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大家都看過一部電視劇,名叫作闖關東。
毫無疑問,關東就是我們說的今天的東北,它為什麼叫做關東呢?
歷史背景
它是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也被稱之為關外,這裡因為是當年清朝時期滿族人的龍興之地,所以當滿清人掌握了政權之後,就一度把這個地方給封禁起來了,避免有心懷不軌的人觸動滿清統治者的龍脈。
於是在這個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無人區,一直到1860年,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腐朽懦弱導致被列強進行欺壓,我們也知道當時的沙俄國對中國的領土的蠶食是非常之觸目驚心的。
所以當時的清朝,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就向朝廷上了一封奏摺,呼籲開放關外這片土地,鼓勵移民,既可以通過移民的方式來充實邊疆,又可以減緩當時因為人口巨量增長而引起的關內的吃飯緊張問題。
這也就拉開了闖關東的序幕,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有數百萬的關內農民,沒有耕地或者是吃不飽飯的人,來到了這片土地生活生產發展,逐漸逐漸的把這片地搞得富裕了起來。
正是這場在特殊時代特殊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進行的一種大遷徙,將東北這塊土地真正意義的開發了起來。
這是東北真正得以興旺發達起來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
工商業的繁榮契機
那如果僅僅是只有農業的話,那麼絕不可以稱之為富的流油的,一個地區的興旺發展必然是以商業工業的繁榮為基礎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在清朝滅亡之後。以及民國的軍閥混戰時期,當時由於關內久經戰亂,而關外相對來說一直都被於一個穩定的軍閥統治,那就是張作霖,就是後來的東北王。
張作霖作為一個大軍閥,也是相當有腦子。從1922年起宣布東北自治,由此開始大力振興東北的實業,鼓勵國貨的製造種類和生產規模,並將生產的產品積極出口,東北逐漸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
此外他還任用一些比較有才幹的金融人才,面對當時東北三省金融混亂的情況,他成立了東三省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發行銀行,並且在其統治下,東北地區有一個相對於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發展各類工業。
張作霖作為一個軍閥,在各個列強之間遊走且長袖善舞。他利用美國人的一些工業材料,比如說修路的材料和車輛,資金和技術修建基礎設施,建設了吉海和呼海鐵路,建設葫蘆島港。
同時又極力向於英國尋求援助,使英國和美國政府在1928年借給張作霖2,000萬元的大宗貸款。通過連籠絡英美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了日本的威脅……
但最關鍵的是,也著實發展了東北的經濟,在張作霖的統治下,奉天乃至於東三省,不僅僅是將基礎設施做了重大的改善,同時也發展了許許多多的實業。
巨大的成就
除了列強的合資企業之外,有許多東北地區自己的民族企業,比如說1924年,張作霖就決定三個月內募集2,000萬元的三省聯合實業資金,在10個地方增建官營的工廠,一年之內在東三省開辦20個最好的官礦,並且年內要大規模的發展呼蘭製糖廠,奉天紡紗廠,鴨江採木公司和本溪湖煤礦公司。
其成果是在東北20世紀20年代末,我國共有28個現代化煤礦,其中東北地區自建自營的就有7個之多。
軍事工業方面奉天省,不僅有東三省兵工廠和奉天排機炮這兩個著名的軍工企業,還有東北大學工廠皇姑屯機車廠,大亨鐵工廠等民用企業。
尤其東三省兵工廠可謂軍工業的巨無霸,擁有上萬臺設備與八大工廠,巔峰時期工人多達5萬人,被公認為二戰爆發前亞洲最大的兵工廠。
當然富裕的除了在工業上的表現之外,還有就是教育我們說,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地方的教育好壞必然和該地方的經濟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時東北的教育就不得不說東北大學。當時的國內由於軍閥混戰,所以呢導致很多大學教授雖然辛辛苦苦的講授知識,但是全拿不到工資無法養家餬口,就連北大當時這樣的高等學府也最終沒有辦法如實發放薪資。
但是東北大學就是這些學校中的例外,東北大學是所有高校中經費最多的學校。很多人才慕名而來,薪水豐厚,連日本人都讚嘆其為一流學府。
在電力工業方面,東北的電力工業更是可與日本開設的電力公司相抗衡。
1928年東北的無線電通信事業規模居全國之首,打破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壟斷地位。1927年瀋陽就開通了直達歐洲和北美洲的通信業務,當時從北京和上海發出的國際電報都要先抵達瀋陽,再從瀋陽發往歐美。
在其他基礎設施方面,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鐵路密度居全國前列,1949年全國的鐵路共22,000公裡,而東三省擁有鐵路15,479公裡。
且1938年長春就開始建設兩條地鐵線路,7條輕軌線路和環城高速公路。
到1943年東北三省的公路總裡程為6萬公裡,而1949年全國的公路總裡程是5.09萬公裡。
1928年哈爾濱就已經開始出售直接前往歐洲各國的火車票與飛機票,當年哈爾濱已有外國商業機構1809家。
其中1932年就有,包括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在內的34家外國金融企業,在東北三省設立分支機構,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1943年秋季東三省的統計數據顯示,其依靠中國12%的土地和10%的人口,生產了中國93%的鋼材,66%的水泥69%的化工品,95%的機械78%的電力。
1945年為滿洲國便已經悄然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英國和蘇聯。
工廠多,自然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水平遙遙領先,居民生活水平自然也相當富裕。可以說在這一時期東三省真正的做到了富甲天下,說是富的流油也不為過。
這一時期的工業實業,這對後來也是影響深遠的,日本人在九一八事變後,將這裡當做了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也沒有少進行開發和發展,所以相對來說東三省地區在這一段時間發展的是非常之迅猛的。
而我們解放後當年選擇東北搞一五計劃,其實正是因為當時這裡有著豐厚的人才基礎,也有著比較堅實的工業基礎,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名號,這也是眾所周知的。
當然,如果不是因為在抗日戰爭勝利後,蘇方以幫助偽滿洲國獲得解放為理由,將當時的日佔偽滿洲國的工業設備當作戰利品拉走,或許會更富一點。
當時的日本關東軍戰敗之後,蘇方就把東北的工廠,礦山電站等大多數機器設備全部拉走,不僅僅是把一些重要的設備運走,甚至連工廠裡的門窗甚至都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