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報業改革傳來新動態,有媒體稱《京郊日報》將於元旦起停刊。北京本地的媒體人告訴媒通社,停刊傳聞應該為真。
「它發行到北京郊區的各級部門和村子,一般人看不到。」
知情人士表示,作為一家區域性報紙,《京郊日報》在行業的影響力沒有當初的《京華時報》、《北京晨報》、《法制晚報》那麼大,其退出報業江湖的消息自然也沒有掀起太大波瀾。
公開資料顯示,《京郊日報》原名北京日報郊區版,始創於1980年10月3日,是北京日報社主辦的、在首都郊區發行量最大的一張綜合性報紙,也是北京地區唯一一家立足郊區、溝通城鄉的媒體。其訂閱者遍布京郊,受眾達50萬,內容涵蓋了北京城鄉的各個領域。
該報已有38年發展歷史,據悉,創刊早期作為北京日報的郊區版,主要面向京郊地區的廣大幹部農民。由於廣受好評,1993年,為滿足讀者需要,北京日報郊區版改擴為《京郊日報》,獨立出版發行。
原北京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徐惟誠曾回憶起創辦北京日報郊區版時擬定的一個目標:當年對郊區版的要求很簡單,一個月出版九期,老百姓訂報花兩毛七分錢,可以得到兩塊七的好處,就算這個報紙辦好了。
「言外之意,就是報紙要有用。」
《京郊日報》專欄作者孟春明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日漸縮短與模糊,即使是京郊,也早就不是用傳統的郊區可以衡量的地區。
換句話說,《京郊日報》正在喪失其發行的邊界和基礎,「京郊」這個說法僅在地理意義上就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目前,《京郊日報》的官微仍有動態,微信公眾號自7月後未再更新。一位自費訂閱《京郊日報》和《北京晨報》多年的報人感慨:
沒想到,這兩份報紙都再也不見了。明年,我該訂哪種報紙呢?
對於生活在北京的報紙讀者而言,明年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報紙的確少了一些。就在本月初,同屬於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的《北京文摘》也宣布將於2019年1月1日起停刊。
自2015年開始,紙媒集中選擇在元旦停刊成為一大現象。其中,15年元旦停了4家,16年為10家,17年為6家,18年高達19家。去年以天津報業報紙居多,今年則輪到了北京報業。
而據不完全統計,自下半年以來,已有以下報紙公開宣布了停刊或休刊消息。
6月30日,《新疆都市報》在它的第5869期發布停刊致讀者信,宣布從7月1日起停刊,正式與讀者告別;8月27日,北京晨報在一張北京地區的郵局徵訂通知上預告了停刊的消息:根據報社通知,2019年度《北京晨報》報紙停刊,不再向讀者徵訂;9月28日,《地鐵時報》在2版上發布了休刊公告,內容簡短扼要:地鐵時報自2018年9月29日休刊;10月24日,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宣布決定,《黑龍江晨報》將從2019年1月1日起休刊;11月21日,上海地區傳來知名報刊「告別」的消息:《申江服務導報》即將於2018年11月28日起休刊;11月30日,《羊城地鐵報》A2版刊發《休刊啟事》稱,因全面轉型升級工作的需要,羊城地鐵報自2018年12月起休刊;12月1日,《法制晚報》發布休刊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整體向新媒體領域進軍,採編團隊將與上級單位北京青年報社的採編團隊整合,打造「北京頭條」客戶端;12月13日,《北京文摘》致讀者,宣布將於2019年1月1日起停刊,部分內容將在北京日報客戶端上呈現;12月18日,上海老牌紙媒《生活周刊》發布休刊公告:為深化青年報社的媒體融合發展工作,《生活周刊》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內容併入《青年報》周日刊出版。
變化是唯一的不變,這一點在近幾年的傳媒市場展現得淋漓盡致。今年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改革動作頻仍,其進程和成效也備受外界期待。至於《京郊日報》,它在轉型期以一種離場的方式促進著整體的發展,這最終也算是不違背「有用」的原則。
或許也正如孟春明在一篇文章中所言: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已經描繪出未來北京的發展藍圖,我們從中已經很難看出傳統意義的城區和郊區的概念,因此,京郊已經成為或很快成為歷史,那麼,面向京郊的報紙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從這個角度說,《京郊日報》未忘初心,不辱使命,可以算作壽終正寢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