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十名現象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在學業上優秀的孩子,其之後的職業生涯卻表現平平。
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的周老師談到了「第十名現象」,即小學時成績在十名左右的學生,其中有不少人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成就優秀;相反,有些當年成績在前三名的優秀學生反而成就一般。
這一現象全不全面暫且不說,但至少說明一點,學業成就的高低並不百分之百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
02 光有學業智力還不夠
與「第十名現象」相對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學生的學業智力只能對學生的成績與分數產生作用,並不能使學生在學校以外的生活和工作中勝出。
大量的實驗和研究證明,一個個體要想在生活和事業中取得成功,僅憑學業智力是遠遠不夠的。
1921年-1923年,美國心理學家託爾曼選擇了1528名智商超過130的中小學生為調查對象,在1921年-1960年間進行了多次的家庭訪問、學校調查、座談、心理測驗等。後來西爾斯等繼續進行這些研究,發現隨訪之後的結果表明,這批超常兒童成年後進入各行各業,其中一些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獲得傑出成就。
因此,神童固然有他的天賦使然,但一個人的成功並不僅僅依賴於他的學業智力。
03 成功智力
1996年,斯滕伯格在《成功智力》一書中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論。在他看來,所謂成功智力是指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使個體以目標為導向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是對個體的現實生活真正起到舉足輕重的智力。
斯滕伯格強調,智力不應僅與學業上的成功有關,更應同生活中的成功緊密聯繫。生活裡的成功智力是個體用創造和實踐的能力去適應環境、選擇環境和塑造環境,並最終成功。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與實踐性智力,這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三方面的智力協調互動、平衡發展,才能最有效地發揮成功智力的效能,實現學習和工作的目標。
04 啟發和思考
依據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論,我們相信,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只要找準自己的坐標,都能發揮自己的潛力,發展成功智力。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所推崇和培養的智力主要指向學業成績,卻難以指向他們在未來生活及事業上取得成功。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過於關注學業智力,卻忽視了對學生一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
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創新意識尤為重要。未來的時代需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應該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自主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孩子的積極主動性,不斷發展其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使他們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