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成:地域文化繁榮是文化繁榮的重要前提丨兩會聲音

2020-12-27 啾咪窩

地域文化繁榮是文化繁榮的重要前提——訪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

文:許瑩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

從《傻春》《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再到去年的《芝麻胡同》,這些被人們津津樂道、交口稱讚的作品打響了導演劉家成京味劇創作的「金字招牌「,前三部和編劇王之理的天作之合更是吸引了不少想要投拍地域影視作品的製片人找上門來,「有你和王之理這劇就成了」,劉家成說:「只有我們,也不成。」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重點聚焦地域文化發展不利,反映豐富地域文化、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影視作品嚴重缺乏等問題。「地域文化就像大河的支流,給中國文化這條大河不斷注入充足的水流,成就了大河的波瀾壯闊。」劉家成具體舉例談到,早年間反映京味文化的作品《四世同堂》《大宅門》,反映海派文化的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媳婦的美好時代》《婆婆媳婦和小姑》,反映川派文化的作品《南行記》,反映雲南文化的作品《五朵金花》等,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當下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少,尤其是展現都市生活的影視劇創作,基本都是以北上廣深幾座大城市為背景,而其他地區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很少進入影視劇創作者的視野。即便是以北上廣深幾座大城市為背景的作品,也常常陷入有殼無魂的窠臼。分析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劉家成談到,「真正懂得地方特色的創作人員越來越少了,好的作品離不開生於斯長於斯的創作人員。」

劉家成認為,文藝創作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才。應當加強地域文化的頂層設計與指導,鼓勵他們在創作上「深挖一口井」,把當地的政治、經濟、人文加以深刻、準確地展現。「像『五個一工程』獎,每個省都有。能不能將來演變成當地政府每年至少獎勵兩至三部具有當地濃鬱特色、富有中國氣質與民族關懷的作品?」只有對各地文化人才進行廣泛動員與扶持,才能避免他們為了生存「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拍攝地域特色濃厚的影視作品,可不可行,會不會分流觀眾?劉家成坦言,拍《情滿四合院》的時候,感到外界阻力很大,那時自己聽到最多的就是「京味太濃了,能不能不寫四合院」。他們擔心北方作品的市場很難「過江」,但劉家成和編劇王之理心裡特別清楚,他們用過去的作品反覆驗證,作品可以有地域之分,但情感共鳴是沒有地域之分的,劉家成拍過的純京味電視劇曾在上海收視排名前三。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京籍導演,他拍過軍旅劇,也拍過古裝劇,但主要陣地還是在京味劇——「說白了,北京文化的礦藏我一輩子也挖不完。」

劉家成認為,過去觀眾看一個人物,喜歡用仰視視角,而現在不同了,觀眾和劇中人物是平視關係,用時髦點兒的話講,就是「沉浸式觀賞。」觀眾看完一部劇,談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不是這樣的人,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可信不可信。所以,《情滿四合院》裡有一身小毛病但內心極其善良的傻柱能夠得到觀眾的喜愛。「只要堅守道德底線,能夠引領人向上向善,就不怕人物身上有缺陷。」

此外,今年兩會上劉家成還帶來兩個從小切口入手,切實關心民生福祉的建言。一個是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但三地限行車號不統一的現狀問題。「有人從天津到北京辦事,在天津車號還不限行,到北京就限行了,還有人從北京出去到河北辦事,因為限行車號不統一造成違章,這給往返京津冀地區的群眾帶來了諸多不便」。另一個是關於自媒體準入機制的建言。「

最近有一篇名叫《我懷念那個沒有槓精、網暴、鍵盤俠的網際網路》的文章迅速走紅,想必大家都有共鳴。現在許多自媒體,對事實沒有調查考據,說話不負責任,謠言四起。實際上任何一個職業都有最基本的準入門檻,有了這個門檻之後從業人員的素質才能得到保障,行業才能得到良性發展。自媒體實際上也對傳統媒體構成很大衝擊,許多傳統媒體養不起人,優秀傳媒人才外流,這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我們希望從自媒體準入許可制度的建立開始做起,對於有惡意詆毀、綁架營銷等惡劣行跡的自媒體進行管理乃至註銷,從而營造一種健康晴朗的網絡空間環境。」

談及最近的創作計劃,劉家成透露由其導演、根據青年漫畫家熊頓真實經歷改編的新劇《向陽而生》已圓滿殺青。很多人都說「導演你踩在點兒上了」,劉家成坦言拍這部戲自己不是為了踩點兒。相較於之前採用輕喜劇手法拍攝的電影版《滾蛋吧腫瘤君》,劇版《向陽而生》將更多發揮電視劇這一藝術形式本身的優長,以現實主義創作為根基,更加偏重生活流,利用電視劇的大體量詳盡展現女主人公的親情、愛情、事業等。在去年4月份的時候,劇組主創團隊就曾來到熊頓家鄉實地採風,發現她在當地的生活條件是很優渥的,她之所以願意跑到大城市經歷生活的種種磨礪也要闖蕩一番,就是為了更好實現自己漫畫創作的理想。「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壓力大得多。」劉家成更多看到了「後浪」身上的閃光品質。

拍攝期間,劉家成看到網上一位「95後」同樣是患有癌症的女護士的生前日記。「她說,今天我又喝了兩瓶果汁。她把重病輸的紅色點滴稱為果汁。她那種對待生死積極樂觀的態度瞬間打動了我,去世的時候她選擇遺體捐獻。還有她在最後一篇日記裡寫道,江山還給你們,朕玩夠了。青年人那種豪邁、豁達的形象躍然紙上。疫情過後,我想觀眾特別需要這樣一部撫平傷痛的文藝作品。」劉家成立即讓編劇照原樣融入劇中,採用單元劇結構,構建起熊頓在醫院和不同病患之間的關係,從而完成對這位年輕護士的致敬。

受疫情影響,《向陽而生》的拍攝進度耽誤了將近兩個月。疫情期間劉家成反思,此前劇中堅持請醫療顧問把脈劇中醫療專業拍攝問題的做法是對的。復工復產之後,出於對醫護人員的敬仰,劉家成在此前邀請醫療顧問的基礎上,又請急診科主任、護士長等到組裡指導把關,在醫療專業的表現方面更加嚴謹。「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最大的競爭力是免疫力。疫情加強了我們每個人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劉家成也將這些感悟都融入進後期的拍攝當中。現在回想起來,該劇的殺青讓劉家成感到慶幸,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復工復產後,原初想要拍攝的一些大場面由於風險太大還是沒能拍成,比如飛機場的戲,200多人去機場拍攝不太可能,只能發揮聰明才智,把不能拍的大場面儘量換個環境,最後銜接起來的效果我感到很滿意。現在很多劇組還在橫店、杭州拍戲,我非常理解他們的心情,我真心期盼那些正在復工拍攝的劇組,能夠一切順利,平安無事!」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20年5月23日4版

相關焦點

  • 導演劉家成: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接受新華網專訪,從文藝工作者角度出發,關注文化自信、探討影視創作、建言自媒體管理,分享了對推進影視行業發展的看法與觀點,並表達了整個行業團結一心投入創作的決心與期許。
  • 「兩會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劉家成:文藝創作者要靜下心在本專業發力
    「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這是因為群眾是文化最廣泛、最有力的載體。」對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等事業」,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感慨頗深。
  • 享文化之繁榮,促文化之交流,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我們自豪於生長在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注重汲取外國優秀文化,豐富發展本國文化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太極聖地陳家溝,居住研習太極拳的外籍學員,魯能足球俱樂部的小球員們赴巴西練習足球,學習葡萄牙語以及義大利作曲家將中國音樂融入歌劇《圖蘭朵》都體現著積極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彭麗媛說:"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因此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對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作者:沈壯海(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再創文化興盛輝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奮鬥的重要方面。
  • 「雙百方針」:文化繁榮的生命線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任務,即是把我國從一個文化大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很顯然,就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來說,所謂文化強國,不僅僅是數量上的要求,而尤其是質量上的要求。
  • 北京市:四大文化繁榮興盛首都文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5日訊 日前,中共北京市委發布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北京市文化建設將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四大方面推動繁榮興盛首都文化建設。
  • 哈尼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錢勇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哈尼族聚居地區不僅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事業也不斷繁榮發展。2006年,國家重點科研課題《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哈尼族卷》出版;2007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辭典》出版;兩部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哈尼族歷史文化及各方面的知識,對強化哈尼族的凝聚力、激發民族自豪感、傳承哈尼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哈尼族題材的電影《火童》《哈尼姑娘》等也獨具魅力。
  • 繁榮藝術創作 弘揚地域文化 淄博市藝術創作研究所賦能文旅高質量...
    近年來,藝研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按照「文化賦能」工作要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藝術創作」「藝術研究」「人才培養」和「文化惠民」四項核心工作,為全市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全市藝術創作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和排頭兵。為探尋這朵養在深閨無人識的藝術小花,追尋它的發展蛻變軌跡,記者特意探訪了淄博市藝術創作研究所。
  • 以創先爭優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
    中央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組副組長 韓旭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在建黨90周年之際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工作報告和重要講話,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務必要迅速、堅決、卓有成效地加以貫徹落實。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通過創先爭優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 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原標題:習近平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當前文化生活的繁榮與歧義
    編者按  本文是作者在寧波大學「做人做事做學問」名家系列講座的文稿(略有刪減),演講從我國文化生活的日益繁榮以及所帶來的種種困擾、擔憂等講起,進而對一些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  演講人:王蒙  簡 介: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
  • 希臘:希臘文化,發展與繁榮
    文化是歷史瑰寶,文化源於人們的幸苦的創作,現在讓燕燕帶你走進希臘文化藝術殿堂,欣賞藝術之美。希臘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文化的創適者是.卑股.的勞動大眾.2、戲劇:公元前五世紀,稚典的奴隸制經擠與民主政制都達到了極盛階段,因而文化也空前繁榮。稚典政府組織劇本評比獎勵,也組織演出和觀看。伯裡克利時期,還發放觀劇津貼,利用戲劇組織公民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為奴隸主的民主政治製造輿論,戲劇有悲劇和喜劇之分。
  • 繁榮民間文化藝術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在娓娓道來之中,深刻感受到村民們對當地文化的高度熱愛和自信。,適度增加樣板戲、淮劇等民間藝術團體的表演,讓公共文化更接地氣。在西河文化公司調研民間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為此,馬頭鎮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於2019年,引入西河文化公司,共同打造「千金臺」文化項目,對馬頭民俗、運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整合有效資源,豐富文化供給主體,更好地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了鄉村文化振興。
  • 以文化建設凝聚發展正能量——集寧區「十三五」期間文化事業繁榮...
    「十三五」期間,集寧區以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為重點,加強公共文體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探索文化創新舉措,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為全區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支持。
  • 德藝雙馨繁榮 雙流文化新盛景
    (原標題:德藝雙馨繁榮 雙流文化新盛景) 雙流區文聯於
  • 祖國,福州對您說——文化繁榮篇
    祖國,福州對您說——文化繁榮篇 70載榕城魅力 回望70年 素有「海濱鄒魯」的福州 是一座國家歷史名城 流轉千年的文化魅力 如今有了更加繁榮嶄新的注釋
  • 泛亞文化名城建設引領文化大繁榮
    目前,全市的文化事業繁榮進步,文化體制改革初見成效,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呈現出勢頭向上的良好局面,文化各項工作在全省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龍頭帶動作用。  產業引領  昆明文產幾佔全省半壁江山  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數據顯示:昆明的文化產業在全省處於引領地位。
  • 雙節期間網友曬各地培靈會恩典 牧者稱有利於文化大繁榮
    各地教會假期培靈會的現場(圖:網絡資料) 今年中秋國慶8天長假中,各地教會迎來培靈高峰期,隨著假期結束,不少基督徒紛紛透過網絡曬自己參加假期培靈會的收穫,有牧者認為:基督教文化的傳播有利於促進我國社會文化大繁榮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這段歷史為元朝誕生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筆。公元1271年忽必烈依據「大哉乾元」,改「中統」為「大元」。至此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元朝建立之後大力改革政治、軍事和經濟。在這種上通下達的政治氛圍中,元朝的文化、藝術發展,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 春秋戰國時期,繁榮燦爛的科學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社會的變革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對後來的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莊子、墨子等等,因此,在思想領域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