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類似孟凡坤這樣感恩於趙本山的人有很多,因為趙本山改變了民間藝術和藝人的命運,讓很多人有了重生的機會。
本刊記者採訪瀋陽東北浪劇場老闆孟凡坤,在採訪結束時,他站起身,非常嚴肅認真地說:「沒有趙本山就沒有我們,我希望他健康長壽,他是一面旗幟,他飄揚的時間越長,我們的機會就越多。」孟凡坤兩年前在瀋陽開了一家劇場,專門從事二人轉等綜藝節目表演,這個劇場雖然無法跟劉老根大舞臺相提並論,上座率也不是天天爆滿,但這已經讓他非常知足,十年前,他還對二人轉毫無興趣,沒想到後來看了一場二人轉,就喜歡上了,借趙本山的光,自己也開了劇場。
在東北,類似孟凡坤這樣感恩於趙本山的人有很多,因為趙本山改變了民間藝術和藝人的命運,讓很多人有了重生的機會。
可以不誇張地說,東北的民間文化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繁榮過。在東三省的省會城市,每個城市都有十幾家大劇場,每天都上演著改良後的二人轉。在二級城市,如果有一定人口密度,也會有一兩家像樣的劇場。甚至在省會城市,這些劇場已經變成了旅遊點,看東北二人轉已經成了當地接待外地人的項目之一。
但是在這繁榮的背後,也能很清楚地看到,真正原汁原味的二人轉或者東北地方戲曲已經在這些舞臺上銷聲匿跡了。現在人們提到的二人轉,實際上已經是東北劇場裡綜藝節目的代名詞,它和正宗的二人轉概念已相去甚遠。這些綜藝節目包括小品、流行歌曲、雜技、武術、硬氣功、雜耍等各式各樣的吸引眼球的節目,就是一個微縮的春晚。本地人想看傳統二人轉已經很難,外地人看到的二人轉其實不是二人轉。
二人轉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可以接納任何一種文藝形式,這種二人表演方式最符合戲劇的最基本表演規則,如果用現代戲劇理論來解釋,二人轉很符合布萊希特體系那一套理論。所以二人轉長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最符合人們看戲的習慣,兩個演員跳進跳出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二人轉從唱到舞到說的演變
二人轉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形式呢?原鐵嶺民間藝術團副團長喬傑向我們解釋了其中原委。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的二人轉並不景氣,尤其是遼寧省。當時吉林省每年都搞東北地區二人轉匯演,用東北人的話講,吉林省是二人轉的窩子,省市縣都有專業的民間藝術團體,這一點比遼寧和黑龍江都完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鐵嶺這個地方改變了二人轉。
喬傑回憶說:「原來鐵嶺有話劇團、曲藝團,還有京劇團,我在話劇團當導演,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東北三省舉行二人轉匯演的時候,曲藝團去參加比賽,文化局比較重視,曲藝團自己的力量又不太足,當時就把我借調幫著曲藝團排節目,等於文化局成立了專門班子,幫助他們搞節目,參加匯演。我們的幾個節目都獲了大獎,後來局裡就考慮乾脆鐵嶺要打自己的特色,後來我們也提建議,要想打特色,最好兩個團合併,話劇團和曲藝團合併,因為話劇團和曲藝團當時都有鐵嶺地區小班歌舞底子,當時小班就是文工團性質,什麼都演,有底子,這樣就把兩個團合併了,叫鐵嶺民間藝術團。」
遼寧省之所以重視東北三省的二人轉匯演,是因為在這之前,二人轉匯演遼寧省什麼獎都沒拿到,當時的遼寧省在歌舞方面比較紅火,這也是為什麼在當時遼寧省出來很多流行歌手的原因。但是省裡比較重視東三省的二人轉匯演。1984年,遼寧省在全國各類文藝比賽中都沒有拿到獎,11月份,東北舉辦東三省首屆民間藝術節,鐵嶺曲藝團代表遼寧省參加民間藝術節,他們排了兩個二人轉和三個拉場戲,全都拿了一等獎,其中的《1+1等於幾?》還獲得了特別貢獻獎。
趙本山進入鐵嶺民間藝術團,也是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1+1等於幾?》這齣戲是由李海和李靜主演,後來獲獎後,喬傑總覺得李海的表演有點弱,於是就有人向喬傑推薦趙本山。趙本山當時正好在鐵嶺參加農村業餘小戲調研,得了一等獎,於是把他調來試演,結果很成功。於是喬傑便把趙本山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同時調到該團的還有潘長江。
而在此之前,鐵嶺地區的曲藝團在城裡表演二人轉幾乎沒有什麼觀眾,所以只能在縣城和農村表演,曲藝團遊走於鄉村縣城,二人轉也不過是整臺節目中的一小部分。「鐵嶺的轉折就取決於那次匯演。那時鐵嶺還沒改市,當時有話劇團、京劇團、曲藝團,其中有一兩副二人轉架子,有兩個演員不錯,觀眾也知道他們,他們也得過獎,但總的來講是不景氣的。第一次我們曲藝團參加匯演得獎了,嘗到了甜頭,文化局就開始重視,說還是要集中力量,把話劇團和曲藝團合併,那時候主要還是政府主動抓的,不是自身改革。後來文工團復活,匯演越來越多,政府需要榮譽。」喬傑說。
但是對鐵嶺民間藝術團的骨幹人員來說,他們早就發現,二人轉在遼寧省尤其是大城市並不像吉林省那樣受歡迎,所以必須改變,才能讓更多觀眾喜愛。第一步就是讓二人轉舞動起來。喬傑說:「我最早是搞舞蹈的,後來做導演,一開始我不喜歡二人轉,覺得太俗,沒多大意思。後來逐漸進去以後,研究它,可以說是越來越喜歡,從中吸取了很多營養。當時二人轉流行『南靠浪北靠唱』,就是遼寧以舞為主,吉林以唱見長,主要較勁的就是遼寧和吉林。當時吉林有點兒故步自封,他們也吵吵改革,他們有二人轉專家級的演員,他們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書。我們都是小字輩,我們強調載歌載舞,因為二人轉本身特色就是兩個人載歌載舞,吉林的簡單舞幾下,就不動了,就開始唱,它過多借鑑戲曲的東西,吉林之所以沒發展起來就是它太守舊,把唱腔變成板腔體、程式化的表演,完全把戲曲的東西給了二人轉,實際上把二人轉原有的美學的東西削弱了。當時在鐵嶺,有我們這樣一批人,大家目標比較統一,研究把民間舞蹈和其他舞蹈結合到二人轉中,除了跳進跳出扮演之外,還要加強舞蹈性,讓人一邊看一邊美,二人轉本身有些旋律很美,把舞蹈增加進去,把土的東西稍微提個色。不舞蹈和舞蹈的表演狀態就不一樣,舞蹈的可能更多會被城裡和年輕觀眾接受。我們拉場戲也都是這樣,吉林都是原原本本、地地道道的那種,表演都是戲曲化的表演。而我們想讓它回歸二人轉原來的秧歌戲,靠大秧歌招攬觀眾,打開場子,吸引觀眾,然後再表演節目。有的戲本身穿上秧歌服就能演,也是能舞的時候儘量舞蹈,趙本山演的《麻將豆腐》,過多的載歌載舞,東北秧歌。從服裝道具的使用上,我們也強調二人轉的虛擬。吉林虛擬的表演過多借鑑戲曲,而我們借鑑舞蹈的東西。舞蹈道具的使用上,我們更多圍繞二人轉的扇子和其他東西,人物服裝也強調中性化,便於舞蹈。《大觀燈》演出創了全國紀錄了,一個劇場演出能創500多場,《大觀燈》這個戲是吉林原創,但吉林沒火起來,我們團把它改了,中間糅合了現代歌舞、通俗歌曲,我們就火得很,一個劇目演了兩年,為我們團年創收二三十萬元,那個時候還了得?!」
1985年以後,趙本山在東北成了最紅的笑星,他錄製的二人轉節目卡帶鋪滿了音像店的櫃檯,那時候他表演節目是連說帶唱,但一個偶然事件,把拉場戲中的說口演變成了小品。
喬傑說:「當年姜昆看完我們的演出後,要把趙本山和鐵嶺民間藝術團介紹到北京,參加一臺晚會。因為晚會有時間限制,只能給這個節目13分鐘,但這個節目有18分鐘,怎麼壓也壓不進去,因為帶唱,不可能像說那樣容易壓縮時間。按他們的要求我實在完不成,只好帶人到北京現場表演給他們,結果大家都樂,連攝像的手都樂得直抖。最後晚會導演看完後說:不改了,有多長算多長。這件事之後,我們再上晚會,就乾脆把唱腔拿掉,直接說,就這樣出現了小品形式。」
談到二人轉向小品的轉變,宮慶山認為這是趙本山揚長避短的結果:「趙本山的小品是脫胎於二人轉,但是它取代不了二人轉。我覺得很多人和我的觀點是一樣的,趙本山最早流傳於市場音像資料中,那時候大眾傳媒,電視也沒有這麼火的時候,趙本山真正火就是通過磁帶。他的磁帶有這麼幾個:《十三香》、《麻將豆腐》、《1+1等於幾?》、《摔三弦》,包括和潘長江的《大觀燈》。他這些東西原來都是二人轉的拉場戲,都是帶唱的,他演拉場戲可以揚長避短,一個是他的冷幽默,挺搞笑。再一個趙本山嗓子條件不好,他過去錄磁帶,很多伴奏都是吉林吉劇團和省民間藝術團的樂隊,有時候他正唱呢,樂隊自然就停了。它不像民間,你唱我就拉,稀裡糊塗就過去了,很不專業。後來他進了中央電視臺,演小品就把唱完全取消了。直到現在,趙本山小品裡都帶著二人轉拉場戲的特點,比如,說的時候都是四六八句帶押韻,都是慣口。話劇小品和電影小品不是這麼說話的。這些年給趙本山創作小品的作者,他們本身過去就是二人轉的作者,張超和崔凱,包括我們吉林的張慶東,都是二人轉作者。」
至此,二人轉轉型成小品,幾年後,它被趙本山帶上央視春晚,從此脫胎於二人轉中的小品開始了長達20多年統治春晚語言類節目的現象,與此同時,其他帶著東北口音的演員——潘長江、鞏漢林、黃宏、範偉、李海、小瀋陽……都成為央視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東北口音,最初還有人質疑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是為北方人辦的,現在南方人也逐漸接受了這一事實,實際上也是接受了東北文化。
喬傑舉了一個很直接的例子:「最早剛出現『忽悠』這個詞的時候,央視春晚或央視其他晚會導演都會提出來,不要用這個詞,怕人聽不懂。現在南方人也在用,包括文章和影視作品都有。《蝸居》是典型的上海劇,都有這個詞,時間長了以後慢慢地理解了,接受了,不自覺地使用了。」類似這樣的很多東北方言土語,逐漸變成全國性的「普通話」。
那麼,為什麼是鐵嶺這個普普通通的城市走出了這麼多喜劇小品演員?二人轉主要活躍在吉林省,無論從哪方面講它的水平都是最高的,四平地區的梨樹縣是二人轉之鄉。而四平、梨樹、開原、鐵嶺從地理位置上講非常接近,正好是遼吉交界地區,京哈線將它們串聯到一起。這也是為什麼當遼寧省在二人轉不景氣的時候,鐵嶺地區的二人轉非常活躍的原因。宮慶山說:「鐵嶺的二人轉受梨樹的影響非常深,梨樹可以追溯三四代人,李財、徐廣財那些老藝人,就在鐵嶺開原和四平周圍活動,他們現在的傳人吉林有一個叫董孝方,這個人趙本山非常尊重,拋手絹兒就是他發明的,拋出去還能回來,鳳還巢。趙本山和潘長江演那個《大觀燈》就是董孝方一口一口教出來的,趙本山身上那種幽默,那種表演,有很多都能看到董孝方的影子。在那個地區、那方水土,遼河邊上,就產生了這些人,從演員到創作、導演、作曲。」
《鄉村愛情》導演、曾為趙本山創作過春晚小品的張猛告訴我們:「我父親(張惠忠)那一代,都有樣板戲,但不懂什麼叫戲劇,可是就有一個神奇的老頭給他們講,包括給崔凱、張超、喬傑他們講,那老頭是從上海電影製片廠下放到鐵嶺話劇團的,那個人鼓動我父親、喬傑等很多人報考中央戲劇學院,當時這個人寫給金山一封信。後來知道這個人是上海特別牛的一個演員,受到江青迫害。那個階段恢復高考後突然鐵嶺出來一批人。在這個老頭鼓動下,一批人從戲劇學院學成回到了鐵嶺。我父親、喬傑、張超,這都是中堅力量,所以出來的好多東西不一樣。」
無法複製的本山傳媒模式
雖然趙本山在春晚一露面就被觀眾接受,但觀眾也僅僅接受了他這個人和他的表演方式,並沒有接受東北文化。但是架不住每年趙本山都出來跟觀眾見一面,作為中國最稀缺的喜劇型演員,趙本山的舞臺空間太大了。這也為他日後進行商業實體操作鋪平了道路。當趙本山通過春晚的平臺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時代的標誌之後,他知道,該發揮他身上的另一面才能了,從商。
趙本山應該感謝何慶魁和高秀敏,是他們給趙本山出的主意。當時在吉林市和長春市,林越的劇場和徐凱泉的和平大戲院,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和平大戲院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個演員,三家劇場。趙本山很認真地看了兩家劇場的演出後,決定開設劇場。
趙本山是從黑土地上長大的,他汲取了這片土地上的營養,靠電視、電影走到了今天,他也因此嘗到了甜頭。當他有一天回頭一看,發現東北民間還有這麼多跟他當年一樣的人,如果這些人都變成今天的自己,價值會是多少?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大。因此,他必須有一個實體,來完成他這個願望。
2003年,遼寧省專門為他成立了遼寧省民間藝術團,最初的藝術團就以他的班底為主。此時他已經收了很多徒弟,以這個班底為主,他拍攝了電視劇《劉老根》。《劉老根》的成功讓趙本山吃了定心丸——下一步還可以走得更遠。而在此之前,他發現,東北三省的二人轉劇場非常火暴,他必須讓演電視劇的二人轉演員有個棲身之所,同時還要繼續投資拍電視劇,這就需要大量演員,又能在劇場演出,又能拍電視劇。所以,他連續搞了兩次「本山杯二人轉大賽」,將東三省的優秀二人轉演員吸引到這個大賽上,在比賽中,趙本山發現了一批人才,然後,他通過個人魅力和任何一家劇場都不具備的出演影視劇吸引力將這些演員挖過來,使他在人才配備上沒有了後顧之憂。這時,趙本山開始收徒弟,不讓他們隨便演出,開始組織自己的演出隊伍,一方面演員可以在劉老根大舞臺演出,一方面出演電視劇,電視劇帶來的明星效應可以讓演員回到劇場後立刻變成明星,讓劇場上座率一直居高不下,這是任何一家二人轉劇場所無法達到的。
「本山杯二人轉大賽」搞了兩屆,到第二屆,林越不參加了,徐凱泉只派了二線演員參加,因為他們都擔心自己的臺柱子被挖走。事實上,大部分好演員都被趙本山挖走了。
喬傑說:「這些演員在舞臺上,沒有傳統動作的演出,多是適應觀眾口味,把說單拉出來,專業術語叫『說口』。原來是在表演中借用人物插科打諢,表演一些幽默笑話什麼的,逗觀眾一笑,它把這部分強化了,沒有太多傳統段子,又摻雜著一些絕活。因為二人轉演員非常有本事,學什麼像什麼,模仿什麼像什麼,現在小瀋陽就是這樣,加上自身有一些形體上模仿動作,反正都能逗觀眾開心,他們把這部分強化了。現在冠名叫二人轉演出,其實專業二人轉不太承認。但這也不在於承認不承認,市場化後就看市場,市場需要,現在發展越來越快,二人轉演出團隊一年創收幾個億。」
趙本山的膽子比較大,團隊劇場化以後,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為了擴大經營規模,他先從瀋陽開起,擴大到遼寧幾個城市,後來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天津、北京,在幾年內先後開設了8家「劉老根大舞臺」,又拍攝了電視劇《馬大帥》、《鄉村愛情》,通過中央和地方電視臺的平臺,讓這些演員都成了明星,它形成的劇場與電視劇之間的良性互動,是任何一家造星企業都做不到的。
在趙本山帶領他的徒弟以正規軍的方式走出東北之前,其實已經有很多東北二人轉演員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全國,宮慶山說:「最早走向全國的是和平大戲院,2003年進京匯演只是集中的一次展示,零散的一對一對到外地做節目演出的就一直沒斷過,從湖南到重慶到海南、深圳,和平大戲院演員的足跡遍布全國有20多個城市。前些年在北京方莊,有一個二人轉人才市場,天天晚上夜總會老闆就到那兒去找人,有一批二人轉演員就在那兒等著,剛出道的專業劇場沒人用自己又沒有經紀人的,都去那兒等活兒,然後進夜總會去唱。還有一些比較好的二人轉藝人,不在和平大戲院、東北風和劉老根大舞臺,這些人都在南方唱夜總會,而且收入很高。這些人數量不多,都是在南方夜總會單打獨鬥。」
喬傑說:「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現象,東北統稱是關東文化,實際上原來並沒有太突出的作品被全國接受。現在是時代變化,我們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商品時代,人們在高節奏運轉中尋求放鬆。現在人們活得越來越滋潤,越來越強調時尚、個性化,越強調這些就越尋求開心。在國外色情這塊是主要的,在中國不允許,所以二人轉可以打擦邊球。二人轉能把生活中的現象,用東北特有的語言,大實話,給你提煉出來。二人轉現在實際上不光是黃河以北傳播,黃河以南也在接受了。」
劉雙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趙本山領頭的遼寧民間藝術團和劉老根大舞臺出現後,一下子把二人轉中心帶到了遼寧,我們這個劇場是二人轉的最高殿堂,是我們二人轉的國家大劇院,東北有那麼多二人轉演員,他們最高目標就是希望到這個地方演一場。劉老根大舞臺的戰略我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走到東北,第二步是進入北京,第三步是進軍全國有條件的省會城市。二人轉進軍北京是走向全國的非常關鍵的一步,過去很多優秀的二人轉演員在北京、廣州的洗浴中心裏面,他們不是像我們這樣在一個地方強勢地推行,也不是在硬體軟體都很好的演出場所。劉老根大舞臺的這個進程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二人轉走向全國的進程。2009年,小瀋陽領隊在全國搞了100場巡迴演出,這也可以算二人轉走向全國的很重要的形式。劉老根大舞臺正式落戶於北京,這應該是二人轉200多年歷史嶄新的一頁,因為我們是強勢進京,是團隊進京,而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京。這個季節應該是淡季了,東北又很冷,可我們的劇場還是很火暴,我覺得趙本山老師提倡的綠色二人轉把搞笑做到了極致,有一種笑的巔峰體驗。」
本山傳媒的二人轉進京計劃準備了兩年多,因為進北京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鄉村愛情2》播出後,小品《不差錢》播出後,我們的明星團隊更加強大,老百姓更加認可,我們才在一個更加合適的點進駐北京,結果一炮打響。我們都是選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在北京演出,二人轉演員在我們公司能夠挑大梁,必須有過程,首先必須在二人轉中非常優秀,其次必須在電視、春晚中讓觀眾對他有一定熟悉度。」劉雙平說。
就目前而言,只有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有實力走出東北,去年,在北京開設了一家劉老根大舞臺,也是一票難求。而對其他二人轉劇場,走向全國只是一種奢望。孟凡坤打算在遼寧省的二級城市開設東北浪劇場,但從目前看,效果可能不好,他說:「觀眾你說多也不多說少還不少,上來的就是一二百人,票價還不能貴,貴了買不起,它不是一天演,它天天晚上演,這個要命,要是一年演那麼幾場,票價可以貴沒準兒還能爆滿,你要天天晚上演,哪兒那麼多老百姓看呢,所以人口密度不夠也不行。」
長春東北風劇場也曾在天津投資一兩千萬元開設劇場,但是幾個月下來賠得血本無歸。原因很簡單,沒有名人效應——假如魏三去天津,票房就非常好。
徐凱泉和東北風老總馬普安也想利用拍電視劇的方式掙錢,但又是血本無歸。因為趙本山模式是很難複製的。
劉雙平說:「我們是自己找到了一條我們認為比較好的產業鏈,或者盈利模式,我們兩個主業,一個是演出,一個是影視,這兩個形成一個產業鏈,我們通過影視劇打造明星,通過明星火我們的舞臺,互相呼應,互相支持,基本上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是我們能夠良性發展能夠成為老大的主要因素。別的東三省劇場跟我們沒法比,東三省很多二人轉演員,當時跟趙老師一起的很多演員也很優秀,為什麼跟趙老師不能比?他們完全被我們這個時代淘汰了。」
二人轉危機:創作枯竭,相互模仿
誰來接趙本山的旗?
……
(實習生魏玲、郭聞捷對本文亦有貢獻)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