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合支付有效解決第三方支付「碎片化」帶來的痛點
具體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403645.1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6.99%。這還是由於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此在環比增速上略有下滑,而去年四個季度,環比增長率均在20%以上。
2012年以來,我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保持6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擴大,並在2014年成功突破40萬億元的基礎,達到40.89萬億元,同比增長88.17%。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增速有所下滑,達到235.6萬億元,同比增長53.67%。
第三方支付的盛世氣象導致了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隱憂,即支付呈現高度碎片化特徵。第一,支付渠道碎片化,擁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瓜分市場,銀聯和其他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入;第二,平臺碎片化,Android、IOS、HTML5為三種主流支付平臺,主流的第三方支付服務商均需適配支持,特約商戶為服務客戶要完成其平臺支付功能的全覆蓋,需接入所有支付渠道;第三,支付場景碎片化,支付場景可分為App內支付、HTML5支付、掃碼支付、被掃支付、NFC支付等5類,5種支付場景均對應著不同的支付需求;第四,支付數據碎片化,渠道的碎片化進而導致特約商戶收款數據的碎片化,財務數據、運營數據、產品數據等各自割裂,嚴重影響商戶的運營決策水平;第五,支付需求多樣化,網際網路的影響加速了傳統行業的升級,進而加快了支付產業鏈的拓展,如消費金融領域的消費信貸需求等。
以上5類行動支付的碎片化特點,對特約商戶而言,特別是廣大的中小企業,在引入支付功能和後期維護時,產生的痛點並不是簡單的和級關係,而是乘級,由此自然會誕生相應的解決方案。而要解決上述痛點,需要實現如下功能:第一,聚合所有主流支付渠道,達到「一點接入,支付渠道全擁有」的市場需求;第二,覆蓋主流支付平臺;第三,覆蓋主流支付場景;第四,整合與分析支付數據;第五,產品快速迭代,以適應支付需求的快速發展和變化。
在上述背景下,聚合支付應時而生。
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聚合支付可分為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線上是聚合網絡支付,主要是提供技術接口,將各種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寶等)集成於自己的平臺,主要為電商服務;線下是聚合支付收單,將不同支付方式的收單集於一個二維碼或者一個終端中,主要為實體店服務。如今,聚合支付線上線下融合(O2O)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最早應用在團購裡,隨著線上線下場景發展的融合度提高,O2O也拓展到配送、預約等多種服務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徵。
二、央行發文件規範聚合支付行業
聚合發展雖具有眾多優點,但目前仍處於規範發展期。為規範聚合支付市場發展,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開展違規"聚合支付"服務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銀支付〔2017〕14號)、《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持續提升收單服務水平規範和促進收單服務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銀髮〔2017〕45號)。在明確聚合支付不得從事核心業務,不得經手特約商戶結算資金,不得偽造、篡改或隱匿交易信息,不得採留敏感信息四道紅線後,央行對於聚合支付採取了支持態度,聚合支付合規發展之後將迎來發展機遇期。
正規的聚合支付不涉及資金清算,只涉及支付環節的信息流轉和商戶操作的承載。一個完整的支付產業鏈包括商戶、聚合支付服務商、第三方支付、官方清算中心(銀聯和網聯)、消費者五大環節。
三、市場主體持續繁榮,聚合支付規模飛速發展
2017年,我國市場主體持續繁榮發展,全國新設市場主體1924.9萬戶,同比增長16.6%,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全年新設企業607.4萬戶,同比增長9.9%;新設個體工商戶1289.8萬戶,增長20.7%;私營從業者也從3.1億人上升到3.41億人。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的持續增長,為聚合支付行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5-2017年,我國聚合支付行業用戶成直線上升發展態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2017年聚合支付行業用戶規模達到2.51億人,同比增長5.02%。聚合支付行業的發展驅動力是多方面的,一個是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興起,同時帶動了聚合支付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則是行動支付、跨境支付板塊的上升,對聚合支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015-2017年,我國聚合支付交易規模呈直線上升的趨勢,雖然聚合支付市場規模增速放緩,但發展依舊處於較快速度。2017年我國聚合支付交易規模為28.1萬億元,同比增長26.58%。縱觀全局,聚合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增長速度大於用戶規模增長速度,說明聚合支付市場使用頻率開始加快。
四、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銀行系平臺或成「黑馬」
目前,聚合支付市場已經成長出錢方好近、Ping++、哆啦寶、BeeCloud、Paymax付錢拉、收錢吧、普付寶(中國耀盛旗下)、友店、利楚掃唄等;以及主打跨境支付服務的PingPong、錢海支付等,據億歐不完全統計,聚合支付企業總數量不少於30家。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線下和線上;根據商業模式的發展階段,可分為初級階段的聚合支付工具和以此為基礎的綜合金融服務。
我國聚合支付行業企業按照實力水平,呈現著明顯的梯隊競爭的特點。且聚合支付行業領先企業數量較多,行業中有多家企業進入第一梯隊;行業第一梯隊的優勢在於其具有廣泛的渠道優勢,如覆蓋城市數量較多、或市場交易規模、單據處理數較大等;位於行業第二梯隊的企業在競爭上略遜於行業第一梯隊,但縱觀整個行業,行業梯隊呈現出兩頭多(第一梯隊、第四梯隊企業數量多),中間少(第二梯隊、第三梯隊企業數量少)的特點。
需要注意的是,聚合支付的出現給了商業銀行在B端(商戶端)衝破隔離的機會。商業銀行的聚合支付是商業銀行將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和本行二維碼支付等整合為統一的二維碼電子支付,即一個二維碼支持支付寶、微信、銀聯和各家商業銀行手機銀行的掃碼支付,既支持主掃,也支持被掃。商業銀行聚合支付的最大特點是在C端支持各類支付終端,即用戶使用支付寶、微信、銀聯錢包和各商業銀行手機銀行均可以掃碼支付,而交易資金在B端統一回流到商戶在商業銀行開設的存款帳戶,從而形成了C端開放而B端聚合的新支付體系。這種支付體系的核心是放棄C端的爭奪,支持所有主流C端,方便用戶使用,而在B端則是用銀行帳戶作為唯一收款帳戶,而使資金從各種三方支付機構回流到銀行,形成商業銀行的核心存款。
商業銀行具有得天獨厚的金融服務及政策合規優勢,不僅有豐富、成熟的金融服務產品,而且擁有大量相對穩定的個人客戶和收單商戶。所以在現有基礎和條件下,商業銀行只要把握好當前難得機遇,適應二維碼支付的市場需求,建設好支付這一基礎設施和工具,提升產品的便捷性,那麼相對於第三方、第四方機構,商業銀行對客戶和商戶都將擁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聚合支付已經逐漸成為今後支付的主流趨勢之一,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也有望進一步加強,通過聚合支付服務應用的方式,促進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