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北民國初年異常繁榮丨東北百年風雲錄

2020-12-22 探索貓百家號

闖關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一次人口遷徙,自晚清開始,大批河北、山西、山東的移民背井離鄉,來到了東北廣袤的黑土地,披荊斬棘,開發蠻荒。既發展了東北的經濟,也保護了邊疆的領土安全。僅就吉林城周邊而言,河北移民多從事商業,山西移民多從事金融業,而佔比最大的山東移民則大多從事農業等強體力勞動。

關東能讓內地活不下去的貧苦農民活下去,絕大部分闖關東的人其實目的都是為了活下去,真相之一東北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是中國土地最肥沃、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進入民國初年以後,東北的經濟異常繁榮,也有不少闖關東的人並不是去種地,而是經商。

任何時期,所有國家的人移民,只有一個目的: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存。無論是山東農民,還是知名教授,都是如此,上世紀東北大學的工資,曾經是中國最高,各個知名教授紛紛「闖關東」。

寧恩承回憶說:「東北大學教授月薪三百六十元,天津南開大學二百四十元,北大、清華三百元。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關內許多名人學者聯袂出關不是無因的,文法學院計有黃侃、章士釗、羅文幹、邱昌渭、吳柳隅、李正剛諸君;理工學院有馮祖恂、劉仙洲、梁思成、林徽因、莊長恭、王董豪、張豫生諸君;教育學院有陳雪屏、郝更生、高梓、吳蘊瑞、宋君復諸君,皆全國知名之士。」

當年國內兵荒馬亂,北平南京均不安定,北平各校經常欠薪、減薪。東北大學相對來說安定很多,常年辦學經費居全國之首。東北大學在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進入了歷史上輝煌的鼎盛時期。然而,世事難料,正值東北大學氣象蓬勃、光輝璀璨之際,九一八事變一聲炮響,讓盛景轉瞬即逝。

討論東北經濟問題時,有人歸咎於制度,有人歸咎於發展環境,還有人認為是人不行。所有這些觀點都沒有看到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都是機械的教條主義者,都是靜態的歷史觀,和那些把嶽飛從民族英雄中去除的人的認知一樣的。

東北百年來,無論是張作霖的軍閥戰爭,俄國侵佔,日本侵略,滿洲國的水深火熱,國共相爭,再到新中國東北重建,東北都保持了當時世界領先的經濟增長速度,這也是上世紀前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移民潮的根本原因,所謂的闖關東!試想倘若東北當時是個窮地方,會有上千萬的關內人冒死前去移民嗎?

經常看到媒體和影視劇中說闖關東是因為土地,只是傳統觀念看到的表面現象,之所以大比例種地,一個原因是清代時期,的確是很多農民過去開荒種地,第二個是因為大比例的移民是自然延續以前的農民職業。其實還有人到了東北看到了新的需求,去東北提供新的需求,有的經商、有的從事教育。也可以認為,當年的闖關東,其實和現在的人們去上海、深圳是一樣的原因,就是從落後地區去發達地區找機會。中國三大移民潮,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都是到當時認為能賺錢的地方去。

東北當時經濟異常繁榮的原因,當然本質並不是張作霖和偽滿洲國的治理能力,更不可能是日俄侵略形成的,相反,日俄掠奪了大量東北的財富。東北異常繁榮的本質,和當時的上海很像,那就是逐漸的在這個地區形成了一個供需非常豐富的生態系統,需求的種類五花八門,相應供給也會自然出現。

富裕發達的地區或者國家有一個特徵:需求的種類異常豐富,所謂供需的多樣性,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經濟生態系統。這裡的多樣性,並不是單一需求的「大」,如果缺乏多樣性,再大的單一需求也不會形成經濟的發達。多樣性的生態類似自然環境中的萬類霜天競自由。

所有發展快於同期其他的事物似乎都有這種特徵,如2000多年前的思想大爆發時期,黃河流域具有多國政治生態系統,這種複雜的系統在外部條件刺激下會自我演化,認知大爆發就誕生在這個時期。幾百年前的歐洲,也是具有多國複雜的政治生態系統,在極寒的小冰河期刺激下,產生了近現代科學。

複雜的多生態系統,加上外部大環境的刺激,是這個系統發展更快的原因。

再如,很多人堅信愛因斯坦的大腦超越其他人,我並不這樣認為。有一個慄子,一位中專畢業文科生,到了美國偶然原因(大概是找工作,找了一位天體物理學教授的實驗室上班,也是打雜類的),後來就報考並不相關的專業,竟然成了天體物理學博士,還獲得了重要發現,成為知名的天體物理學家。說這些並非說美國多好。而是說,適合的大環境下,比如美國的科研生態裡具有多樣性、複雜性,普通人也相對較容易成為其中一分子。這裡面,大環境產生大科學家的原因,遠遠大於個體的智商。

任意搜索看一組數據:20世紀初期,東北棉紡織品市場由外國控制,初期為美國、印度,後期為日本。在此期間,中國民族紡織業艱難發展。到1929年,中國東北紡織手工工場營口有27家、安東42家、奉天174家、鐵嶺253家、哈爾濱36家、長春260家,總計792家、織機7085臺,年生產261.9萬匹。20年代,東北出現了絲綢業。1930年有工廠17家,年產絲綢31700匹。

東北早在上世紀20、30年代就已經是東亞的繁華的工業地區,繁榮程度超過了日本。直到1945年時東北的GDP佔中國的85%,而當時內地(包括上海,臺灣)GDP僅佔中國整體經濟的15%。東北曾經有亞洲最先進,亞洲唯一發展超過東京,曾與華盛頓齊名的長春,曾經有遠東的金融中心、巴黎稱為姐妹城的哈爾濱,曾經有聞名世界的工業地帶--東方魯爾瀋陽。

歷史的事實是這樣的,因為東北經濟異常繁榮,另外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位置,才有了俄日先後爭奪東北戰爭。

需求突然增加,當然最早與俄國也有關係,最早就已經有各國的人在東北,尤其是後來蘇聯成立以後,來了大批逃亡的舊俄國人,有猶太人、有其他歐洲人,有日本人、還有關內的闖關東的。多國混居的狀態,需求種類刺激出來了,後面就吸引其他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的人,再去,找機會。形成正反饋了。只要一個地區,無論面積大或者小,都不是因素,而是五花八門的需求。直到日本人發動九一八,戰爭破壞了以前的狀態。當時上海也是這樣。

如下圖,1921年哈爾濱特別市,世界最大的法國新藝術建築街區。因巴黎流行時裝及運動一周後就會在哈爾濱興起,故被稱作「東方巴黎」,接收俄國的猶太難民後,被猶太人稱為「東方莫斯科」。

1927年,東北的工廠裡出產的火車頭,當時中國只有東北具有獨自建造鐵路和火車頭的技術。

1930年,大連。

1935年的長春市,參照坎培拉與巴黎設計,點狀輻射的平面都市風格。1937年長春市規劃地鐵,電纜入地,全市普及了抽水馬桶。當時是全亞洲基礎設施最先進的國際化城市。如圖的長春,整個城市掩映在森林之下,在世界上被稱作「森林之都」。

最驚人的一個:1927年,奉系東北軍實習所女生在練習發電報,當時整個中國發往歐洲的電報,都需在奉天市(今瀋陽)中轉。也就是說,東北是當時中國與歐洲的信息中轉站。

相關焦點

  • 「東北之窗」大連,為什麼「很不東北」?
    圖/視覺中國 但她亦與東北息息相關。這裡是東北鐵路網的終點,哈大線等鐵路將大連與東北的主要城市相連,讓大連成為東北腹地的窗口,亦有身為老工業基地的底蘊,和「共和國長子」的驕傲。
  • 王春林: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
    2020年7月24日,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春林研究員主講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20年第4期「中國近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攜其新著《地域與使命: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與到場師生分享自己研究的經歷和體會。本次讀書班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戴海斌教授主持。
  • 講座|王春林: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
    2020年7月24日,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春林研究員主講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20年第4期「中國近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攜其新著《地域與使命: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與到場師生分享自己研究的經歷和體會。本次讀書班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戴海斌教授主持。
  • 講座|王春林: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
    唐益丹/整理2020年7月24日,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春林研究員主講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20年第4期「中國近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攜其新著《地域與使命: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與到場師生分享自己研究的經歷和體會。本次讀書班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戴海斌教授主持。
  • 東北文化的繁榮與危機
    東北文化的繁榮與危機 2010-01-26 13:19 作者:王曉峰 2010年第5期
  • 清末民國時期東北隨處可見的「大車店」到底是個什麼店
    在有關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影視劇中,那些在東北境內趕路的主人無論什麼時候走累了,路邊就會出現一個旅店。哪怕是荒無人煙的地方,這些旅店也會及時出現,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質疑,哪有那麼多的旅店,該不會又是導演的胡編吧。
  • 異常珍貴的民國影像,張學良的英語到底有多東北
    最近有兩段民國時期的珍貴影片在網上非常火,第一個是外媒記錄的蔣介石和宋美齡受訪片段。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採取消極的不抵抗政策,東北淪陷,日軍侵佔東三省建立起偽滿洲國傀儡政權。而張學良在這個視頻裡的原話:「日本數年反對中國統一以及經濟的發展,所以對外宣傳,說東三省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東三省數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可以考察的。同新英格蘭在美國的一部分是一樣的。」
  • 日本統治下的東北,真的是經濟繁榮?還是虛偽的假象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了「柳條湖事件」,意欲挑起戰爭,中國軍隊簡單的抵抗後,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張學良將軍選擇了不抵抗政策,他認為自己不是日本人的對手,最終撤離東北。數千萬同胞淪為亡國奴,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日軍佔領東北約14年之久。當時日本人對外界與國際公布,日本與偽滿統治下的東北經濟繁榮,老百姓豐衣足食,其實都是鬼子欲蓋彌彰的障眼法。今天單講在日本統治下的東北,14年間到底掠奪我們多少財富。
  • 為什麼東北大米這麼好吃?
    圖/VCG 東北真正開始種植水稻的歷史,要追溯到民國時期,朝鮮移民帶來了用日本育種技術培育出的稻種,在東北「落地生根」,種植了許多年。但因為東北的冬季漫長又寒冷,引進的稻種總有些「水土不服」,於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東北本土的農業技術人員開始進行育種,在一次次的「優中選優」中,才有了如今的東北大米。
  • 東北最出名的211、985大學,建校96年卻比不過吉林大學!
    一些排行榜將吉林大學稱為東北第一大學,而有些人卻認為,身位理工學校,畢業生容易就業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才是東北最高等大學。但是別忘了,東北地區,還有著一所老牌的985、211大學,這所大學自民國就已建校。眾多專家疑惑,這所大學,為什麼比不過吉林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 東北大學的校徽「白山黑水」,設計者竟是我們心中的民國女神!
    更是近些年來我們有很多出版物在發思民國之幽情的那個民國女神。儘管林徽因實際上是我國國徽的設計人之一,但是為什麼會把它貼標籤,貼成一個民國的女神,我也感到很奇怪。我們對林徽因的才情、風姿如此稱讚的時候,我們是接近了她,還是遠離了她。我們是不是忽視了一個身處中西文明交匯之中,以及和苦難中國共命運的女性知識分子更深沉的內涵?
  • 民國時期,沒有燒烤的東北人拿什麼下酒?
    民國時期,東北可能也有燒烤,但絕對沒有達到如今的規模,畢竟現在的東北燒烤起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融合了全國多地的燒烤技術,才有了東北特殊的燒烤。可是在民國時期,沒有串,啤酒也沒被大眾接受,東北人整點啥呢?
  • 遼寧有條394歲古街,被稱為「東北第一街」,看起來卻很現代化
    ,1625年後的黃金時期,努爾哈赤和太極拳在瀋陽建都,原明磚推倒城,擴建成一個「井」字形的街道,是中街的原型,那個熱鬧一直持續著,到現在已經有394年的歷史了,但是,現在的中街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看起來很近代。
  • 經典老照片之二十世紀的東北,東北八大怪之一——姑娘叼著旱菸袋
    這也許就是東北八大怪之一姑娘叼著旱菸袋吧,過去東北女人多數都吸菸,就是這種惡性循環傳承下來的,不過現在在東北女性吸菸還不少見。鐵匠,過去東北的村鎮中都有鐵匠鋪,也稱「鐵匠爐」。鐵匠鋪收益是很高的,故有「泥瓦匠幹一天,不如鐵匠鋪冒股煙」的俗諺。
  • 為什麼東北人都是說自己是東北人,而不是具體哪個省
    在認識我老公之前(他是吉林人)我一直都以為東北是一個省,而吉林遼寧黑龍江是東北的地級市,而我身邊認識的東北人,他們介紹自己時都是說自己是東北人,沒有幾個說自己是東北三省具體哪個省的。我問他們怎麼不說自己是哪個城市的,很多東北人都回答,我說了哪個城市你們其他省份的人最後還是會說:哦,東北的啊……應該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區分不了東北只是一個方位名詞,而不是一個省的名字。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種認知呢?地理層面上,東北三省歷史地理民俗都是一體的,而且近代以來省級區劃變動最頻繁的地區就是東北。
  • 東北人冬天的樣子南方人不懂……
    馬迭爾丨摩登東北的雪糕一哥在黑龍江說起雪糕,首推哈爾濱的馬迭爾。1911年,浙江紹興人王阿大、許欣庭二人,來到了哈爾濱開了一家南味貨棧,售賣南味點心。在後來百年發展中,逐漸承包了哈爾濱人每一個節日的糕點,也同時拓展起雪糕業務。老鼎豐在哈爾濱有多火?
  • 520就要來臨,關於民國結婚證你知道多少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民國風雲錄。不知不覺五月份就已經快過半,馬上就要到了一個特殊的日子,那就是5月20號。相信不少的情侶都會選擇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舉行婚禮或是去民政局登記結婚,5月20號無疑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
  • 東北四合院 帶你了解最真實的東北
    >彭公館暨遼陽民俗博物館,是遼寧省內唯一建在省級文物單位內的民俗博物館,彭公館本身就有近百年的歷史,是東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築群。1949年後彭賢遷居北京,1959年因病逝世。彭公館正門坐西朝東,寓意紫氣東來,從正門進入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祥」影壁,今天偶遇小朋友們進行參觀教學,煞是羨慕,我們小時候可沒有這樣的活動。影壁,前面是兩根石柱(具體學名不知道叫啥),這兩根石柱非常有講究和說法。
  • 東北人的雪糕,南方人根本不懂
    上圖即為其出品的雪糕版東北亂燉——「鐵鍋燉肉鬆雪糕」。圖/瀋陽吃貨團黑龍江:我在冰城吃雪糕黑龍江,「東北中的東北」。作為中國地理上最東最北的地方,在黑龍江的漫天風雪裡吃雪糕,絕對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之一。馬迭爾丨摩登東北的雪糕一哥在黑龍江說起雪糕,首推哈爾濱的馬迭爾。
  • 東北人的雪糕,南方人根本不懂!
    馬迭爾丨摩登東北的雪糕一哥在黑龍江說起雪糕,首推哈爾濱的馬迭爾。老鼎豐丨南國風情與北國雪飄跟馬迭爾一樣,國家商務部首批「中華老字號」老鼎豐,其實也是個外來漢。1911年,浙江紹興人王阿大、許欣庭二人,來到了哈爾濱開了一家南味貨棧,售賣南味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