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悅讀悅享"↑免費幫助您親子閱讀。
關注「悅讀悅享」wo2yuedu後,回復「530」免費獲得530本經典繪本
黃乃毓,輔仁大學家政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家政教育博士,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在臺灣童書界素有「教母」之稱,也是繪本翻譯名家,在《父母必讀》雜誌長期擔任專欄寫作因著對童書的熱愛,積極推廣兒童閱讀,將閱讀、童書、家庭教育、親子教育結合,希望每個家庭都是學習型家庭,都能享受共讀童書,也都能在其中落實生命教育。
本文來自於黃博士的一本書:
《童書非童書》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既不是童書也不是介紹童書的書。但是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孩子的閱讀世界,藉著作者們的巧妙問答,煩惱的父母可以輕鬆地在饒富趣味的文字中找到可行的方法,讓看書成為一種享受的親子活動。
許多現代父母最大的苦惱在於:明知童書能增進孩子認知的能力,卻苦無方向去引導孩子。「要如何帶領孩子,才能增進他的認知能力呢?」遂成了演講會上、雜誌專欄內最受歡迎的指定問題。
兒童文學研究者桃樂絲•史提克蘭德(Dorothy Strick land)認為童書可以增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大概可以分為觀察、分辨、分類、預測、組織、應用、表達、及評斷的能力,你不需刻意去營造,孩子就會因著與童書的互動而增進認知的能力。
在目前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學校仍十分強調智育,孩子的認知發展是父母最關切的了,為了讓你更清楚孩子的小腦袋裡到底在忙些什麼,我們會詳細的說明童書如何引動這八種認知能力,但不希望你緊張兮兮的去分析你的孩子,只希望讓你更能欣賞孩子的思考。
假若您有機會一塊兒跟孩子看《十四隻老鼠》系列故事,您會很訝異於孩子享受細節的敏銳及樂趣。這系列的無字圖畫書,包括了大搬家、去郊遊……等不同情節。孩子們不但找到自己最喜愛的角色(常常會是一種投射),比如有一個常常不小心尿褲子的女孩,最喜愛的就是那隻愛尿床、包著小尿褲的老鼠,還能追蹤情節的進展、人物的表情,靠的就是孩子們觀察圖畫中的各種細節,綜合成一故事線。
父母與孩子共讀時,就可以將「觀察」變成一項活動,讓孩子注意細節,或者就說:每一隻老鼠的手上拿的是什麼呀?那土地為什麼很硬呀?從什麼地方看出來?這是什麼時候呀?……
洞洞類的書也提供了觀察的機會。孩子們喜歡玩捉迷藏,用一個眼睛透過小洞「偷看」的驚喜遊戲。像《好餓的毛毛蟲》一書中,有一隻非常餓的毛毛蟲,他從星期一吃到星期六,一天吃得此一天多,終於變成一個胖蛹,最後成為一隻好漂亮的蝴蝶。每一天它吃的東西的正中間會有一個小洞,孩子總喜歡用手去摸它們,而且透過那些洞,偷窺下面將會有什麼。換句話說,孩子可以觀察可見的部分,來推測全體。
當親子共讀非洞洞類書時,亦可利用這種技巧。比方說,念到一本有關家畜的圖畫書時,父母利用中間割了一個洞的白紙,將白紙覆蓋在圖畫上,讓孩子先經由這個可觀察的部分,推測全體是什麼。
根據1992年的一篇研究報告發現,若幼兒園的老師讓孩子們每天畫畫、寫寫(不會寫的孩子說,老師幫他寫)作記錄時,大部分孩子所選擇的題材多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以及與看過或聽過的故事相關的情節或人物。童書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因而也間接地提供了表達的題材。
在聽完十兄弟的故事後,有個孩子拿起圖畫紙,畫了一隻好長好長的手,說:「這是我的手,我要去拿冰箱裡的巧克力!」十兄弟的故事說的是有十個兄弟為了讓母親治病,利用各自的異能去偷彩虹蛋,也躲過縣令的追殺,其中一人的手很長。孩子在老師的鼓勵下,拿筆記下心中的感想,雖然他年僅四歲,卻熱愛表達。
此外,閱讀各類型的童書,孩子會在不經意間明了敘述文、命令文……等,甚至寫信、列條子、寫故事……等等文體的下同和特徵。要求孩子寫故事時,最常聽見的首句,就是「在好久好久以前」:寫信時,「親愛的…… x x敬上」都最常出現在孩子作品裡頭。
比如,聽完《第一次上街買東西》書中小女孩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驚險情節後』孩子們自然地記起自己的(第一次經驗),並加以敘述《以前,我第一次……)的方式完成晝寫作品。但在聽完《今天是什麼日子》一書後,孩子在自由活動時間裡,撕了很多紙條,並假裝寫下謎語句:爸爸每天都抽什麼?玩起尋寶遊戲。這二本故事書,都激起了孩子以文字表達的欲望,但不需老師費力教導,他們已十分清楚兩種問題間的目的與差別,而自然的玩出來、「寫」出來。
多彩多姿的書本經驗,增加了想表達的欲望,有了表達的念頭,才有機會去整理腦中所想的,於是變化成語言、文字訴諸他人,這之間的互動循環,都是童書所能推動的!
(插畫:martin leon barreto)
0-3歲奇妙洞洞書,義大利國寶級童書→_→點擊獲取
2-6歲方素珍原創形狀書,亦送禮佳品→_→點擊獲取
最純正的中文啟蒙,0-4歲中國童謠→_→點擊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