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李白的錢哪來的?關注量竟然到了7億+。
大家一下子炸開了鍋,3萬+評論五花八門……有說他敗家子富二代的,有說他老婆是富二代,甚至還有說李白當街殺過人????
這都是真的假的啊???這麼玄乎被孩子寫到作文裡可怎麼得了?
平時我們的關注點都在李白的詩上,但仔細一想,他確實一直都在遊走四方,他也確實沒有固定工作,那他的錢到底哪來的呢?
之前我看過一期康震老師的《百家講壇》,講的就是「李白的收入之謎」,我給你簡單梳理一下。
1
30萬的猜測
李白這輩子沒當過官,不是公務員,也不像現在的籤約作家,所以他沒有穩定的收入。
25歲離開家鄉四川,在揚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光救濟落魄公子就花了30萬錢。這30萬哪來的?就成了人們猜測他經濟來源的起始。
猜測1:李白父親經商致富
李白在四川住在綿州地區,這個地方產鐵和鹽。所以有的人認為,李白的父親李客,可能從事的是鹽鐵的買賣,並由此發家致富。但這個並沒有具體的記載,只能推測他的父親很可能是商人。
猜測2:李白自己經商
李白崇信道教,所以他會「煉丹」。詩中也常寫到煉丹:「煉丹費火石,採藥窮山川。」而煉丹就是有色金屬的冶煉,推測李白可能賣丹藥,不大可能會販賣有色金屬。
30萬錢有多少?
他在揚州救濟落魄公子花的30萬錢,叫做開元通寶。按照當時的物價,一斤豬肉五六百錢,一匹好馬數萬錢,一匹布大約400文到500文。從物價水平來說,這30萬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 多。
2
有錢的朋友
不到一年就把幾十萬給造沒了,就是因為他的消費觀是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反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可理想主義不能當飯吃,他錢花完了怎麼辦呢?沒關係,他的好朋友有錢。
道士元丹丘是他的好朋友,還是一個大莊園主,而且在長安都有產業。李白後來第二次能進長安見了唐玄宗,就多虧了元丹丘向玉真公主推薦。
李白還有一個好朋友,叫元參軍。元參軍邀請李白和他一起去太原遊玩,那段日子非常愜意,每天都是「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有好朋友給自己買單多麼幸福啊……(我的好朋友在哪裡)
3
兩次「倒插門」婚姻
李白有過四次婚姻。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是正式的,妻子都是貴族,但不是娶,是「入贅」,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倒插門」。
第二第三次少有記載,是在他漫遊過程中遇到的普通民女,同居過但最後分手了。
第一任妻子是當時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和李白生了一子一女。第二任妻子是相門之女宗氏。
雖然這兩家貴族在遇到李白時,已經有些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是給了李白經濟方面的支持。
4
賜金
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的時候,唐玄宗給了他一筆錢,讓他回家做詩人。具體多少金額沒有記載,但想來唐玄宗的手筆不會少。賀知章年紀大了以後想回老家養老,唐玄宗賜給了他一座湖。
李白可能用這筆錢在東魯地區購買了田產。在他的一首詩裡寫到了在東魯地區的愜意生活:「一身自瀟灑,萬物何囂喧。拙薄謝明時,棲閒歸故園。二季過舊壑,四鄰馳華軒。衣劍照松宇,賓徒光石門。」很可能是建了個小莊園。
還有一次別人給他錢,是他參加永王李璘軍隊的時候,韋子春上廬山來請他的時候,給了他五百金,他雖然寫下「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看上去沒把這些錢放在眼裡,具體是黃金還是白銀也不清楚,但有一筆就給他算上一筆。
上陽臺帖-唐 李白
5
賺稿費
他是當時有名的大詩人,靠寫詩換來稿酬,稿酬也稱作潤筆。通過他的詩文,他得到了不少饋贈,有的是實物,有的是金錢。
從他的詩題目上就能看出來。《酬張司馬贈墨》,別人給他送的墨肯定是質量好,數量多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鷳》,白鷳是一種鳥,很名貴;《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得到了五雲裘……
唐代的知識分子,通過寫詩寫文,獲得潤筆,並不少見。
就比如白居易,寫一篇墓志銘是六七十萬錢,以李白當時的名聲,稿酬自然會更多。
6
粉絲的熱愛
李白在當時很受人熱愛和尊重,當時有一個李白的狂熱粉絲任華,總追著李白的行蹤走。李白去哪兒他跟到哪兒,但卻總見不到愛豆本人,還哀傷的寫到「邂逅不得見君面,每常把酒,向東望良久。」
在中都,有一位不知道名字的小官員也是李白的粉絲。請李白吃渾身發著紫光的魚——紫錦鱗,喝琥珀色一樣的美酒,李白就寫了一首《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給他。(天啊我已經開始幻想阿信給我寫歌了……)
李白的才情,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人對他仰慕饋贈,走哪兒都有人請他。他收穫的除了金錢之外,更多的是買不來的人情。這個對李白在心靈上,在精神上,是一個莫大的慰藉和支撐。
為什麼人們這麼仰慕他?他是這個時代的歌手,唱著人們的理想和不滿。
「李白的錢是哪裡的」這個話題,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了一遍這位偉大的詩人。
但我們不能用富二代、敗家子、娶白富美等標籤來定義他,有很多問題至今沒有具體的結論。
他有妻子兒女,他也食人間煙火,他懷才不遇的遺憾,在大致了解他的錢從哪裡來時,其實也是看到了他另一條生命的軌跡。
所幸在今天我們還能讀到李白的詩,他傳奇的一生,他的志向,我們都看得見。
內容來自《百家講壇-詩仙李白之李白收入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