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合支付行業概況
聚合支付:也稱「融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支付服務」,依託銀行、非銀機構或清算組織,藉助銀行、非銀機構或清算組織的支付通道與清結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將一個以上的銀行、非銀機構或清算組織的支付服務,整合到一起,為商戶提供包括但不限於「支付通道服務」、「集合對帳服務」、「技術對接服務」、「差錯處理服務」、「金融服務引導」、「會員帳戶服務」、「作業流程軟體服務」、「運行維護服務」、「終端提供與維護」等服務內容,以此減少商戶接入、維護支付結算服務時面臨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戶支付結算系統運行效率的,並收取增值收益的支付服務。
聚合支付的特徵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聚合支付機構作為銜接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等卡組織,通過收單服務,賺取交易服務佣金。得益於行動支付方式的發展,行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從2016年的6萬億元到2018年的171萬億元。聚合支付行業也因行動支付市場的擴展而迎來了「新一春」。2014年,聚合支付規模只有1000億元。而到了2019年,聚合支付規模預計會達到40萬億元。相比於2014年,聚合支付市場交易規已經翻了數翻,在未來也極具潛力。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截止至2017年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用戶規模達到2.51億人,同比增長5.02%。2018年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用戶規模為2.8億人左右。預計到2023年中國聚合支付用戶規模約為4.6億人。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在市場規模方面,中國聚合支付交易規模呈直線上升的趨勢,雖然聚合支付市場規模增速放緩,但發展依舊處於較快速度。2017年中國聚合支付交易規模為28.1萬億元,同比增長26.58%;2018年聚合支付交易規模為34萬億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投融資規模來看,截至2019年10月,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的投融資事件數量為5起,投融資規模達到3.225億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聚合支付市場供需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三、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中國聚合支付行業企業按照實力水平,呈現著明顯的梯隊競爭的特點。且聚合支付行業領先企業數量較多,行業中有多家企業進入第一梯隊;行業第一梯隊的優勢在於其具有廣泛的渠道優勢,如覆蓋城市數量較多、或市場交易規模、單據處理數較大等;位於行業第二梯隊的企業在競爭上略遜於行業第一梯隊,但縱觀整個行業,行業梯隊呈現出兩頭多(第一梯隊、第四梯隊企業數量多),中間少(第二梯隊、第三梯隊企業數量少)的特點。
聚合支付行業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自2015年開始,資本相繼進入聚合支付行業。2018年,與聚合支付相關的投融資超過10筆,總金額也都超過了10億元。2019年,已發生數筆投融資,總金額也有超過5億元。總體來看,到目前為止,相比於2018年,2019年在聚合支付行業的投資力度有所減緩。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聚合支付市場競爭加劇,銀行可能成為聚合支付新「黑馬」
目前聚合支付市場上,有大大小小數百家機構在相互競爭。自2017年,各大商業銀行開始發展自身聚合支付服務。同時,自2018年開始,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為能自身掌控商戶和消費者間的重要數據資源,也都分別投資或收購聚合支付企業。聚合支付行業進入紅海市場。針對C端,支付寶和微信等已成市場主流,商業銀行避開與之競爭,並且在聚合支付服務方面全面支持不同的行動支付方式。但在B端,商業銀行卻顯露出自身獨到的優勢,有趕超頭部聚合支付企業的趨勢。
2、聚合支付結合流水與風控,「小小微」企業迎來信貸機會潮
依靠聚合支付平臺的商戶經營數據,幫助金融機構獲得高質量的用戶,降低小微企業的金融信貸門檻,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從而滿足市場廣泛小微企業的小額信貸需求。
依靠聚合支付平臺和金融機構風控決策,實現可持續的小微企業信貸商業模式,實現商戶、聚合支付機構和金融機構三方共贏的情景。
3、增值服務基於數據,未來數據或將成為新壟斷「原料
一個世紀以前,石油是當時時代裡最重要的資源。如今,數據成為當下時代裡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各種業務搜集到的數據,能夠幫助企業更好的了解用戶行為,了解用戶需求,管理風險等,從而能夠幫助企業尋找業務的突破點或者問題點。當下,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為了能自身掌控用戶數據源,紛紛投資或收購聚合支付企業。數據無疑會成為當前時代下最寶貴的不願分享的資源,而這也就可能造就未來數據壟斷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