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在乎的是看風景的心情,旅行不會因為美麗的風景終止。走過的路成為背後的風景,不能回頭不能停留,若此刻停留,將會錯過更好的風景,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清醒。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這就是人生。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東方最大的宮殿故宮。
故宮,這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皇家宮殿, 明清時期是國家的權力中心,那金碧輝煌的規整建築肅穆壯觀。如今,一 扇朱紅色的大門緩緩打開,寂靜了一整晚的故宮開始熱鬧起來。 曾經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的帝王宮殿,在卸下神秘的外衣之後依然壯觀,以睥睨天下的氣勢屹立在北京市中心。
走在故宮中,你會發現一種特色,那就是對稱,對稱是最能體現皇家氣派的一種建築風格。故宮的所有宮殿建築都以中軸線為中心呈對稱分布,除了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乾清宮等主要建築分布於中軸線上,其他建築多在兩旁呈對稱分布,據粗略估計大概有9000間宮室,堪稱「殿宇之海」。無論是左右對稱的結構,還是雄偉壯觀的外形和富麗堂皇的裝飾,整座宮殿都呈現出一一種宏大的皇家氣派,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走進故宮,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年間建成,當時稱為奉天殿,順治皇帝將其改為太和殿,並沿用至今。但是建成後屢次遭受焚毀,後來多次重建。太和殿裝飾手法之精巧、建築規模之宏大、結構之嚴謹, 可以堪稱紫禁城之冠、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殿前的平臺稱為丹陛,上設有代表皇權的日晷、 嘉量和象徵長壽的銅龜、銅鶴,殿下是漢白玉石雕鋪就的基座,四周以欄杆相繞,在欄杆下設置有十分精巧的石雕龍頭,用來排水,若是恰逢雨天遊覽太和殿,或許會看到千龍吐水的奇觀。
太和殿為重簷廡頂式建築,i ]楣,上高懸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的「建極綏猷」牌匾,位於牌匾之下的就是每個權力者都渴望坐上去的金鑾寶座。寶座作為古代統治者的專用座位,其裝飾真可謂精美絕倫,處處彰顯著皇家之尊貴。寶座的椅背上金龍纏繞,其他部位多種紋飾雕刻,通身鑲嵌的紅藍寶石不計其數,加上寶座後的金絲屏風以及前後左右6根貼金江山萬代升轉龍紋巨柱,使整個大殿金碧輝煌,熠熠生輝。
轉過太和殿之後便是中和殿。中和取之於「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為中庸之道, 也意在要求執政者不偏不倚,是三大殿中唯一可以為皇帝提供靜心思考的地方。這裡是皇帝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也是在祭天壇、地壇等大典之前舉行準備儀式的地方。中和殿是銅胎鎏金寶頂,以黃色琉璃瓦覆頂,內外裝飾皆是皇家專用,金碧輝煌,精描細繪,異常精美,殿內還設有地屏寶座。
之後便是古代選拔人才舉行殿試的場所一保和殿。 雕鏤金漆寶座與殿內金磚、別致的天花橫梁彩畫以及丹紅色的陳設搭配相互映襯,愈發顯得華貴富麗。保和殿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殿後階陛中間的雲龍石雕,這是故宮中最大的一塊石雕,重達250噸,上刻有雲、 龍、海水等圖案,9條遊龍口戲寶珠,生動形象。看著這巨大的石雕,你是否想到它的來歷呢?雲龍石雕是數萬民夫用旱船拽運的辦法從百裡之外託運而來,過程之艱辛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石雕不僅體現著雕刻家的非凡才華,更是凝聚著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和汗水。
一扇厚重的門 ]隔絕了城裡城外兩個世界。漫步故宮,每一磚每一 瓦都刻有歷史的痕跡,就連門口的大缸也因時間的侵蝕而不再光鮮,上面的斑駁鏽跡清晰可見。天花板上那一幅幅皮落漆掉的精美圖案,早已不復當初的光鮮亮麗。輕撫漢白玉石的欄杆,遠離喧鬧的人群,登高眺望紫禁城,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巍宮闕,威嚴而莊重,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索發現。
近500年的風霜雨雪、滄桑巨變,古老的故宮依舊展示著睥睨天下的王者霸氣。
旅遊時最好的習慣:找個舒適的小店,挑張雅致的明信片,送給中意的TA,背面寫上: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時,天氣晴,我在某地,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