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現如今手機已經非常普及了,國人除了上班時間,休息時間幾乎都在看手機。主要是看視頻、看小說,打遊戲。但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很多人是非常青睞「紙媒」的,例如《知音》、《讀者》、《故事會》等等,相信很多朋友的家中都有這些期刊讀物,而在當時,這些期刊也是隨處可見的。那麼,現如今紙媒發展如何呢?
其實,這些老牌雜誌在90年代的時候,是非常「火爆」的,也可以說是人們打發時光的「神器」,尤其在火車上、地鐵上,幾乎都能看到有人在看這類雜誌。有網友還表示,這些雜誌承載了自己的青春,滿滿的回憶感。但現如今由於網際網路的衝擊,這些老牌雜誌已經風光不再了!
最初紙媒剛剛登陸市場的時候,吸引了非常多的消費者,並在全國掀起了一陣「雜誌風」,全國的期刊讀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出來,當時知名的紙媒有甘肅的《讀者》、武漢的《知音》、上海的《故事會》等等,而這些紙媒的崛起,也是全國的文壇迎來了快速的發展時期。至於這些雜誌為什麼會如此火爆,相信看過的朋友都知道。
先來說下《讀者》吧,讀者的內容相對通俗易懂,並且還有不少「雞湯美文」,受到了不少中學生的青睞,就連不少語文老師,也推薦學生多看看《讀者》。但《讀者》是1981年創刊的,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讀者》在1995年的時候,發行量突破了4萬本,還一躍成為了全國同類期刊的第一名。
到了2000年的時候,讀者利用自身優勢,還成功進入了臺灣等地區,發行量也實現了持續的增長。相比《讀者》,《故事會》的創刊時間是比較早的,在1963年的時候就創刊了,但與《讀者》不同,《故事會》的內容主要是一些笑話、故事,包括一些民間傳說、都市愛情等等,很快就收穫了非常多的讀者。1985年的時候,《故事會》的發行量就達到了760萬冊。
但對於《故事會》而言,賺錢的方式還是比較多的,一部分是期刊的發行量,還有一些廣告等收入,看過《故事會》的朋友都知道,翻開《故事會》的封皮,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廣告,這也是《故事會》的收入來源之一。但現如今市面上幾乎已經看不到了,而人們看小說的方式,也轉移到了線上領域,並用手機看。
不得不說,手機的不斷發展,確實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現如今電子書正在不斷的取代「紙質書」的地位,人們幾乎很少去書店了,並且城市中的報刊亭也在不斷的減少,未來可能還會逐漸消失。截止到2019年,國內成年人平均閱讀紙質書的量還不到5本,而手機的使用時間則超過了100分鐘以上。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確實導致這些雜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同時,紙媒停刊也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一件事情了,對於這些紙媒而言,也「迫不得已」走上了轉型的道路,《讀者》還成為了國內的期刊第一股,雖然嘗試了不少方法,但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對於《故事會》、《讀者》這些老牌的雜誌社而言,轉型之路,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