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王營說教育」關注公眾號!
「殺死校長家的狗」的孩子怎麼成了科學家?
「殺死校長家的狗」的孩子怎麼成了科學家?
王營
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經偷偷殺死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事情。但麥克勞德遇到一位高明的校長,他對麥克勞德的懲罰是畫出兩張解剖圖,即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意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國家,許多老師可能會採取如下的處理辦法:先是班主任老師將學生狠狠地訓斥一頓,或者氣憤至極,將學生痛打一番;然後把學生家長請來,曉之以理,敦促家長帶領學生當面給校長賠禮道歉,請求校長原諒,並照價賠償校長家的狗;最後再將這件事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講特講,讓全體同學引以為戒。
這種處理辦法看上去就事論事,順理成章,也許暫時對學生改正錯誤能夠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但不可能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學生會片面地認為,既然認錯、賠償能夠解決問題,那麼,下次就可以殺死校長家的貓和雞,甚至毀壞校長家的房子。
「殺死校長家的狗」的孩子怎麼成了科學家?
未成年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是非觀念尚未成熟的時期,出現一些不正確的看法或者做法是難免的。但是,學生向善的本性需要成年人加以保護,教師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就把他們當成壞孩子看待。
麥克勞德偷偷殺死校長家的狗時,可能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好玩的遊戲而已,一定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會受到多麼嚴厲的懲罰。如果作為成年人的校長肆意放大這種錯誤,對麥克勞德當面訓斥,甚至用拳腳相加、照價賠償的辦法進行懲罰,那麼,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就很可能少了一位偉大的生物學家。出人意料的是,這位校長獨闢蹊徑,採取了一個高明的「懲罰」辦法,讓麥克勞德畫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這一「懲罰」措施與常規做法大不相同,之所以說它高明,是因為這一「懲罰」不但使小麥克勞德認識到殺狗的錯誤,並懂得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還使他學到了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培養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可謂一箭雙鵰。
「殺死校長家的狗」的孩子怎麼成了科學家?
由此可以想到,懲罰是教育的一個基本手段,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但懲罰不等於「體罰」,更不等同於以傷害學生自尊心、侮辱學生人格為表現形式的「心罰」。當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出現失誤時,教師要詳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準確把握懲罰的時機,採取科學的懲罰方法,使學生既能認識到錯誤,又能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
可見,愛和尊重是懲罰教育實施的前提。魏巍在回憶小學時候的老師蔡芸芝先生時曾寫道:「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並沒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老師們,當您一氣之下舉起拳頭準備打罵學生時,想一想上面的故事和教育家的諄諄告誡吧:「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鞭撻兒童,是教育最不適用的一種方法,因為懲罰會使孩子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首發「蒲公英評論」「銳評」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