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當下很多人去醫院後,只要和精神科醫生說「我很難過,沒有欲望,失眠等」,做幾個量表立馬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可是按照抑鬱症的治療方法去解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甚至看心理治療都壓根沒用。
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甚至事業很成功,但就是不開心,其實這可能不是抑鬱症,是空心病!
其實如果你了解精神疾病診斷會發現,「空心病」並不能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找到,可中國越來越多人有這個問題。
最先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說的,他認為很多空心病的人經常會說這些:「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好像一直在為別人活著,自己從未感覺活出自我過。」
根據徐凱文和一些相關資料描述,我這裡列舉幾個空心病的特徵供大家參考:
空心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抑鬱症很像,比較符合抑鬱症診斷。主要表現為興趣減退,快感缺乏,情緒低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與抑鬱症不同的是,它的症狀表現並不如抑鬱症嚴重和突出,但空心病的心情低落就像溫水煮青蛙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這些人會感覺非常空虛以及無意義感。就像徐凱文演講舉的例子,他們從來沒有感覺自己在活著,這些人雖然很成功,但這些成功就像毒藥,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要成功,就算取得很好的成績也會非常失落。
還有,他們的社交很好,有自己的人際圈子,但無法從社交中吸取「人際養分」,感覺非常孤獨。
對傳統治療無效,無論藥物還是心理治療,這些都很難奏效。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關係不錯,雖然也有各種的衝突,但總的來說,並沒有那種典型的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等問題。
最後就是有強烈自殺意願,他們並非生活困難或者沒有一點欲望這種和抑鬱症自殺類似的感覺,驅使他們自殺的問題就是這樣的無意義感。
以上基本就是空心病的幾個特徵。
熟悉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心理疾病都和早年經歷有關。當然空心病也是如此,但空心病還有一個時代的問題。
徐凱文在演講中提到,我們處在一個經濟轉型時期,家庭結構逐漸瓦解。當人們享有更多選擇自由,很多人選擇放棄穩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積極改善它,離婚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國有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
這些兒童就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他們缺乏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所以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互動是被剝奪的。
當下,我們都在追求物質生活,希望擁有豪車豪宅,生活隨著奮鬥也的確越來越好。可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後,就是精神也開始有需求。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知道,人除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外,還有很多額外的精神需求。
可現實就是,我們基本沒有什麼精神生活,大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十分貧瘠。
給大家列舉一個很簡單的數據就能直觀看出,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公布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更加誇張,達到了四十本。
為何中國人不喜歡看書呢?其實我覺得也奇怪,從小到大那些厚厚的課本就很多了,為何成人之後卻不想看書了。我從一部電影中徹底醒悟,電影《學區房72小時》中沒有一個明星大腕,這個電影卻引來很多人關注。
電影《學區房72小時》講的是身處魔都上海的某大學副教授傅重,為了女兒能上重點小學,在72小時裡搶一套學區房的故事。時間緊,任務重,房主還不斷地縮短籌錢的時間和提高房子的價格,在重壓之下,傅重與周邊人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讓他陷入瘋狂的狀態。
電影中父親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真是費盡周折,這個電影折射出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在強調「功利性」,當下很多人獲得教育不是為了增長更多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思考學習和未來獲得多少報酬聯繫在一起。
功利主義也本沒有錯,可是我們如果過分強調,是否就出現問題了?
從小到大,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劃分了「有用」和「無用」: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沒用的;
上補習班是有用的,發呆是無用的;
看書是有用的,摺紙是無用的;
學習是有用的,觀察螞蟻是無用的;
上網課是有用的,打遊戲是無用的;
而有用無用的標準其實就是「功利心」——將來能不能給考試加分,能不能提高考試成績。假設有一天,高考的項目裡增加了玩沙、發呆、摺紙打遊戲,那家長的態度立馬會有180度大轉彎。
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習,很多學生開始反抗,可最後就是被各種打壓,有些是直接粗暴式打罵逼迫,另一些是直接以哭慘來讓孩子產生內疚控制孩子。比如經常說「你看我這麼努力工作,還不是為了你等等這樣的話」。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高壓型控制」,很多人看似是「愛你,為你好」,可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愛之名,實控制之事」。
不同於身體或暴力,高壓型控制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緒上的,而且非常微妙,甚至連受害者自身都很難覺察。美國心理治療師麗薩·方特斯將它稱為一種隱形的枷鎖。
所以孩子成長之後就算獲得世俗層面的成功也會感覺巨大的束縛,他們就會經常感受到無意義感,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造成空心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無意義感,自己不知道到底要什麼,這種無意義感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所以真正殺死一個人的不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而是要麼放棄尋找有意義的生活,要麼將自己囚禁於「意義」這件事裡,卻忘了切身感受生活當中、「意義」之外的一點一滴。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就像徐凱文所說,小時候分數對比成為我們痛苦的回憶,長大之後業績數字成為我們的痛苦,總之一切的一切都像被設定好,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世俗意義到底為了什麼。
走出空心病的第一步或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會聆聽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和聲音,學會覺察哪些本身是你自己的,哪些是曾經他人和社會強加賦予你的價值。
之前人民網有段話非常好,它是這樣說的: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趣的囚牢。
最後我想說,無論你是誰,你首先都是你自己。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