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報停刊,和她背後隨風飄逝的報紙混戰硝煙(附全本終刊詞)

2020-12-13 聞舞視界

跨年夜煙火尚未綻放的大前夜,在位於山東省城濟南的大眾日報社印刷廠,《生活日報》沒有等待最後一刻,提前兩天早早印完了原本2019年12月31日清晨出街的終刊號——第7729期,員工們手持帶著墨香的報紙就地合影,草草告別23年芳華,並迫不及待地開啟「新生活」。

在生活日報《是告別,更是相約》的終刊詞中,我們能夠讀出他們對未來的期許和信心,向新媒體徹底轉型,擁抱媒體融合的大潮,不負韶華。

在完成了蓋棺定論的出版任務後,實現全員轉型的生活日報人,在印刷廠手持終刊號拍攝了告別合影。由於早在月初就已經確定停刊,這告別的一幕並不突然,但略顯悲涼。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一份存在了23年的報紙,在她停刊之際,我們卻沒有看到刷屏朋友圈的戀戀不捨,轉發最多的竟然是一條盤點該報曾出版過的紀念號收藏文章,這或許與山東人的含蓄內斂不無關係,不善於情緒性的傾訴,更願意默默告別一段過往。

由於曾在濟南讀書的緣故,那時《齊魯晚報》、《生活日報》、《濟南時報》、《山東商報》這四份報紙是筆者每期必買的,當然還有那時候炙手可熱的南方周末、參考消息、環球時報、體壇周報和足球,共同撐起了我的閱報史。

2005年那段時期,印象中「全心全意為濟南人民服務」的生活日報只賣3毛錢一份,其它三家都是5毛,是濟南最便宜的報紙。在畢業後,曾看到齊魯晚報刊登過一則濟南市場報紙集體漲價2毛的公告,提價後濟南報紙零售出現罕見的找零難題,當時我還想,如果生活日報不提價,給其它三家湊整,銷量一定會翻番。這也是我對生活日報最後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售價3毛錢的階段。

生活日報之所以堅守濟南市場,跟上世紀90年代國內興起的都市報熱有關。當時,創刊於1988年元旦的山東唯一省級晚報齊魯晚報走過了8年無競爭對手的黃金期後,濟南日報在1996年創辦了省內第二份晚報《濟南時報》(儘管也是下午出版,卻沒有批下晚報的名字,成了全國晚報協會會員中唯一的一家時報)。

把自己定位於「屬於泉城人自己的報紙」的濟南時報創刊後在濟南市場上同齊魯晚報形成了競爭,次年創刊的生活日報原本是為了主打早報市場,與齊魯晚報形成合力,結果受到早晚夾擊的濟南時報也順勢改為早報,加之2001年魯商集團創辦山東商報、濟南時報推出都市女報殺入報戰,商報售價更是僅為2毛,生活日報從此成為配合晚報早出大哥齊魯晚報阻擊濟南對手的一枚棋子。

2003年,《生活日報》、《山東商報》以32個版3毛錢的價格進入市場;同時,《濟南時報》也擴到日常48個版,保持5毛錢的價格不變,版數和價格上與《齊魯晚報》靠齊。特別是《齊魯晚報》和《生活日報》廣告經營和採編系統合二為一後,生活日報主攻濟南,負責牽制競爭對手的態勢更加明顯。時至今日,傳統媒體衰落,報戰塵埃落定,媒體融合勢在必行,生活日報停刊實則是完成了歷史使命的壽終正寢。

其實,濟南5家都市報混戰的年代,也正是中國都市報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劉勇曾在《媒體中國》一書披露過南京的報戰,當時這裡的《江蘇商報》、《江蘇時報》售價2毛,跟進的對手《現代快報》更是直接拉低到1毛錢,更高一招的《每日橋報》1毛錢還買一送一份《服務導報》,全年訂閱《金陵晚報》則直接白送。濟南、南京如此,全國各地亦然。

如今,媒體市場的報戰雖早已煙消雲散,但媒體生存的壓力則更大,稍有不慎就像生活日報們一樣走進歷史,即便轉型新媒體融合發展,也不得不面臨著更為慘烈的KPI考核。

未來,生活日報即將走入的新媒體之路,也曾有《京華時報》這個探路者的前車之鑑。2017年1月1日起,擁有15年歷史的京華時報將正式告別紙質版,同時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的大潮,全面轉型發展新媒體業務。結果僅過數月,新媒體客戶端「京華圈」即告停更,轉型徹底失敗,最終煙消雲散。

至於生活日報,在「齊魯晚報接續運營」下,未來將成為京華時報還是澎湃新聞,只能看她的造化了。

參考資料|中國記者、媒體中國、中國報業、態度青島、有淘有聊老濟南等

附:《生活日報》全本終刊詞

是告別

更是相約

今天,這份報紙定格在第7729期,我們與讀者在紙上告別。

這個告別似乎有些突然,卻又是應然之選,媒體融合轉型,大潮湧動,一浪高過一浪,「主力軍」向「主戰場」挺進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們身在其中更能體會時不我待,加速轉型,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用戶的要求,我們必須應時而動,順勢而為。

我們曾經在創刊詞中提出」讓我們一起過好日子」。在都市報風起雲湧的時代,繼承黨報基因的這份報紙應時而生,在競爭激烈的報業市場上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生動和敏銳,很快成為深受讀者喜愛的「群眾的報紙」。回首來路,我們首先要感謝讀者,因為你們的陪伴是對我們最堅定的支持。當我們在黎明的街口喊出第一聲「賣報,賣報」時,遇到的是您;當我們在深夜的辦公室接起「丁零,丁零」的熱線電話時,聽到的是您;當我們為了接近新聞真相而奔波時,牽掛的是您;當我們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時,感激的是您……紙短情長,述不盡這23年的點點滴滴。我們還要感謝所有曾經一起努力過的同仁,在用腳步丈量時代的路上,我們留下了銘記夢想和激情的清晰腳印,前方道路更寬廣,未來一定更精彩。我們更要感謝這個日新月異,迅速變革的偉大時代,正是因為一直與時代同步,我們才能扛起使命和擔當。

今天,時代潮流依舊浩浩蕩蕩,我們還要做奮進者和搏擊者,讀者越來越習慣掌上閱讀,媒體融合轉型的方向和路徑越來越明確,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無論時代風雲如何變幻,我們的初心一直是為讀者,當初創辦報紙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今天在紙上告別是為了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不能因為懷念往日的輝煌就耽誤今天的轉型,不能因為畏懼未來的挑戰而踟躕不前。

在這裡有告別,也有約定。23年來,我們與讀者攜手同行,情深誼長,不會因為報紙停刊而離散。我們的新媒體矩陣,將由齊魯晚報接續運營。讀者朋友,現在請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到我們的客戶端上,到我們的官微上,與我們一起開啟新的旅程,一起遇見更美好的生活。

明天,我們再相見。(完)

更多新聞圈獨家視角,請關注公號「新聞攝影」

相關焦點

  • 往事如煙,隨風飄逝
    最讓我幸福的是你一如既往的懂得,和風雨無阻的陪伴,有你,真好!花開四季,一句懂得,勝過千言萬語。生命的旅途中,會有多少的愛溫暖流年,安暖每一個晨曦和日暮。歲月在不經意間走遠,驀然回首往事,蒼老了時光,緣分明媚了整個歲月的長廊,變成生活中的風景。
  • 北京又一紙媒將停刊,讀者問「明年我該訂哪種報紙」
    近日,北京報業改革傳來新動態,有媒體稱《京郊日報》將於元旦起停刊。北京本地的媒體人告訴媒通社,停刊傳聞應該為真。「它發行到北京郊區的各級部門和村子,一般人看不到。」「言外之意,就是報紙要有用。」《京郊日報》專欄作者孟春明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日漸縮短與模糊,即使是京郊,也早就不是用傳統的郊區可以衡量的地區。換句話說,《京郊日報》正在喪失其發行的邊界和基礎,「京郊」這個說法僅在地理意義上就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目前,《京郊日報》的官微仍有動態,微信公眾號自7月後未再更新。
  • 國民黨《中央日報》5月底停刊 資遣費需數千萬
    》停刊。  據臺灣媒體報導,發言人鄭麗文會後表示,國民黨將在5月底停止資助《中央日報》,擁有79年歷史的《中央日報》將停刊。  另一家同屬國民黨營的《中華日報》也傳出已賣給某建設公司。   《中央日報
  • 《大報紙時代》目錄
    序第一章 緒論1.1 中國報業改革進程1.2 辦報思想八十年的轉變1.3當前中國報業改革的研究概況第二章《熱血日報》應運而生2.1 中共成立之初的報刊2.2 第一份黨報2.2.1 五卅運動2.2.2《熱血日報》橫空出世2.2.3瞿秋白(1899-1935)2.3 黨報的發展:前僕後繼第三章 革命根據地黨報改革之始3.1《解放日報》創刊3.1.1《新中華報》與《今日新聞》3.1.2
  • 現代文閱讀教學兼小小說欣賞:飄逝的紫圍巾
    大家稱她小盧。平時她打扮很樸素,或者說有點土氣。他進入單位大樓時,正碰上小盧在清掃樓梯。她說:「謝謝局長你那天送我報刊。」韓風記起了出差前清理過期的報刊,正碰上她在打掃走廊,隨手把一堆沒用的報紙和雜誌給了她。他說:「一堆舊報刊,我還要感謝你幫我清理了。」他走進辦公室,桌子上果然堆滿了信件和雜誌。他坐下前,給朱珊打了一個電話,說他已回到單位。
  • @ colorkey1 隨風飄逝 suuryv,你們的留言有回覆了,請查收
    您的留言已收悉,現回復如下:按照滁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設項目規劃方案審批流程,批准前必須履行公示程序,對擬批准的規劃方案設計總平面圖在滁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進行公示,以徵求相關利害人的意見。批准的規劃方案審批材料移交滁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檔案館存檔,可帶有效證件查詢。
  • 紙媒「大逃殺」:2021年,你還看報紙嗎?
    4、安徽宿州《皖北晨報》停刊! 5、《銅陵日報·銅都晨刊》停刊! 6 、《廣元晚報》宣布休刊! 7 、《內江晚報》宣布休刊! 8、《德陽晚報》宣布休刊!
  • 你知道臺灣人還看報紙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首先,臺灣人不「訂」報紙的,都是零售。但臺灣是沒有書報攤的,想零買報紙,就去便利商店。大街小巷滿滿的便利商店,要買報紙太方便了,而且你每天都可以選擇,不用一年都被一家報紙綁死,今天沒啥新聞你就不用買了。臺灣最大的報紙是什麼呢?答案是《蘋果日報》。《蘋果日報》,簡稱「蘋果」,是臺灣的第一大報,不管發行量和廣告量以及傳閱率上都是。
  • 報紙的知識 報紙與歷史 外國報紙發展歷史
    營銷時代我國報紙在內容選取上是以讀者和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標準,以版面為依託,來促進報紙在營銷時代的競爭。 二、營銷時代報紙頭版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量的瞬間驟變和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受眾讀報時間縮短,對某些信息的接收措手不及。所以,人們只能選擇性地接收有代表性的、讓人一目了然的信息。
  • 以前的報紙長啥樣 看看常州檔案館老報紙
    常州檔案館館藏了23種民國時期常武地區地方報紙,共有3000餘張。這些報紙是記錄和反映民國時期常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事業等各方面狀況的珍貴資料,內容廣泛,包羅萬象,具有極高的佐證和研究價值。本期《城事·檔案櫃》就為您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老報紙。
  • 有助推廣華文 新加坡首份免費中文報紙六月發行
    華聲報新加坡消息:新加坡最大的報業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8日宣布,在媒體發展局核發執照後,將從6月1日起發行一份免費的中文早報,這也將是新加坡第一份免費中文報紙。新加坡原本有2份免費英文報紙,但其中1份已經停刊。
  • 揭百年前重慶報紙:反纏足、侃物價、聊人類起源(圖)
    由於所處的時代社會蛻變加劇、民族危機空前,作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宋育仁於1897年10月創辦了重慶第一冊報紙《渝報》。  《渝報》和古代官報有何區別,報紙上刊登了些什麼新聞?9月20日,重慶晚報記者在重慶圖書館找到了《渝報》影像膠片,從中也看到當時重慶的社會、歷史。
  • 【中國報紙】國內知名報紙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8大報紙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指示,要「使光明日報成為黨聯繫廣大知識界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廣大知識界喜聞樂見的報紙」。 光明日報「立足知識界,面向國內外」,重點報導教育、科技、文化、理論等領域的新動態、新突破、新理論、新成果以及知識分子典型人物,報導和發表知識分子關注的新聞、言論和作品等。
  • 國內報紙十大品牌 報紙尺寸是多少 報紙和期刊有什麼區別
    (二)以發行範圍分:有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報紙 1、全國性報紙 以全國的新聞為報導範圍,向全國各地發行。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羊城晚報》等。 2、地方性報紙 以報導某一地區新聞為主,並主要向該地區發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黨委機關報以及地、市、縣報,都屬此類報紙。
  • 報紙大面積破產,中國4000多家電視臺離倒閉還有多遠?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報紙蓬勃發展,報導著國家建設成就的方方面面,書寫著民生民意,報社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是隨著新媒體、智慧型手機以及網絡直播的出現。報紙大面積破產,中國4000多家電視臺離倒閉還有多遠?
  •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從1929年創刊以來,《星洲日報》就一直站穩崗位,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服務。從英國殖民地時代、抗日時期、獨立運動,以至建國之後的路程,《星洲日報》都扮演見證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這段期間,《星洲日報》曾經兩度停刊,第一次是在1942至1945年,因日軍南侵,馬新兩地相繼淪陷而被迫停刊;第二次是1987年10月27日,遭馬來西亞政府援引出版和印刷法令吊消出版準證。1988年4月8日,《星洲日報》得以復刊。復刊後,發行量節節上升達到40萬,與其它報章的距離愈來愈遠,這說明星洲日報的辦報理念和編務方針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
  • 國內的英文報紙能不能作為英語學習的材料
    國外的英語學習材料的確不少,可有些時候難免有些不接地氣,或者獲取的方式上也頗費周章,從而引得很多朋友問,國內的英語報紙能不能作為英語學習的材料?我自己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就在讀《21世紀報》,90年代末,一份報紙賣5毛錢,一周一期,用的是《中國日報》的材料,報社編輯將難度降低,以饗基礎一般的英語學習者。
  • 國內報紙到底能不能作為英語學習的材料
    國外的英語學習材料的確不少,可有些時候難免有些不接地氣,或者獲取的方式上也頗費周章,從而引得很多朋友問,國內的英語報紙能不能作為英語學習的材料?我自己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就在讀《21世紀報》,90年代末,一份報紙賣5毛錢,一周一期,用的是《中國日報》的材料,報社編輯將難度降低,以饗基礎一般的英語學習者。
  • 英國報紙科普:如何讀報學英文?《獨立報》停刊,還有一大波報刊可以看!
    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瀏覽外國網站的愛好,一些主流的報刊雜誌網站上英文新聞資源豐富,不論你是對什麼樣的內容感興趣,養成每天點去外文新聞的習慣,通過閱讀最新鮮的新聞事件,感受和揣摩最實用的英文用法,如果能堅持下來你會有很多的收穫。
  • 編輯部故事:《軟體報》停刊一周年隨筆
    和《軟體報》的合作大概始於十來年前,當時的主編唐凱,找到我讓我開設一個問答專欄。從開始的四分之一版,慢慢到一個整版,其間換了很多編輯,但專欄一直在繼續。後來《軟體報》從繁華的金河路搬回了環境優美的浣花溪,我與《軟體報》的合作進一步深入。主編盧軍和編輯部主任黃攀邀請我做《軟體報》的兼職編輯,負責三個版的編輯工作。同時問答專欄的寫作繼續,編輯則由龔秦川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