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你,可能沒有我
文/貓咪不差錢
2008年之後,紙媒斷崖式下滑,一些陪伴我們十幾年的雜誌紛紛停刊,能堅持到現在的也多向新媒體轉型。無論新媒體多麼花哨,還是更喜歡手捧書本的踏實,也只有紙張才能讓人沉浸其中,不會毫無耐心的一直上滑下拉。2019年,北京的多家報紙期刊再度傳出停刊的聲音……好吧,在此好好回憶一下曾經看過的青春雜誌們。
我的故事你的歌
若要回憶一本「小時候肯定讀過」的雜誌,可能除了《故事會》就是《當代歌壇》了。10元一本的雜誌被全班同學視為珍寶,每個人都要借來仔細饕餮一番。《當代歌壇》的編者以「大嘴鱷魚」自居,它會播報明星的最新動態,以跨版的篇幅強力推介一張好聽的專輯,組織歌迷活動,因為內容太過豐富,不得不增加一本小刊,專供歌迷交流心得。
忘了哪期開始,《當代歌壇》突然刊登了明星們的通信地址,每期刊出4-5個人,揪著我們一本一本不斷的買買買,希望趕快看到自己偶像的地址,筆墨紙硯早已備好,就等著一訴衷腸。現在想來,那不就是經紀公司的地址麼?傻乎乎的我們還照著歌詞本把寫好的簡體字抄成繁體字,以便讓偶像能夠看懂……
在我們的青春裡,只有這本《當代歌壇》是最鮮明的流行音樂雜誌,它的封面永遠都是當紅「炸子雞」——謝霆鋒、twins、陳冠希、周杰倫……哪怕是停刊前的2014年,也是請到剛剛嶄露頭角的TFBOYS,並被三小只在新聞通稿裡稱為「接受了重量級權威音樂媒體的訪問」。
大嘴系除了《當代歌壇》,還有一本同樣值得驕傲的《看電影》。沒有B站,沒有翻牆的年代,《看電影》給想像力貧乏的我們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光影世界。如果沒有《看電影》,我可能根本不知道誰是斯坦利庫布裡克,也不知道為什麼人們要說侯孝賢是臺灣的小津安二郎,更不可能從三池崇史的《切膚之愛》裡明白「人」是多麼複雜的生物。
《看電影》似乎更受命運垂青一些,在2000年後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長力,不僅發刊頻次加密,還衍生了子刊《午夜場》。《午夜場》的策劃和撰文體現了編輯寫手們的超強實力,一個主題,鉤連起百年電影史,一個影人,洋灑出萬字好文章。現在自媒體公號做得如火如荼的毒舌電影,若是與那些「大神」編輯硬碰硬地對壘,最多也就打個平手。
因為太喜歡《看電影》,因為太喜歡周星馳,2006年的時候我給《看電影》投過一篇影評《正午偏西》(謝天謝地,寫到這裡的時候搜索了一下竟然在網上被轉載過,要知道我自己手裡都沒有備份了),雖然是不到1000字的小文,但於我而言,能把名字落在自己崇拜的雜誌上,已經足夠光榮。
同類雜誌:《時代影視》、《cool輕音樂》、《easy》
《少女》陪我走過少女時代
2015年底,一部《我的少女時代》讓hebe田馥甄的《小幸運》登頂各大排行榜,若是《少女》雜誌還在,我一定會把它寫進「音樂隨身酷」。
我讀到的第一本《少女》雜誌是1996年,這本上海的出版物,被姐姐帶到我北京的家裡。12歲的我仿佛發現新大陸,比起乾巴巴的課本,這本雜誌就像萬花筒中窺到的世界,成長的小小煩惱、學業以外的胡思亂想,都被寫成一篇篇久讀不厭的小文章。《少女》、《男生女生》等雜誌在青少年中大為流行,恰到好處的慰藉了正值青春萌動的少女心事。那些故事裡的主角仿佛就是我們自己,會追逐影視歌明星,會與閨蜜分享糗事,會悄悄喜歡愛打籃球的「校草」,會對愛情充滿好奇……大概很多人的兩性啟蒙,都來源於這些如大姐姐一般的雜誌吧。
在1999年的某期《少女》雜誌裡,我曾讀到一篇《親愛的小段》,講了兩個女孩脆弱卻長久的友誼,因為對文筆和故事喜歡至極,於是記下了作者的名字「柴靜」。是的,就是央視新聞調查女主播、寫出《看見》、拍了《穹頂之下》的那個柴靜。除了偶露芳容的柴靜,常駐作者還有殷健靈、梅思繁、殳俏,這些女孩後來都成了職業作家,當年《少女》雜誌的作者陣容可見一斑。
而我有幸忝列其中,大概只能「撿漏」。讀了十年的《少女》雜誌,2004年高考結束後,我家才終於買了一臺電腦,在那個漫長的暑假,我把整個中學生涯回顧一遍,寫了好幾篇小說,冒昧的投給《少女》雜誌,沒想到很快獲得編輯李霞姐姐的回覆,第一篇《毀壞味蕾》刊出以後,又承蒙主編鬱雨君的厚愛,多次約我撰寫主題小說,並在她編輯出版的書系中,用我寫的一篇《所有男孩都不要來愛我》作為書名,成全了我「出一本書」的夢想。
在2008年《少女》雜誌停刊以前,我寫了兩年多的專欄「音樂隨身酷」,得益於前面十年被《當代歌壇》的浸染,雖然五音不全,但仗著欣賞力尚可,也為小夥伴們推薦了不少流行或小眾的歌曲,《少女》BBS論壇裡、郵箱裡,總是突然冒出一兩句話告訴我「你推薦的那首歌好好聽啊」,隻言片語都讓我無比滿足。
如今回憶起與《少女》相伴的日子,在少女時代從讀者變成作者,見證了它最輝煌的年代,也目送它優雅的謝幕,這十多年仍然是到目前為止的人生裡最快樂的一段日子。
同類雜誌:《少男少女》、《男生女生》、《陽光男女生》、《新蕾story100》
「時尚」先鋒不再先鋒
若說對《當代歌壇》、《少女》這些文藝類、青春類的雜誌是出於真愛,讀過的那麼多時尚雜誌基本都是「借光」,畢竟將近20元的定價,一般學生黨可捨不得買,掏腰包為「時尚」買單的都是當時的時尚icon,我等只能伺機借閱。
看過最多的是《瑞麗·可愛先鋒》(後更名為時尚先鋒),前面重點是穿衣搭配,中間是各類護膚品、化妝品推薦,最後是髮型指南。說來真是感慨自己記憶力不錯,楊冪突然紅起來的時候,我一眼就認出「啊,那個不是瑞麗女孩麼?」當年大概16、7歲的我在雜誌上看到同樣年齡的小姑娘楊冪,對她烏黑閃亮的眼眸留下深刻印象,她穿著以星座為主題的長袖棉衫,以現在的審美來看應該是土得要死,可是2000年的《瑞麗·可愛先鋒》完全就是學生黨的穿衣指南,有不少人穿著傻傻的「白羊座」、「獅子座」穿梭於教室和操場。
《瑞麗》系還有一本《瑞麗·服飾美容》看起來更適合剛入職場的小姐姐們,後來又開發了《時尚新娘》、《時尚家居》等等子刊,幾乎是伴隨著我們80年代生人的每一個人生階段。
比起《少女》的青少年定位,還有一本同類型但是受眾年齡更高一些的《女友》雜誌,與《瑞麗》分設多部子刊類似,在面對新媒體衝擊之下,《女友》的應對之策也是將讀者更加細化,分出了《女友校園》、《女友家園》,還曾有一本短暫存在的《女友親子》,大概是照顧著初代讀者的身份變化,幾乎一步一步都恰好踏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軌跡,內容不能說不用心,製作不能說不精良,然而終究在近10年間傳統媒體斷崖式下滑的大環境下,發行量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前。
同類雜誌:《vivi昕薇》、《悅己》、《米娜》
在青少年時代,讀到過那麼多精美的雜誌,總之是很幸福的體驗,即便是現在,路過書店報攤,仍然會習慣性地往裡面探看一眼,只是曾經琳琅滿目的貨架,如今已不勝蕭條。即便明白這是大勢所趨、時代使然,還是免不了感覺唏噓,就像面對一棵大樹從繁盛到枯萎,這本該四季輪迴的過程戛然而止,雖不至於轟然倒塌,那斷舍離的滋味,也著實令人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