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彗星的命名規則的結構,了解彗星這種迷人的天體

2020-12-16 綜藝看了沒啊看沒看

大家好,我們本文的作者憶茜,歡迎收看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關注收藏哦!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之小的它們卻又如此重要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彗星。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彗星的命名規則,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而彗星的命名規則更直接,發現則的名字直接被用到了彗星身上,除了哈雷彗星和恩克彗星。一開始是約定俗成的,後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有了明確的命名規則,以最早堵路發展著名字命名,最多可以由三個人姓氏來命名,以受到報告的先後順序。然而小行星不同的是,以發現者名字命名反而成了臨時命名,或者是俗稱,沒真正登記造冊的確實編號。

1955年以前比較混亂,先是按發現次序獲得編號,採用年份加小寫的英文字母,然後經過持續觀測和軌道的測定,根據其過近日點的次序再給一個編號,年份加羅馬蘇子。所以例如蘇梅克—列維9號,就有了1993e和1994X兩個編號。但是有時候會突然發現一顆馬上就要過近日點的新彗星,那麼在原來已經排好序的編號裡就無法插隊了,如1994IX和1994X已經確定好,如果新發現的彗星過近日點時間恰巧在它們兩個中間怎麼辦?於是1995年起採用了新的系,即慘遭小新星的做法進行編號。

此外,為了方便標識彗星的特點,在編號前加上標記,如A/表示可能是小行星,C/表示長周期彗星,P/表示回歸一次以上的短周期彗星,為了避免短周期彗星回歸時被重新標記,則在P/或者D/前加上一個有IAU小行星中心給定的序號,例如好累彗星就叫1P/Hally。X/表示尚未計算出軌道的行星,D/表示不再回歸或已經消失的彗星。這些就是彗星的編號和命名了。

1826年的時候,奧地利的一位軍官比拉發現了一顆彗星,隨後天文學家岡巴爾確認與1772年、1805年出現的彗星為同一顆周期為6.6年的短周期彗星。1846年再次回歸,但是就在過近日點前一個月左右,比拉彗星分裂成了兩顆。此後兩個彗核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1859年,因為離太陽太近,無人發現它。到了1865年,天文學家期待看看這位老朋友長啥樣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到了1872年,人們依然沒能發現這顆彗星。然而11月27日,地球穿越彗星軌道時,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那天晚上天上降下了一場真正的流星雨。

有人一晚上書到了33400顆流行!據估計總數可能在16萬左右,它們都來自仙女座Y星附近。由此,天文學家確認了流星雨和彗星之間的關係。彗星回歸時會噴發大量的物質散落在軌道上,知道地球經過彗星軌道就有可能發生流星雨,所以來自同一區域的流星雨應該是每年都會有,而每隔一個彗星回歸年,就有可能來一波大的流星雨。但是具體還要看地球到底經過哪一團回歸物質。

知道19世紀,分光學發展以後,才開始亞努就彗星的化學組織。彗核非常小,二期彗星氣體密度非常低,猶如薄雲一樣,完全可以透過星光。彗星中發現了斯萬光譜,這種光譜在蠟燭等許多含碳的火焰中看到,現在我們知道是兩個碳原子組成的中性碳分子所造成的。1881年後,底片被製造出來,拍攝到的光譜就清晰多了,天文學家在彗星光譜中發現了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氮原子組成的中性CN分子。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歸,5月18日地球闖過哈雷彗星的尾巴,當時很多人害怕彗尾中有毒氣侵入地球,事實上那只是杞人憂天。

通過光譜分析,我們知道彗星中含有碳、氫、但等元素組成的離子態分子,這些分子在化學上不穩定,叫做基,它門市被日光分解產生的,它們是彗核組成的部分。因此彗星裡可能有水、氨、甲烷、氰、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前蘇聯、歐洲以及日本接連發射了5個探測器造訪哈雷彗星,證實了此前的推測,並探知了彗核中水的含量佔到總質量的80%,比之前估計要大很多。考慮到彗星中還有塵埃、砂礫等,所以糅合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個髒雪球。

相關焦點

  • 宇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天體
    半人馬小行星是罕見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它們基本上是巖石性質的,就像小行星一樣,但是當它們的外部蒸發時,它們也會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雲。當半人馬小行星發射這些氣體時,它們被認為是活躍的。
  • 夜空中「最亮的」彗星中文名定為「新智彗星」
    「新智彗星」英文名為NEOWISE,天文學名詞委專家一致認為,雖然「NEO」在此處只是「近地天體」一詞的英文縮寫,但不妨視其為前綴、取其「新」之義;其後的英文縮寫WISE可當作「智慧」「廣域」等來理解,也可反映空間望遠鏡巡天觀測的高度自動化。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哈雷彗星蛋是什麼,講解生長在雞蛋上的天體圖!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遙遠天體的運行,會對人的身心產生相當微妙的作用。「天文蛋」的屢屢出現,則為這種學說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1988年3月18日午前發生日偏食時,我國發現了兩枚奇特的雞蛋,引起了科學界的極大興趣。
  • 夜空中「最亮的」彗星中文名定為「新智彗星」—新聞—科學網
    「新智彗星」是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任務期間發現的,它在整個7月都肉眼可見,隨後將迅速消隱。上一次北半球人類肉眼可見的亮彗星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在南半球是2011年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1 W3)。
  • ISON彗星會成為「世紀大彗星」嗎?
    由於目前已有大量望遠鏡從地球和太陽系內其他地方不斷觀測這顆彗星,所以一旦自行瓦解,ISON彗星就將成為有史以來觀測最為透徹的彗星瓦解案例,很可能給彗星如何消亡這一課題帶來大量全新的認知。當然,對於那些眼巴巴盼著能夠肉眼看到大彗星的廣大愛好者,這種情況就太令人失望了。
  • 罕見彗星划過北半球,亮度超過哈雷彗星
    但隨著科學發展,大家都認識到彗星不過是一種天體,現代人尤其是天文愛好者都被它的美麗壯觀所吸引。和流星不同,彗星是由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巖石顆粒組成的,被稱為「髒雪球」。彗星是一個冰冷的小型太陽系天體,當它靠近太陽時,開始升溫並釋放大量的氣體,這個過程被稱為釋氣。這會產生可見的大氣層即人們所說的「彗發」,有時也會產生尾巴,也就是「彗尾」。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不尋常的彗星 被當作世界末日引發悲劇
    有很多彗星是用發現它的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的,例如著名的哈雷彗星。然而,有一個彗星卻是同時用兩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這顆彗星叫做海爾.波普。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天堂之門」自殺事件, 就是由它引起的。彗星初現1995年7月25日凌晨,亞利桑那州的天文學家波普在觀測人馬座星系時,發現了一個在星圖中查找不到的神秘天體,憑著自己天文學方面的經驗,波普認為這是一顆尚未被發現的新彗星。
  • 研究發現「大明星」彗星Atlas可能正在解體
    ▼ Atlas彗星有可能上演多年來最精彩的太空解體表演之一,但有一些早期跡象表明,這場表演可能會提前。 或者就像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Karl Battams和NASA的Sungrazing Comets項目在Twitter上總結的那樣:「拉長的核心不是一個好跡象。」
  • 7月中旬為肉眼觀測「新智彗星」的最佳時期,錯過起碼要等四千年
    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雖然所有的物質都是有一些基本的元素來組成,但是宇宙中的這些物質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形態,從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各類天體,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體、行星際物質、星雲、星際物質和星系際物質等都是天體。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仰望星空利用肉眼就能夠看到許多天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包括我們的太陽,此外還有地球的衛星「月球」,以及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
  • 尚處於理論階段的巨大天體結構——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是太陽系中距我們最遙遠的區域,即使是奧爾特雲中距太陽最近的天體都要比柯伊伯帶中任何天體更加遙遠。圖源:Wikipedia太陽系中大多數天體的運行軌跡都是大致在一個平面內,而奧爾特雲卻與眾不同。科學家們認為,奧爾特雲是一個球形的外殼,包裹住了太陽系內其他的天體。就好像一個由許多冰構太空殘骸聚成的加厚的泡泡壁,奧爾特雲內可能含有成千上百億,體積和大山一般大的太空殘骸。彗星之家因為某些長周期彗星軌道極端的長,科學家們懷疑奧爾特雲就是這類彗星的來源。
  • 彗星是什麼,為何成為了「掃把星」?
    《黃帝佔》就說:「彗星出北鬥,長可八九尺,天下更政易王。」 當象徵人君之象的北鬥受到彗星侵犯時,就相當於更嚴重的災害將降臨。所以彗星犯北鬥,天下就要易主。△一幅描述彗星的歐洲版畫(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那麼彗星究竟是什麼,它又為何成為了「掃把星」呢?彗星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成為「掃把星」的?彗星是太陽系中一種雲霧狀的小天體,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個部分。
  • 彗星的「故鄉」在遙遠的天際~奧爾特星雲是一個巨大的冰庫
    奧爾特星雲不是一個天體,而是一個包裹著太陽系的彗星雲,在那裡是彗星的「故鄉」,不斷有新的彗星在產生。這個假設是荷蘭天文學家簡·亨德裡克·奧爾特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由此科學界把這個太陽系邊際結構稱為「奧爾特星雲」。所謂雲也就是多的意思。有人認為,這裡的彗星多達上千億乃至上萬億顆。
  • ISON彗星的漫漫徵途
    就以ISON彗星來說,它在抵達太陽近旁展開冰火決戰之前,已經在傳說中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裡,漫遊了大約46億年之久。可能是受到其他天體微弱引力的牽引,也可能是被其他彗星輕輕撞了一下腰,這塊由冰和塵埃凍結而成的髒雪球,開始緩慢地落向太陽。
  • 組圖:彗星的樣子,自成一派,繽紛燦爛
    ISON彗星奧陌陌彗星鞋匠萊維彗星兒童友好彗星彗星就像行星和小行星繞太陽運行一樣,只是彗星的軌道通常很長。相關知識彗星(希臘語:Κομτη,德語:Komet,英語: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其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發,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
  • Google與天文學家合作,用AI找到新彗星
    薇拉·魯賓天文臺現在把過渡資料設施(Interim Data Facility,IDF),託管在Google雲計算上,由天文臺收集到的資料,將會使用Google雲計算服務進行處理,並把天體物理十年期調查(LSST)資料公開給社群使用。LSST是一項為期10年的計劃,目的是要對太空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以創建比過去任何調查收集還要大數千倍的天文目錄。
  • 為何彗星擁有如此獨特的軌道,是一個拉長的橢圓形?
    太陽系現有的彗星一般都來自外層的柯伊伯帶到奧爾特雲之間的廣闊區域,在這片寒冷的區域中大量的物質如氫、氧、氮、氨、碳、甲烷等等以及水都是以固態的形式存在,它們互相凝聚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天體,正常情況下它們都是沿著固定的軌道穩定的圍繞著太陽運行。
  • 「知道SET」哈雷與哈雷彗星
    本集主題:哈雷與哈雷彗星歷史上,人們總是把彗星的出現視作某種徵兆,甚至有些人認為,說不定彗星就是當耶穌在馬廄裡降生時照亮了早晨的「伯利恆之星」。1680年,哈雷在巴黎天文臺,與時任臺長的卡西尼,觀測到了當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自此,哈雷對彗星這種自古以來就被視作「不祥之兆」的天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684 年, 哈雷同牛頓 (I. Newton, 1642- 1727)在劍橋結識,展開了他們在學術上的合作。
  • 史詩般的奇遇: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8大發現
    科學家們故意安排它撞入彗星表面,是希望能在探測器落入彗星67P的過程中,得到儘量多的特寫圖像和化學樣本。在羅塞塔號的最後時刻,它仍然往地球發回儘可能多的數據。它的撞擊地點位於兩球狀彗星的「頭部」,這個地點有若干活躍的坑洞,會噴射出塵埃噴流;還有一些被稱作「雞皮疙瘩」的隆起結構,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結構可能是聚成大彗星的小型彗星遺蹟。
  • 6800年一遇的大彗星有了中文名
    記者21日從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天文學名詞委」)獲悉,這顆「網紅」彗星的中文名已正式被定為「新智彗星」。「上一次人們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在南半球是2011年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1 W3),在北半球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學名詞委委員鄧勁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