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速的學習技能,比如爬行、走路等等,特別是爬行,它是寶寶在嬰兒時期最重要的一項大運動,能夠協調肢體,比如頸部、手臂、腰部等等。而且想要完成這個動作,前期需要做好多準備。那麼寶寶在爬行前,家長如何做才能為他打下較好的基礎呢?
專家指出,7-10月齡是寶寶學習爬行的關鍵期
到學會走路的平均月齡14-15個月之前,大概有7、8個月可以練習爬行,這段時間至少要保證500小時的爬行,差不多每天爬行時間在2-3小時。
一、寶媽要讓寶寶多趴著玩耍。我們會發現不會爬行的寶寶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喜歡趴著頭立起來玩。一方面是頭抬起來,趴著玩比較累;另一方面是因為寶寶還不喜歡趴著看周圍環境,這讓他感覺到很陌生。寶寶已經適應了躺著或者坐著玩耍,如果變換姿勢,會讓他特別的不適應。所以我們可以訓練寶寶多趴著玩。我們寶媽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可以趴著,然後選取寶寶喜歡的玩具來吸引他。讓他熟悉這個姿勢,找到爬行的感覺。
二、寶媽要用耐心去陪伴孩子。經常聽到周圍寶媽說:不會就不會吧,反正會走就行。先不說寶媽沒有意識到爬行的重要作用,其實寶媽也讓自己孩子錯過了爬行的樂趣。想想自己寶貝在地板上,爬的特別快,小肚子肉肉一顫一顫的,真是特別的可愛。而且會爬的寶寶,性格也會越來越開朗,他想要什麼東西就爬過去拿到了,然後高興的手舞足蹈。所以我們媽媽意識到爬行的重要性後,就要耐下心,陪寶寶一步一步去經歷。我們一天一點進步,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寶寶給你帶來了太多的驚喜。我現在都忘不了,訓練兜兜兩個多月後,看到孩子第一次爬,我那種興奮和自豪。
三、給寶寶講解爬行要點。在給寶寶進行撫觸過程中,我們可和寶寶聊天。你會發現寶寶笑的特別開心,而且也會咿咿呀呀地回應媽媽。這說明寶寶感受到了這種輕鬆地氛圍。我們可以給寶寶講一下:寶貝,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練習爬行了。媽媽準備了你最喜歡的玩具(水果),寶寶要自己去拿。不過別擔心,雖然拿取的路程有點艱辛,媽媽會幫助你的。請你一定要配合媽媽哦。然後我們再具體給寶寶講一下怎麼爬行。
但有的父母不讓學爬,主要是擔心在學爬時大人看護不周,孩子摔下床,摔壞了孩子,又怕髒,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一、爬是嬰兒運動發育的一個過程,孩子學會爬行時,四肢的運動功能和全身的協調能力也將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寶寶通過爬行,拓寬了視野,對外界事物接觸得更多,接受刺激的次數和數量大大增加,有利於促進感知能力的發育,進而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
三、寶寶爬行時必須小手小腳支撐身體前進,因而四肢的小肌群也得到了鍛鍊和發展,為日後精細動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嬰兒期是大腦與小腦的迅速發育期,爬行又促進了身體平衡運動的發展。
一、增強體質
爬行是寶寶第一次全身協調運動,可以鍛鍊胸肌、背肌、腹肌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並且爬行中消耗能量較大,有助於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體重、身高長得快。
二、增進親子交流
爬行能增進母子間的交流。在寶寶會爬後,在父母的引導下獲得的成功體驗不斷增多,並且能夠在爬行中獲得興奮、成功、失敗等多種體驗。這些體驗能夠豐富寶寶的情感,研究表明,經常爬行的寶寶見到父母時的興奮狀態明顯高於不會爬行的寶寶。
三、探索欲望
寶寶的運動、神經等系統在爬行中能夠得到非常充分的鍛鍊。這不但有助於寶寶骨骼、肌肉、神經、大腦的發育,而且可以為他們更早、更好地認識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礎、心理基礎。寶寶的這些學習經驗將化為好奇心,讓寶寶勇於探險,而且能夠培養未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