,很多優秀的數學家窮其一生都未必能創造哪怕一個以自己命名的公式和定理啊!歐拉一個人就完成了這麼多變態級的偉大成就,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到底是不是人類。關於歐拉的故事這裡就不作詳細展開,我將放在後面的文章單獨敘述。
現在我們回到歐拉公式上來,它到底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呢?應該怎麼來理解它呢?
我們以前大學的複變函數教材是這樣引入這個公式的:
(這張圖是從我十幾年前用的教材上拍出來的,年代感和滄桑感躍然紙上有木有!至今我仍保留著它,主要是想用來當反面教材)
我相信大部分同學看到這樣一個從天而降的定義之後,十有八九都被勸退了。什麼玩意兒!這是規定出來的?有這麼簡單粗暴、直奔主題的嗎?真的是令人猝不及防,非常費解!
接下來,我將結合分析語言和幾何直觀從3個不同的角度來聊聊如何推導和理解這個偉大的公式。
一、初等方式
我們先仔細觀察歐拉公式等號兩邊到底在表達什麼,先看看右邊
這個等式在平面上描繪出來的軌跡就是單位圓。
歐拉公式右邊的代數式我們搞清楚了,它就是一個單位圓。
再來看左邊,這個 是什麼意思,它看起來跟我們以前學過的實值函數不太一樣,以前我們學過的函數,定義域和值域都在實數範圍內,比如這些函數: , , 。其中, 是實數。(關於自然底數 的歷史我也寫過一篇文章自然底數e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數?,有興趣的同學點擊連結進去看看。)
這個 可倒好,變量是複數(或稱為復變量),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復變量竟然位於指數的位置,也就是說對複數進行指數運算。如果說是像 (其中 是複數)這樣的複函數,那我們還可以理解的,直接按照複數的乘法運算把函數的表達式展開出來就得了。但是這個 的復變量偏偏就是位於指數位置,這玩意我們可沒學過哦,我們只會複數的加減乘除運算,複數的指數運算是什麼鬼,一臉懵逼!
讓我們冷靜地想一想,不要被這個 的詭異外表給嚇懵了。不管你的復變量位於什麼位置,也不管你對復變量做什麼運算,指數運算也好,三角運算也罷,你運算之後的結果肯定也是一個複數吧,難不成你還能超脫於複數域之外,變成一個其他的數?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讓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做一次「運算」,難道能生出來一個非人類(雖然這個比喻有點驚悚)。事實上,複數域對於基本運算都是封閉的,也就是說兩個複數做基本運算之後,其結果仍是一個複數,逃不出複數域的五指山。
好,既然 也是一個複數,那我們不妨設: 其中,實部 和虛部 都是實數,而且都是關於 的函數,為什麼是關於 的函數?我們可以這樣想,對於任意不同的 值, 這個複數應該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其實部和虛部會隨著 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實部 和虛部 與 存在函數關係,這個函數關係的具體表達式正是我們要求解的問題所在。
可能有人會問質疑說,實部 和虛部 與 也可以不存在函數關係啊,比如 常數 和 常數 ,即實部和虛部都恆等於常數,不隨 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是這樣,那就說明它們之間不存在函數關係啊!首先,我要肯定這些人的質疑精神,質疑是科學進步的推動力。讓我們思考一個例子,比如 。這是不是一個函數?這其實就是一個常值函數,它把所有的 值都映射到2這個值上,這樣的映射關係也屬於一種函數關係,也就是說常值函數是一種特例,包含於普遍的函數關係中。同樣的,我們說實部 和虛部 與 存在函數關係,並不是把常值函數的情形排除在外,而是統一納入其中。所以,假設實部 和虛部 與 存在函數關係是非常自然的和合理的。
對比一下(1.1)式和歐拉公式,現在我們的目標是要證明兩點:
1、(1.1)式所表示的複數模長為1;
2、(1.1)式所表示的複數幅角為 。
為什麼證明這兩點就相當於證明了歐拉公式?因為如果一個複數的模長為1,且幅角為 ,那麼寫出來的結果就是歐拉公式那個形式。
現在我們把(1.1)式兩邊同時對 進行求導,其中,我們要用到指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初等函數的求導公式。左邊求導之後結果是 ,這是根據實值指數函數的導數法則推廣而來的,為什麼可以這樣直接推廣?
回憶高等數學裡面的一個基本的事實: 是其自身的導數: ,如果 ,而且 ,則 。與此類似,如果 是一個實常數,則 可以由以下性質來定義: ,而且有 。為了把通常的指數函數 從 的實值推廣到虛數值,我們可以認定當 時:
(1.1)式右邊求導結果是直接對實部和虛部分別進行求導,因此,兩邊同時求導之後的最終結果是:
這裡,一撇表示對 求導。
再把 (1.1)式代入(1.2)式的左邊,重新整理一下即可得到: 這個等式說明左右兩邊兩個複數相等,那麼其實部和虛部當然也分別相等,即: 為了證明(1.1)式所表示的複數模長為1,我們考慮模長對 求導。首先,複數模長為:
對該等式兩邊進行求導:
這裡把實部 和虛部 簡寫為 和 。
根據(1.4)式可得 :所以(1.6)式實際上等於0,即:
因此有:
顯然, 的值不可能等於0,所以只能是: 複數 的模長關於 的導數恆等於0,這說明什麼?不就說明了複數 的模長是常數,與 無關嗎?也就是說,無論 取什麼值,複數 的模長都保持不變。那它的模長等於多少呢?很簡單,我們取一個 的特定值代入進去不就知道了嗎?那取什麼樣的值最合適呢?我們知道指數函數有一個特殊的函數值,那就是當指數為0的時候,其函數值等於1。所以,根據指數函數這個特點,我們把 代入模長公式,得到: 這就證明了我們的第一個目標:複數 的模長為1。
我們接著證明複數 的幅角為 。
為了方便,我們記複數 的幅角為 ,這個幅角跟 有關,是 的函數,為什麼是 的函數?因為複數的虛部和實部之比等於正切,即: 而我們上面已經分析了,實部 和虛部 都是 的函數,那幅角 當然也是 的函數。
現在我們繼續對(1.10)式兩邊同時對 求導,左邊求導之後結果為: 右邊求導之後得到:
上式的分子為什麼等於1,請思考一下。
把(1.10)式左右兩邊求導的結果再用等式連起來,即(1.11)與(1.12)兩式相等,得到幅角 關於 的導數: 一個函數的導數等於1,這又說明了什麼?說明這個函數與自變量滿足下面的關係:
其中,const是一個常數項。為了確定這個常數項,我們再次利用上面求解模長的方式,取一個特定值 代入複數 。也就是說,這時候實部C=1,虛部S=0。所以,根據(1.10)式:
如果這個 取為幅角主值,那麼就有 。也就是,當 時有 ,所以常數const=0。這就證明了: 也就是複數 的幅角為 ,這就證明了我們的第二個目標。
綜上所述, 我們剛開始假設的(1.1)式:這個式子所表示的複數,其模長為1,幅角為 。
所以(1.1)式就是歐拉公式: 證畢。
二、質點模型
上面的初等方式在導入復指數函數 的過程是非常自然的,比一些刻板教材用從天而降或者「規定」的簡單粗暴方式友好多了。但是公式推導過程難免讓人覺得太過於抽象和繁瑣,顯得不夠直觀。下面我們結合物理概念和幾何直觀從質點模型的角度來加深歐拉公式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複數是一個二維數,它跟複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而平面上的點又與向量一一對應,所以任何一個複數都可以看作是平面上的一個向量。在物理學中有一個叫位移的物理量,這也是一個向量,它的方向從原點指向坐標點所處的位置(物理上稱之為徑向),這個向量描述的是一個質點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軌跡,也就是質點的運動曲線。
那麼,很自然的,我們可以把複數 看成是一個質點的運動曲線(這裡,我們使用了字母 代替 ,因為我們現在認為自變量是時間,時間這個物理量一般用 來表示)。這個曲線描述的是在時刻 質點的位置。
現在讓我們回想物理學中的速度概念,速度也是一個向量(在這裡我們同樣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複數),它是位移關於時間的導數,其方向就是運動曲線的切線方向。
設質點的位移 ,速度為 ,則有: 所以,給定一個實自變量 的位移 ,我們總可以把它可視地看作是一個質點在時刻t的位置,且位置關於時間的導數 就是質點在時刻 的瞬時速度 。
我們現在就用這個質點模型來求解位移 的具體軌跡。上面我們已經分析過 這樣的函數的導數,即: 聯立(2.1)和(2.2)即可得到: 這個方程式就很有意思了,它表明任意時刻t,速度 等於虛數單位 乘以位移 。而我們都知道,複數乘法的幾何意義就是旋轉,任何一個複數乘以虛數單位 相當於該複數逆時針旋轉一個直角。所以,在任意時刻 ,質點的速度向量 與位移向量 垂直。
能夠滿足這個條件的軌跡是什麼呢?
沒錯,只有圓周運動軌跡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在任何時刻 ,速度與位移處處垂直的運動軌跡就是圓,如上圖所示。
好,運動軌跡求出來了,是一個圓,那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圓的半徑是多少?老辦法,我們用 這個特定值代入位移向量 ,即可得到在初始時刻質點的位移: 也就說初始時刻質點的位置位於 處,根據(2.3)式,這時候初始速度為 ,與位移向量垂直。
所以,這個位移 的軌跡是一個單位圓。既然是單位圓,那就可以表示為: 把自變量 替換為 就是歐拉公式: 證畢。
這裡順便拋出一個問題給讀者們思考一下,如果位移向量對時間t求二階導數,那麼結果是什麼物理量?這個物理量與原來的位移向量的方向關係如何?
方向還是與 垂直嗎?
三、泰勒公式
在微積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式——泰勒公式,這個公式可以說是微積分的巔峰,它是我們研究函數極限和誤差估計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無論是數學、物理等理論學科,還是工程、計算等應用學科,隨處都可見到泰勒公式的身影,可見它的重要性。但是這裡我不打算來展開敘述這個公式,大家先接受它就行。這個泰勒公式是說,如果函數 在 附近充分光滑(具有多階可導),那麼 在 附近的函數值可以用一個多項式函數來逼近:這叫做函數 在 這個點的泰勒展開式。很多初等函數都可以通過泰勒公式展開成一個無窮級數的形式,比如: 這幾個級數都是函數在 處的展開式,而且展開後的級數在整個實數範圍內收斂。
我們令 ,代入(3.2)式,即可得到: 根據虛數 的定義, , ,所以(3.5)式可以整理為: 具體整理的過程我就不贅述了,請讀者們自己手推一下,很簡單的算術題而已。
仔細對比(3.3)式、(3.4)式和(3.6)式之後,不難發現,(3.6)式右邊兩個括號內的級數剛好就是 和 ,所以歐拉公式: 得證。
利用泰勒公式證明歐拉公式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證明過程非常簡潔和清晰,只要直接代入公式即可,這也是大部分教材和一些網上的資料所採用的方法。
這個方法當然沒有錯,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抽象。我這裡補充一種幾何直觀的方法來理解泰勒級數(3.5)式的收斂過程。
我們先來看看(3.2)式,這個式子右邊的級數逐項累加過程可以這樣來理解:假設現在有一個動點位於笛卡爾坐標系的原點,那麼(3.2)式中的每一項的累加過程,可以看作是這個動點向坐標系 軸方向不斷移動的過程,比如:第一項1,相當於動點從原點移到 這個位置,再加上第二項 的時候,相當於動點繼續向前移動 個單位距離,再加第三項 的時候,相當於又繼續向前移動 個單位距離,如此循環一直移動下去,最終動點的位置會收斂到一個定點,也就是這個移動過程所累加起來的距離是收斂的,不會一直移動到無窮遠處。
再看看(3.5)式,這個級數的每一項與(3.2)式的每一項其實是有聯繫的。為了方便,我們把(3.2)式的 替換為 ,然後與(3.5)式放在一起比較: 可以看出, 的第 項與 式的對應項式一樣的,比如第1項、第5項等等。第 項、 項和第 項分別多乘了 、-1和 這3個數。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兩個級數的累加項分別按照每組4項進行分組,那麼每組內的第一項相同,後面三項, 的項比 的對應項分別多乘了 、-1和 這3個數,並如此循環反覆,一直進行下去。比如,我們看兩個式子的前四項,第一項都是1,第二項,分別是 和 ,根據複數乘法的幾何意義, 其實就是 逆時針旋轉90度,第三項 是 逆時針旋轉180度,第四項 是 順時針旋轉90度等等。
所以,如果我們繼續用上面動點移動的觀點來理解 那一串級數的逐項累加過程,那麼其過程就應該是這樣的(如上圖):先向右移動1個單位距離,然後垂直於 軸向上移動 個單位距離,然後向左移動 個單位距離,然後再向下移動 個單位距離。也就是按照向右、向上、向左和向下的移動順序,循環反覆進行下去。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樣的動點移動軌跡類似一種螺旋線,這條線就好像是把躺在軸上那條 的線段,按照原來每一段的長度,從節點處逐次折一個90度角之後形成的折線段一樣(用文字描述太蒼白無力了,你們自己看上面的圖想像一下)。而且,每次移動的距離與 那種移動方式的距離是相等的,因為 的每一項僅僅是 的對應項通過旋轉得來的,沒有拉伸作用。
所以 與 所表示的動點移動過程,其運動路程是相等的,但是位移並不相等,因為 的那個動點是一路向前移動的,而 的動點是左右上下移動的,最終的位置當然不一樣。這就好比你從A點走到AB的中點C,然後繼續走到B點,最終你的位置是B點,但是如果你到達C點之後返回A點,那你的最終位置還是在出發點A點處,雖然這兩個過程你走過的路程相等,但是位移不相等,即最後落位不一樣。
好,我們已經藉助一個動點的運動模型理解了 的級數累加過程,那這個過程會一直無限下去,還是收斂到一個定點?我上面已經描述了這個過程的結果,因為兩個級數所表示的動點移動路程是相等的,而 是收斂的,那麼 必然也收斂。用分析語言來證明就是:
這裡,複數加絕對值號表示模長。
因為 是收斂的,根據控制收斂定理, 也收斂,即 絕對收斂,那麼 也收斂。
既然級數 是收斂的,但是它到底會收斂到複平面上哪個具體的點呢?
上面我們已經通過泰勒公式方法證明出來了,級數 最終收斂於單位圓上幅角為 的點,即歐拉公式:
我們通過圖像來直觀看一下級數 最終的收斂位置,請看下面這張圖:
這張圖是當 時,級數 最終的收斂位置,可以看到,最後收斂於-1,也就是: 這就是 時的歐拉恆等式。
這裡我們稍微停下來思考一下,以前我們高中學習對數函數 的時候,為了保證函數有意義,要求定義域 。如果現在把對數函數的定義域推廣到複數域,那麼你覺得 的值應該等於多少?
當 不斷變化的時候, 所表示的點剛好在單位圓上做圓周運動,請看動圖:
這些動圖來自一個非常著名的數學可視化視頻UP主3Blue1Brown,他的視頻以直觀的動畫呈現各種抽象的數學公式和定理,深受廣大學子的喜愛(當然也包括我這樣的中年大叔)。強烈推薦他的兩個系列視頻:《微積分的本質》和《線性代數的本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相信你一定可以從中有所收穫。
四、結語
上面三種方法各有千秋,第一種是純數學分析的方法,儘管不是很直觀,但是在導入復變量指數函數 的過程是非常自然和友好的,並且每一步推導都是建立在原有的嚴格數學分析基礎之上的,通過環環相扣的邏輯演繹導出結論。雖說這種方法顯得非常嚴謹,但是畢竟是有「數」無「形」,難免讓人感覺抽象和晦澀,不利於加深歐拉公式的理解。第二和第三種方法,在抽象的數學分析基礎上,結合了物理模型和幾何直觀,通過「數形結合」的可視化方法刻畫了歐拉公式的本質,給人一種非常清晰和具象的感受,大大加深了對歐拉公式的理解。
我個人以前學習高等數學的時候,非常喜歡 語言那種抽象性和嚴密性,但也因此忽視了數形結合、幾何直觀和直覺思維等更加重要、更有價值的思考方式,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以至於最後所學的東西僅僅浮於表面,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解框架,甚是遺憾!
那什麼是數形結合的學習方法呢?這裡引用一位科普人士PeiLingX的觀點,他的觀點深得我心,對我的啟發很大,這個觀點是這樣的:「數形結合方法,就是把紙面上的嚴格推導(數),通過大量的思考,豐富為心中的直觀理解(形)的過程。簡言之,把數學學到心裡的過程,就是從數到形的過程,也就是讓自己對理論的理解更自然、更直觀的過程」。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溫馨提示: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高能所】的文章,您可以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高能所】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覺得不錯,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