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不是與生俱來的,父母的哪些行為加重了孩子的拖拉習慣

2020-11-13 億億媽育兒

我表哥的大女兒小時候乖巧活潑,聰明伶俐,每次舅舅說到自己的孫女,嘴角都掛著微笑。可是等孩子長大讀書了,學習習慣很不好,上小學一年級作業每天都拖到很晚,旁邊必須有人監督才行。剛開始表嫂監督,表嫂教到崩潰,推給表哥。表哥每天工作下班還要監督女兒作業,想想也是心累!還有學東西沒有恆心,學畫畫學了一個學期就不學,學鋼琴只學了一個月。


我分析其中原因,過度溺愛的成分較多。因為一家人的寵愛,對孩子百般愛護,有些事應該孩子自己完成的,總覺得孩子太小,讓孩子失去了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以至於孩子做什麼事都是無所謂態度!

一種行為的形成不是一天變成這樣的,有時候結果一樣,原因不同。

當問題發生時,埋怨孩子是沒有用的,畢竟他們年紀尚小,有時候大人做事都會拖拉,更何況孩子!

打罵更是沒有用的,如果問題可以用暴力解決,那教育孩子未免太簡單了。

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行為,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方可及時有效解決問題!



總結孩子拖拉行為的出現,家長的原因有這些!

一.總是喜歡對孩子說「不」

時常聽到家長說:「不要再看電視了,長時間看電視對眼睛不好!」或者說「不要到處亂跑!不要東張西望!」等等,總是喜歡用否定的方式來告誡孩子不要做什麼。


大人可以嘗試用這種否定的語言跟自己說說看,看看自己聽到後是一種什麼感受,我想肯定不是什麼好的感受,那對於孩子同樣不喜歡。事實證明,這樣否定言語,並不會讓孩子感覺到愉快。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測試者被要求不能去想像屋子裡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實驗發現,這其實很難做到,越是不想,腦子裡越是充斥著「粉紅色的大象」。

比如說億億看電視時間太長,我通常跟他這樣說:「寶貝你看外面的天氣真好,你跟媽媽一起去爬山吧!或者說寶貝天快下雨了,你幫媽媽一起收衣服吧!我們一起去看小螞蟻們搬家吧!......」

這樣以一種行為替代另一種行為,效果要好很多!





二.過分溺愛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凡事都依著孩子,孩子開始出現做事磨蹭的跡象時,家長們也沒有及時採取措施幫助孩子糾正壞毛病。

更為重要的是,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藉口,如發現孩子出現拖拉的苗頭,一定要及時制止,不能用溺愛來對待此種不好的習慣。

我對億億是特別疼愛他的,總希望給他最好的,凡事有求必應。但是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是很嚴格的。自從他會自己吃飯之後,我都是該吃飯的時間必須大家一起吃飯,不會像有的孩子需要爺爺奶奶追著後面餵飯。不能吃飯時玩玩具,也不能玩玩具時又看電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這樣孩子的專注力就強。一般億億玩玩具,看書能持續很長時間,以後就不用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傷神!



三.不斷催促,越催越慢

在孩子磨嘰的時候,無論誰都會催,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適度讓孩子增加緊迫感是可以的,因為孩子在六歲以前,缺乏對時間的認知,需要家長適當的提醒和引導。


但是這種緊迫感不能過度,孩子是孩子,他們的思維跟大人是不一樣的,不能以大人的思維來對待孩子。

在孩子做一件事時,不要催促他趕緊做下一件事,甚至用更多事情來讓他快一點,這樣會使孩子分散注意力,甚至在緊張之下反而不知道做什麼了。

連大人都不喜歡在自己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有人在耳邊催「快點快點......」更別說孩子了。

為何催孩子會越催越慢?

孩子在能夠處理自己的事情時,當父母強加管理,孩子就會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才能變成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他會用更久的時間去摸索自我內心的感受,到底是該聽父母的,還是只做我自己。

孩子會把「快」歸結為是父母的,「慢」是我的。

於是,對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會認為,我就應該就是做我的,「慢」才是屬於我,你們的「快」我跟不上。

孩子的「慢」被您的「快」入侵了,他開始迷失自我,做事越來越拖拉,孩子開始反感父母,開始與家長抗爭,開始咬著嘴唇氣鼓鼓的與您頂嘴,甚至用那純真的眼睛開始瞪著你。

不如換一個思路:發現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比較快時,就表揚。比如說,發現兒子今天吃飯速度比較快,就鼓勵「兒子,你看你今天吃飯速度真快,而且一粒米都沒有掉地上。媽媽為你感到高興!」

一般的孩子都較為看重來自外界的承認或認同,表揚和鼓勵,相比於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的積極動機。

孩子受到的表揚越多,對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做事就不會拖拉。




四. 包辦孩子該做的事情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長急得又是嚷嚷、又是親自給孩子系扣子。

嫌孩子吃飯慢,媽媽就把飯碗拿過來餵孩子;

嫌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媽媽就幫孩子洗;

嫌孩子書包整理慢,媽媽就天天幫孩子整理。


家長這些做法正是促成了孩子做事拖拉,孩子會覺得,磨蹭點也沒關係,有爸爸媽媽呢。這樣時間長了以後,孩子會漸漸養成更加磨蹭的習慣,他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知道,吃飯、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不去做也沒關係,反正爸爸媽媽會幫他們做的。

家長不能事事為孩子包辦代替,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掌握方法和技巧。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事慢、做不好就心急火燎地把孩子該做的事給都做了,這樣等於剝奪了孩子練習、成長的機會,使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弱,陷入速度越來越慢的惡性循環中。


家長平時要多觀察孩子在做什麼事情時比較慢,用愛心和耐心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並刻意地去練習。有時候孩子做事慢是因為分心,這種情況可以溫和地提醒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手上的再做下一件哦。」



五.捨不得讓孩子承受拖拉帶來的後果

我的一個女學生做事很磨嘰,早上起床加吃飯要花一個小時,不管爸媽怎麼催,她永遠就是那個速度,她媽媽時常跟我訴說如何是好。我就跟她說,下次不用叫她起床也不用催,只在事先跟她說好:「從明天開始媽媽不會叫你起床,也不會催你洗漱,你上學遲到自己負責,如果老師懲罰,自己承擔!」這樣一實施,後面根本就不用催。她每天自己乖乖起床,按時到校,以前一個小時的做的事現在半小時就完成了。


有時候父母需要狠下心來讓孩子自己承受磨蹭帶來的後果,這樣比你說百遍都管用!

讓孩子親身體驗一次上學遲到的後果,挨了老師批評,下次自然會改正,孩子不想讓老師批評,當你下次告訴他來不及時,他自己反而會催促家長快點。開始執行時父母會感到煎熬,要告訴自己沒關係,頂多就是丟人,頂多就是讓老師罵幾句。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比如孩子想去超市,你要跟她說趕緊寫作業,做完了就可以帶你去。孩子總能很快做完作業。想要看一會電視,那就做完作業再看......

這樣時間一長,孩子會給自己做計劃,每天幾點回來做作業,然後做點別的什麼事情。這樣家裡就會變得和諧起來。

所以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把孩子自我內在驅動激發出來,慢慢孩子會很順利調整過來。



六.對孩子過分指責,不懂得孩子的節奏

有個小男孩這樣說:我害怕回家,媽媽的要求太多了,我還沒進家呢,她就問我作業多不多,做完了沒有。我剛坐桌子跟前,她又說我,手那麼髒,怎麼不知道洗一洗呢?我去洗手,她又說我,衣服上全是土,怎麼也不知道換一下呀?你的屋子亂得都進不了人了,快點收拾一下……我的耳朵裡全是媽媽不滿意的聲音,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哪件事情了。


對大人來說,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在腦海中是有一定規劃的,可是孩子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點。

父母注意的點和孩子所關注的是不同的,對孩子來說,他可能關注的就是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如趕緊做作業。父母會看到更多方面,如衣服髒了需要換了,進屋要洗手了,房間需要整理了等。

父母在督促孩子的時候,其實已經完全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並且同時給孩子下了好幾道指令,結果呢,孩子的思維完全混亂了,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大人,要學會用孩子的思維對待孩子。


父母要懂得孩子的節奏,耐心多一點,煩惱少一點!

孩子學會穿衣服時,看著他一點一點地穿上,您卻說他太磨蹭,於是您三下兩下就幫孩子穿好了。孩子學用筷子吃飯時,慢吞吞的甚至還拿不好筷子,您著急怕飯涼了,拿起了勺子將飯菜往孩子嘴裡塞。

作為家長,您把成年人的做事速度與方法安插在了孩子的身上,您的孩子如何承受得了!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慢慢來,在孩子能力的範圍之內慢慢來,凡事熟能生巧。做任何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事先沒有絲毫練習而突然到某一天頓悟,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億億在小時候沒有學會爬之前,我從不會教他走路。直到他很會爬,我才慢慢教他走。億億16個月才學會走路,很多同齡人都是一歲會走路,他們的父母都以此為榮。其實早點會走路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反而是越晚會走越聰明。

要幫孩子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牢記不隨意把孩子跟他人做比。可以鼓勵孩子自我比較,即縱向比,但不要橫向比。每個孩子天賦不同起點不同,有的孩子做事風風火火,有的孩子做事慢慢悠悠……這是孩子的天性,不必勉強,讓孩子慢慢來,是父母的智慧!




六.父母的榜樣

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些家長自身做事不遵守時間規則,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


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來經常拖拖拉拉、不講效率,本來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長的時間,本來應當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後一刻。家長這種做事慢吞吞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時間長了,孩子也會養成辦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習慣。

因而,要幫助孩子糾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長們要從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



七.其他

不恰當的獎勵

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做事不拖拉,用過多的物質獎勵誤導孩子,把原本屬於孩子分內的責任,變成額外的、跟孩子無關的事情。這樣孩子會把學習做事當作不是自己本分的事,而是為了獲得獎勵。當獎勵不再吸引他時,就會放棄不去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


不恰當的貼標籤

父母不能當孩子沒有做好一件事時,就說他笨,就說他不如某某同學。過早地給孩子貼上不恰當的標籤,勢必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其實每個人內心都追求上進,只是有些需要自己努力做的事被父母幫忙做了,失去了鍛鍊的機會;有些因為一開始沒做好被父母批評打壓而失去信心。

作為父母要懂得接納孩子,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這樣容易讓孩子怯於做決定,變得拖延。


不恰當的談判

父母總跟孩子用「你如果……,我就……」「你如果不……,我就不……」的句式說話。這種句式很容易帶給孩子負面情緒,且無法讓外部規矩很好地內化,不利於養成一個穩定的、有條理性的習慣。

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孩子事先商定好規則,孩子執行過程中及時鼓勵,孩子磨蹭時適時提醒,但是若孩子做不到,或者擔心孩子做不好,父母要儘量控制自己,避免幹擾孩子,試著讓孩子獨自承擔未做到/沒做好的自然後果即可。

別同時對孩子提兩個以上的要求,要求太多只會讓孩子迷茫而不知所措。


不恰當的管教方式

歸亞蕾曾經說,她最感謝婆婆的地方是,她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婆婆從來不插手。家庭中如果父母雙方在管教方式上意見不一致,孩子就不知所措不知道聽誰的。

我的一個學生,上初一了還不會握筷子,我從中了解到原因是,他的奶奶和爸爸媽媽教他拿筷子的方法不一樣,他一會兒這樣拿,一會兒那樣拿,以至於現在筷子都拿不好。

每個家庭裡一定要要有一個主心骨,像我只管孩子學習,孩子的行為愛好都是先生管,孩子有時候犯錯都是先生教導,我只顧做自己的事情。這樣孩子就知道,犯錯了爸爸會懲罰罵的,學習沒學好,媽媽會不高興的。

家庭中管教分工明確,孩子主觀上就不會混亂,知道什麼事該聽誰的。



育兒不易,有時候掌握正確的方法會輕鬆很多。我在整理稿件的過程中也覺悟到自己平時做的不對的地方,有時候我對兒子還是寵愛了點,比如上個星期兒子感冒了不能吃甜食,他偷吃了一塊巧克力,我看到了沒有狠心及時制止,結果咳嗽更嚴重了,有時候仁慈不是好事!



END



相關焦點

  • 孩子拖拉怎麼辦
    影響孩子拖拉的主要因素有:父母包辦孩子的生活。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孩子注意力分散。孩子對事情缺乏興趣。孩子天生氣質慢或受後天教養習慣影響。父母包辦。孩子在幼兒園三歲到六歲的時候,是他生活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我們的父母過於溺愛過於包辦,孩子的心理產生依賴性,凡事都交給父母去辦。缺乏時間觀念。孩子對三分鐘五分鐘沒有觀念,多長時間能做哪些事情也不清楚。家長越催促,孩子就越忙亂。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很容易被外界幹擾,一點噪音就分神。缺乏興趣。孩子對這個事情沒有興趣就去拖,或者孩子覺得這個事很難,他也會去逃避。
  • 如何改掉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
    經常有學員家長向我們諮詢有關孩子做事拖拉的行為,比如將本來一個簡單的事情無限期地拖延到一個緊迫的狀態,完成的結果不盡人意,處於事件中的家長為此壓力倍增,焦慮化情緒嚴重。孩子為什麼會形成拖拉的習慣?知道孩子的拖拉行為原因,我們要選擇適合的方法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1、充分溝通在制定計劃的時候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使孩子有參與感和儀式感。不要讓孩子覺得是家長的一種凌駕,而他只能被迫服從。
  • 如何改掉孩子寫作業拖拉的習慣呢?
    今天和學生的家長聊天,家長滔滔不絕的給我倒苦水說:「熊孩子做作業太拖拉了,本來八九點就可以寫完,非要要寫到十一二點,我快被她氣出心臟病了。」看的出這個家長因為孩子做作業拖拉得習慣很痛苦。你家孩子是不是寫作業也拖拉呢?怎麼才能改到孩子寫作業拖拉呢?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聰明父母不打不罵,3招讓孩子做事效率翻倍
    面對孩子的拖拉,做父母的都經歷過從 溫柔的提醒、到咆哮式的催促,最後還有可能延伸到帶有武力式的「火山爆發」。孩子拖拉的壞毛病真的是讓父母頭痛不已,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著同樣的苦惱。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做事拖拉、磨蹭的現象呢?如何讓孩子去追趕時間,而不是讓時間推著走呢?
  • 睿智燈塔-小孩拖拉磨蹭怎麼辦?如何改掉孩子磨蹭的習慣
    但是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就算再怎麼催促孩子似乎也快不起來,甚至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小孩拖拉磨蹭怎麼辦?其實在對待孩子磨蹭的問題上,家長不必驚慌,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相信我們每個人在小的時候,肯定都會因為磨蹭,受過父母的催促和指責。
  • 孩子做事拖拉?別急,教您怎麼治
    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做事拖拉而頭疼,特別是趕不上車的時候會很煩,但是又不能兇孩子,怕孩子有心理陰影,怒氣又難壓下去,自己生的能怎麼辦,好好調教唄。其實孩子做事拖拉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不如意的事千千萬,但可以改的事情一定要及時改正。那麼,孩子拖拉的原因有哪些?
  •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因為沒有做好這些
    很多家長抱怨自家孩子做事拖拉,罵也不是打也沒用!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就是孩子平時沒有養成專注的習慣,家長沒有和孩子形成必要的紀律規定。,有以下幾點: 1.低年齡段的孩子的時間觀念沒有形成 孩子的時間觀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大量的經歷與積累才能慢慢構建起來,所以低年齡段的孩子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拖拉,而是時間觀念尚未形成,對時間不敏感。
  • 孩子做事情拖拉,只因爸媽的這個習慣,3招幫娃樹立時間觀念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龍應臺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提到。她對娃的態度從容柔和,不催促,透露著一種對孩子行為的欣賞和寬容。而大多數媽媽並非都能做到這樣。其實想讓孩子做事不拖拉,乾脆利索,最重要的還是要家長做出一個良好的時間觀念的習慣,才能夠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壞毛病。
  • 孩子做事拖拉,沒熱情?點燃孩子內心「火花」,家長該如何做
    2、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家庭是一臺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要想修改複印件,必須先改變原件。有了這兩個基本觀點的支撐,我們再來深入的探究拖拉的問題。有一個冰山理論很有意思,我們通常看到的冰山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更廣大的部分隱藏在水面之下。
  • 這位媽媽用「加減法」改掉了孩子作業拖拉的習慣,值得點讚
    孩子做事拖拉是很多父母都為之頭疼的事情,雖然孩子拖拉的事情多種多樣,但孩子拖拉的狀態卻基本一樣:父母不催促不動彈,即便是動彈了也是慢騰騰。孩子為什麼拖拉?該如何解決孩子拖拉的問題呢?就這樣,三個月以後,梓豪終於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習慣。大家想想看,這位北京媽媽的巧妙之法妙在哪裡?我將此方法總結為在習慣培養中運用了加減法,即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還可以說是替代法,就是用一個好習慣替代一個壞習慣。人的心理特點是,願意培養一個好習慣,這樣富有建設性和發展性,所以,替代法比較有效。
  • 孩子「拖拉懶散」怎麼辦?父母針對原因去改善,育兒才會事半功倍
    前言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的麻煩,那就是孩子比較拖拉和懶散,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作業,要花整整一個晚上的時間,對此,父母也會感到非常頭疼,如果坐視不理,那麼孩子第二天就交不了作業,很多父母也會經常抱怨孩子還沒寫幾十個字呢
  • 孩子做作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這個問題就是孩子還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要改變孩子做作業拖拉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幫助孩子。一、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好的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
  • 孩子拖拉磨蹭,聰明的父母都會這麼說
    在這漫長的假期中,不知有多少家庭為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的不規律而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口水戰!快點,怎樣才算快點??相信我們家長們在很小的時候也被自己的父母這樣催促,「快點」,「快點」!當時的我們恐怕真是一臉迷茫??轉眼,我們的孩子也已經長大,而「快點」這個詞又開始在我們家庭中開始上演。
  • 【婦聯講堂】第十六講:如何讓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行為表現方面包括: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對於父母說的不喜歡幹的事情,孩子會選擇等待、假裝沒聽到、哭鬧等。語言表現方面則包括沉默、找藉口、談條件。比如說:我不舒服、我累了、等一會、你給我買好吃的我就去做等等。拖拉磨蹭是現在的孩子比較常見的一種毛病,很多家長都非常苦惱。父母們認為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可能是因為懶惰或動力不足,其實這是對拖拉行為最常見的誤解。
  • 面對孩子的拖拉問題,你有什麼好方法嗎?
    因為他的孩子,早已經習慣了晚上睡前準備好第二天上課要用的書本,並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整整齊齊疊在枕邊,還漸漸懂得給媽媽列清單……比如,媽媽去超市,她寫好自己需要的東西,讓媽媽幫忙採購。幼兒園組織郊遊,也能一項項列好自己喜歡以及需要準備的東西。許多媽媽跟朋友討教經驗,她總是笑笑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忍得住。」
  • 孩子拖拉磨蹭別著急上火,心理學家告訴真相,幫孩子改掉不是難事
    父母總是為孩子拖拉磨蹭著急上火,而孩子卻全然不知自己錯在哪兒;當你像個將軍一樣發號施令,不停地催促孩子作業快點寫、上學要遲到了,書包要背上等等,而孩子卻是越催越慢,甚至一臉懵地看著你。然而,養個娃何至拖拉磨蹭這一個問題,家長們頭痛的事多著呢!其實,所有行為的背後都與孩子內在動機、需求有著必然聯繫。
  • 孩子作業拖拉怎麼辦?
    今天有個媽媽問我,孩子作業拖拉怎麼辦?從小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放養式,現在上一年級了,寫作業不是摸摸這就是摸摸那,坐不住,媽媽說了,心情好了就聽一下,心情不好就不理,也不聽。我們來說說,孩子作業拖拉到底是什麼情況。凡事有果必有因,做作業拖拉有3種情況:畏難式拖拉,關注式拖拉、完美式拖拉。
  • 孩子拖拉磨蹭,爸爸媽媽總想發火,怎麼辦?
    爸爸媽媽,你們是否因為孩子的拖拉而經常發火呢?孩子拖拉磨蹭的背後,肯定有一個不停催促、或者變著法子來要求孩子的父母,但是孩子的拖拉行為卻越來越嚴重,每天都在惡性循環,幾乎讓如果父母們總是火急火燎、火冒三丈,孩子除了抗拒外是不會進行改變的。
  • 孩子磨蹭、拖拉、沒時間觀念?試試這招,很受用
    小至3歲,上至80歲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拖拉。而在3-12歲這個階段是調整改善拖拉的最佳時期,許多孩子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培養好良好的習慣,將來拖拉就會轉變成「拖延症」,就有可能會陪伴孩子終身。按照孩子成長規律,小學時期建立起來的習慣,將會在初二及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明顯地表現出來。拖拉磨蹭習慣一旦養成,除了會影響學習,還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這些孩子自制力和規劃能力都比較差,長大以後不懂得規劃,將會失去生活目標。明明是一件可以去享受,值得去努力的事情,卻在拖拉之後變得很槽糕。
  • 做事拖拉磨蹭,孩子成「拖拉大王」?家長要教孩子「吃青蛙法則」
    孩子變成拖拉大王,是多數父母頭疼的問題,特別是現在很多熊孩子讓父母陪寫作業到12點,當代父母表示"我太難了"!其實這是孩子沒有掌握好時間管理的方法,來了解一下吧!孩子為什麼磨蹭,你真的了解嗎?另一類孩子則是除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外,其他事都會磨蹭。他是抗爭的,想通過拖拉來向父母贏得主權。渴望自主權和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認知類原因這一類孩子往往是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中成長的,不良的示範導致孩子覺得拖拉很正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