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三落三起」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7月末,有機會與友人一道驅車赴井岡山旅遊。井岡山在江西西南部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隊伍抵達這裡,與隨後到達的朱德、陳毅、彭德懷等部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毛在此制定「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模式,故有「革命搖籃」之譽。井岡山山勢險要、峰巒巍峨,易守難攻,兼具雄、險、秀、奇、幽的自然美景,陸定一稱「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如今已是中國十大「紅色旅遊景區」之一,名聲大振,遊者如潮。

  在井岡山不禁想起「紅都」瑞金來。兩天後筆者一行又一路顛簸,耗時五六個小時,經興國、寧都趕到位於贛閩交界的瑞金。瑞金,據說因唐代盛產黃金而得名。1931年11月,史上第一個全國性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在葉坪成立,所以瑞金也被譽為「共和國的搖籃」。3年後的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中央縱隊正是從瑞金出發,開啟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瑞金位於著名的武夷山脈中段,這裡群山環繞、溪流密布,奇峰、峽谷、怪石、碧泉比比皆是,自然景觀相當壯麗。雖是炎炎夏日,這裡卻涼爽愜意,我們在葉坪住的小賓館,夜裡根本不需開空調。那晚,我們從小賣部買來酒糟魚、羹子肉丸、皇年米果、紅都香芋等當地特產和一瓶四特酒,邊飲邊談,話題漸漸集中到毛澤東身上。

  同行者陳教授是中共黨史專家,曾多次來贛南參訪,對紅色政權在中央蘇區五年多裡的艱難歷程頗有研究心得。他說,毛澤東在瑞金幾度沉浮,承受了被懷疑、排擠和撤職等等失落之苦,甚至一度跌入谷底。這些雖已鮮為人知,但對研究中共歷史和毛澤東的傳奇一生,卻不無意義。

  毛澤東在瑞金遭遇可以概括為「三起三落」,第一落是1931年11月在葉坪召開的贛南會議上,當時他任紅四軍總前委書記,遭到李立三為首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黨內錯誤批判,失去了在紅四軍裡「黨的領導權」,被擠出蘇區中央局的領導核心。第二落是翌年十月,後方的中央局一味堅持「左」傾冒險主義的「積極進攻路線」,再次對毛澤東的策略橫加指責,解除了其軍事指揮權。幾個月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來作出裁決,對毛澤東提出的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關於紅軍建設的基本原則給予了肯定,於是毛又被請回紅四軍。

  第三落是1934年1月,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博古(秦邦憲)積極推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後期又過於聽從軍事顧問李德推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他們對毛澤東的路線橫加指責、無情批判,說「山溝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說毛「頑固對抗中央」,致使毛澤東在「全蘇二大」上被架空,撤掉了他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一職,失去在政府中的領導權。這樣,毛先後喪失黨權、軍權和行政領導權,變成一個無職無權的「普通一兵」,自然很痛苦,所以毛在延安時曾對人講,他在瑞金的中央蘇區「過了四年小媳婦日子」。

  「削職為民」的4年間,正值毛澤東由「而立」步入「不惑」之年,除精神上的打擊外,生活上篳路藍縷、溫飽難保,他居住在東華山、蘇家坡、雲石山的莽林古剎中,日日與僧人菩薩、暮鼓晨鐘作伴,加上又患了嚴重的瘧疾,幸虧福音醫院院長傅連璋醫生及時相救,才倖免於難。這對於一位志存高遠、豪氣沖天的職業革命家來講,無異於壯士斷腕、駿馬失蹄,但毛澤東畢竟是毛澤東,他仍以大局為重,服從組織決定,忍辱負重忘我工作,人在深山中,心卻在戰場,他堅信總有一天全黨全軍會覺悟起來。

  他一如既往地關注著硝煙瀰漫的激戰前線,不露聲色地從事蘇區社情民意的調查研究;手不釋捲地研讀馬恩列斯著作;實事求是地總結對敵鬥爭和軍隊建設的經驗教訓……

  毛澤東一邊央求傅連璋千方百計弄來上海《申報》、《新聞報》和廣州《工商日報》、《超然報》等報刊,以關注國事、研究時局;一邊積極從事調查研究,訪貧問苦,解決民生疾苦。一次他去洋溪村調研農業生產,途徑綿江河,發現架在河上的幾塊木板幾近腐爛,走在橋上搖搖晃晃,非常危險。他對隨行的鄉幹部說:「這座橋都成這個樣子嘍,再不修不定哪天就會塌下來啦!」得知是因為農忙沒時間顧及時,毛說:「那我們就自己動手幹!」在他的督促下,鄉村幹部找來木頭石料,毛澤東與大家一起抬木頭、扛石塊。很快,一座堅固的新木橋橫跨在綿江河上,被老百姓稱為「紅軍橋」。

  毛澤東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天才的軍事家,由於他的「被邊緣化」,使黨中央和紅軍蒙受重大損失、陷入重重危機,根據地日益銳減,他親手創立的中央蘇區毀於一旦,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迫使紅軍不得已實行戰略轉移,開啟人類史上的二萬五千裡長徵。這一沉痛教訓,也促使紅軍將士在殘酷的鬥爭實踐中覺悟起來,終於在遵義會議上重新推舉毛澤東為黨和軍隊最高領袖,使中國革命重新走上充滿希望的涅盤之路。

  (摘自香港《大公報》 文/馬承鈞)

相關焦點

  • 三起三落三埡囗,一驚一嘆一回首
    昭通山野徙步群第334期劃定的徙步路線很有寓意,叫「三起三落三丫埡」。也就是說,這次徙步要經過三個埡口,桃樹埡口、牟家埡口、鳳蘇埡口。攀登三個埡口,自然是三起三落。只因走得既艱辛又有韻味,既險峻又使人驚異;既走坎坷的路途,又悟世事的滄桑,使人嘆喟不已;雖然一路蜿蜒、平仄,卻又美景連連,總是使人回首仰望。因此,我附加一句:三起三落三埡囗,一驚一嘆一回首。
  • 毛澤東詩詞的歷史蘊涵、藝術特徵和精神境界
    毛澤東詩詞特有的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意境,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認為,毛澤東開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不僅需要基於實踐創新的理論創新,而且需要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來表達。毛澤東詩詞正是開創了這樣一個新局面,使得馬克思主義原理真正在中國生根、發芽、結果。
  • 毛澤東:立起「三不朽」的世界豐碑
    原標題:毛澤東:立起「三不朽」的世界豐碑 專家簡介:曹應旺,《陳雲傳》《周恩來經濟文選》《周恩來大辭典》副主編,參加撰寫《鄧小平傳》;個人主要著作有《抗戰時期的毛澤東》《周恩來與治水》《中國的總管家周恩來》《開國財頭陳雲》《鄧小平的智慧》;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文革狂瀾初起:毛澤東什麼時候決定撤換劉少奇
    吳法憲只聽到一句:「主席已經決定了……」 毛澤東寫「大字報」8月5日,毛澤東採取了又一個重要步驟,寫了「我的一張大字報」。當然,毛澤東的所謂大字報,並不是像一般群眾用毛筆大字寫在大紙上公開張貼的那種大字報,而只是一個較長的批語。毛澤東的批語,寫在1966年6月2日《北京日報》第一版的邊緣空白處。
  • 王海容:烈士子女,毛澤東一直特別關懷,為她起筆名「徒工王波」
    聊著聊著,毛澤東主席突然想起來王海容之前給自己寫過一封信,但自己因為太忙,看完就忘了,沒有來得及給他回信,就跟王海容說:上次我忙,沒有給你回信,實在不好意思啊。王海容一聽到這事兒,立刻雙手叉腰,嘟起嘴巴說:主席公公,不光光是那封信,你沒有給我回。我要的籃球,你也沒有給我吶。當時的長輩們聽到王海容這份孩子話,都笑了。
  • 毛澤東遺物的故事
    毛新宇(毛澤東的孫子):我太爺爺不讓他讀書,太爺爺嫌他浪費油,晚上讀書耗油,所以就是不讓他(讀書),家裡的油耗不起,那我爺爺就得想辦法啊。  《西行漫記》解說:我常常在深夜裡把我屋子裡的窗戶遮起,好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不僅如此,戰爭歲月裡,毛澤東還喜歡保管和收藏他所讀過的每一本書。
  • 毛澤東傳記
    出席中共一大以後,毛澤東成為中共湖南省委的書記之一  「1921年五月,我到上海去出席共產黨成立大會。在這個大會的組織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兩個人都是當時中國知識界領導人。我在李大釗手下擔任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曾經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陳獨秀對我在這方面的興趣,也起過作用。
  • 毛澤東與七屆二中全會
    毛澤東在會上作主題報告,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 歷史關頭提出新的任務 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之時,距毛澤東來到西柏坡已半年有餘。 這是毛澤東革命生涯中最繁忙的時期之一。在這裡,他起草了197封電報,指揮了24場戰役。
  • 毛澤東與紅中社
    這件事情反映到毛澤東那裡,他覺得非常可惜,當即指示:各部隊打掃戰場時必須十分重視裝備和器材,對於不懂的東西不得自行拆毀,必須妥送總部。不久,在追殲國民黨譚道源部的戰鬥中,紅軍又繳獲了一部15瓦的電臺和部分無線電器材。通過這兩次繳獲所得和技術人員的努力,紅軍有了「一部半電臺」的器材裝備,即一部發報機、兩部收訊機和兩套電源。雖然還不能建立起無線電通信,但可以抄收電訊供紅軍領導同志參考。
  • 偉人毛澤東的實幹品質
    原標題:偉人毛澤東的實幹品質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實幹家。 青年毛澤東即頗具實踐精神。他早年曾參加著名的少年中國學會。
  • 我們心中的毛澤東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在流連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銅像廣場的人群中,隨機採訪了不同年代的人們,傾聽他們的心聲。這兩天她們天天到毛澤東銅像廣場,參加群眾自發組織的唱紅歌、扭秧歌等紀念活動。 「兩位老人家還扭得動嗎?」當記者笑著問道,朱俊娥老人爽快地答道:「唱起革命歌,跳起革命舞,找到了年輕時的感覺!扭秧歌,扭不動擺個姿勢也是個心意!」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在毛澤東筆下, 山巍峨, 景遼闊, 意深遠。毛澤東每一次登臨大山都有一段燦爛輝煌的歷史,都有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他寫下的每一行與山有關的詩句都是特定時代的藝術表現,都生動地表達了毛澤東與山的情與緣。毛澤東登山無數,但他對井岡山情有獨鍾。他有三首詩以「井岡山」為題,分別是《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
  • 毛澤東的初心之路
    但他們並沒有屈服,而是撤到本地一個山裡,建立起堡寨,不斷打擊地主和官府。他們最後被鎮壓,一個叫彭鐵匠的起義領袖,逃亡過程中被抓住殺了頭。毛澤東同情這次起義,覺得彭鐵匠是一個英雄。這種同情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應該與他讀的反映綠林好漢和俠義之士的書分不開。另一件大事是他直接感受到的「糧荒」。窮人沒有飯吃,自然要求富裕的人接濟,甚至發生了「吃大戶」的運動。他從事米糧生意的父親,也有一船米「被窮人劫去」。
  • 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用數詞潤色韻調辭彩 毛澤東詩詞博大精深,文採精妙絕倫。毛澤東對數字精雕細琢,使其和其他意象渾然一體,融入了濃鬱的情感因素,也為毛澤東詩詞增色添彩。 「汽笛一聲腸已斷」,「一」表達對楊開慧的深情眷戀。「屈指行程二萬」,「二」表現紅軍不畏艱險的浩氣。「三軍過後盡開顏」,「三」抒髮長徵勝利的暢快。
  • 李立三:毛澤東的「半個朋友」
    羅璈階第一個響應「二十八畫生」的徵友啟事,和毛澤東交了朋友;為了更多地交些朋友,毛澤東請羅璈階把李立三介紹給他。李立三接受了羅璈階的建議,同意和毛澤東談一談。於是約定,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李立三去定王臺省立圖書館會見毛澤東。毛澤東先到定王臺,手裡拿著一張報紙坐在長凳上看。李立三湊過去,自我介紹說:我就是李隆郅。毛澤東站起來握手表示歡迎。
  • 特稿:毛澤東與甘肅
    22日,毛澤東在團以上幹部會議上,代表黨中央正式宣布,陝甘支隊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發。隨後,陝甘支隊繼續北上,突破渭河防線向通渭方向前進,於27日傍晚到達通渭縣西南的榜羅鎮。當日晚,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將陝甘革命根據地確定為長徵的落腳點。29日,在榜羅鎮城東文廟街小學,毛澤東接見了一縱隊先鋒連。望著將士們臉上洋溢的喜悅,毛澤東心潮澎湃,他遏制不住洶湧的詩情,即興朗誦了律詩名篇《七律·長徵》。
  • 書海掣鯨毛澤東——讀《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有感
    但讀了陳晉主編的《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還是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一個忙於各種事務的黨的最高領導人,讀書多到如此地步,沒有想到。四卷《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的頭一張插圖就是毛澤東讀英文版《共產黨宣言》筆記,為之一震。
  • 日史學家一生研究毛澤東 曾把毛澤東傳譯成日語
    「毛澤東專家」村田忠禧  在編輯《毛澤東思想月刊》的同時,村田努力從史學家井上清等那裡學習「歷史觀點」,並以此來分析中國,而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成為他一生研究的主題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陳言報導  村田忠禧,1946年生人,東京大學畢業
  • 毛澤東詩詞中的古往今來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古往今來   1963年12月,由毛澤東親自編定的《毛主席詩詞》出版,山東大學教授高亨填詞《水調歌頭》予以點評,「掌上千秋史」一句高度凝練了這本詩集的歷史蘊涵。毛澤東詩詞縱覽天下風雲,俯瞰歷史興衰,感受時光飛逝,把握時代潮流,反映了毛澤東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浸透著歷史智慧,洋溢著壯志豪情。
  • 毛澤東熱為何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組圖)
    薄一波同志還曾經深情地說:「小平說得對,沒有毛主席,我們黨還在黑暗中摸索」,他預言今後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比現在還要高。實際情況正如薄一波所料,時間愈久,人們愈感毛澤東風範的偉大,愈感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愈感毛澤東歷史作用的重要。毛澤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在人民心中,毛澤東已經不僅僅代表毛澤東個人,而是我們這個黨、這個軍隊、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