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影視劇中,那些在東北境內趕路的主人無論什麼時候走累了,路邊就會出現一個旅店。
哪怕是荒無人煙的地方,這些旅店也會及時出現,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質疑,哪有那麼多的旅店,該不會又是導演的胡編吧。
其實,這個細節還真不是虛構的,那樣的旅店在當時的東北,真的是很廣泛的存在,這種旅店就是我們要說的大車店。
大車店始於什麼時候,已經無從考證,但應該不晚於清末,肯定早於民國。
清兵在1644年入關後,百姓和官員也趨之若鶩到了關內,東北幾乎成為無人區。
因為那裡是大清的龍興之地,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清政府把它化為禁區,禁止關內人口向關外流動。
乾隆中後期,由於全國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再加上山東河北等地連年饑荒,導致內地百姓不顧一切逃往關外謀生(闖關東),乾隆就解除禁令,通往東北的大門悄然打開,東北一下子熱鬧起來。
隨著東北地區人口增加,經濟漸漸繁榮,到東北經商、省親、謀生的人也越來越多。
可是在當時,還沒有汽車,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以牲口做動力的馬車;公路也沒有出現,道路況非常差;而且東北地廣人稀,很多地方百十裡都看不見一個村落,更別說城鎮了。
在此情形下,外出的人經常陷入無店住、無飯吃的困境。
俗話說,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在這個大環境下,大車店就應運而生了。
大車店是一種俗稱,顧名思義是接待大車的店鋪,他們主要服務的對象就是因各種原因到東北去的路人。
但是開店就是為了賺錢,店老闆是來者不拒,只要給錢,乞丐和皇上都可以住。
這時候的百姓,生活很苦,溫飽都難以維持,到東北去的人,謀生的佔了大多數,很少有人出去遊山玩水的。
所以當時的大車店都設在大路兩旁,大車店之間相距在20公裡左右設置,因為負重的馬車當時一天行進的路程,恰好是20公裡左右。
如果是輕車簡從,速度較快,行進路程較遠,那就趕到下一個馬車店住宿。
起初的時候,馬車店接待的客人比較單一,那就是運輸行業的從業人員。隨著東北的繁榮,客人成分也越來越複雜,客流量也大大增加。
這樣一來,馬車店周圍就衍生出其它行業,如菸酒茶水店、小吃店、小酒店、雜貨鋪、服飾店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落和小鎮。
如今東北有不少地名,還帶著馬車店的痕跡,如高家店、瓦房店、普蘭店等。
由於當時條件限制,也因為東北氣候寒冷,大車店很少是磚砌的,大多都是土木結構的,房牆則是用溼土打壘,房子的梁、椽、簷全部是木材的,房蓋則大多是用木板扣成的。
簡易的馬車店則主要是用稻草苫做房頂,松嫩平原一帶也有採用秫杆、蘆葦做房頂的,上面則抹了一層厚厚的鹼泥用來防水。
這樣結構的馬車店造價低,投資少,但是保溫效果很好,冬暖夏涼,就是防火效果差了點。
房子的面積沒有統一標準,有大有小;裡面的房間結構也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大小容納十幾個人休息;小的能睡三五個人。跟東北民居一樣,裡面沒有木床,全部都是土炕。
大車店的其它設施也比較簡陋,大多是在地上放若干張木桌和三五條長凳子,預備幾個洗臉盆,幾條毛巾。
大車店一般不分男女,只要是一夥的,男女混住在一起。如果客人不是一夥,或者人數較多,女客人就住在大炕一角,掛個布簾就OK。
生意好,有錢的老闆投資的馬車店,房間較多,可以實現男女分住,還能單獨吃飯,但是收費相對高一點。
住在大車店的人收入都比較低,裡面的夥食都很經濟,大多是以玉米面大餅、大煎餅和家常菜為主。
後來的馬車店周圍,跟民國初期的上海灘一樣,黃賭毒俱全。
因此,開馬車店的老闆不但要有錢,還要有路子,有黑白兩道保護,不然生意就難做。馬車店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大軍閥張作霖就曾經出入營口的馬車店,憑著自己給牲口看病的本事,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在這個染缸裡學到了不少社會知識,認識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為以後走向江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三十年代前後,隨著社會進步,道路設施逐步完善,交通工具也漸漸多樣化,早期的馬車店漸漸銷聲匿跡,被大客棧和賓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