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長期好不了?可能搞錯了,是「空心病」

2020-09-05 阿爾法心理研究所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當下很多人去醫院後,只要和精神科醫生說「我很難過,沒有欲望,失眠等」,做幾個量表立馬就會被診斷為「抑鬱症」,可是按照抑鬱症的治療方法去解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甚至看心理治療都壓根沒用。

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甚至事業很成功,但就是不開心,其實這可能不是抑鬱症,是空心病!

什麼是空心病?

其實如果你了解精神疾病診斷會發現,「空心病」並不能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找到,可中國越來越多人有這個問題。

最先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說的,他認為很多空心病的人經常會說這些:「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好像一直在為別人活著,自己從未感覺活出自我過。」

根據徐凱文和一些相關資料描述,我這裡列舉幾個空心病的特徵供大家參考:

空心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抑鬱症很像,比較符合抑鬱症診斷。主要表現為興趣減退,快感缺乏,情緒低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與抑鬱症不同的是,它的症狀表現並不如抑鬱症嚴重和突出,但空心病的心情低落就像溫水煮青蛙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這些人會感覺非常空虛以及無意義感。就像徐凱文演講舉的例子,他們從來沒有感覺自己在活著,這些人雖然很成功,但這些成功就像毒藥,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要成功,就算取得很好的成績也會非常失落。

還有,他們的社交很好,有自己的人際圈子,但無法從社交中吸取「人際養分」,感覺非常孤獨。

對傳統治療無效,無論藥物還是心理治療,這些都很難奏效。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關係不錯,雖然也有各種的衝突,但總的來說,並沒有那種典型的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等問題。

最後就是有強烈自殺意願,他們並非生活困難或者沒有一點欲望這種和抑鬱症自殺類似的感覺,驅使他們自殺的問題就是這樣的無意義感。

以上基本就是空心病的幾個特徵。

空心病產生的原因

熟悉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心理疾病都和早年經歷有關。當然空心病也是如此,但空心病還有一個時代的問題。

徐凱文在演講中提到,我們處在一個經濟轉型時期,家庭結構逐漸瓦解。當人們享有更多選擇自由,很多人選擇放棄穩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積極改善它,離婚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國有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

這些兒童就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他們缺乏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所以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互動是被剝奪的。

當下,我們都在追求物質生活,希望擁有豪車豪宅,生活隨著奮鬥也的確越來越好。可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後,就是精神也開始有需求。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知道,人除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外,還有很多額外的精神需求。

可現實就是,我們基本沒有什麼精神生活,大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十分貧瘠。

給大家列舉一個很簡單的數據就能直觀看出,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公布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更加誇張,達到了四十本。

為何中國人不喜歡看書呢?其實我覺得也奇怪,從小到大那些厚厚的課本就很多了,為何成人之後卻不想看書了。我從一部電影中徹底醒悟,電影《學區房72小時》中沒有一個明星大腕,這個電影卻引來很多人關注。

電影《學區房72小時》講的是身處魔都上海的某大學副教授傅重,為了女兒能上重點小學,在72小時裡搶一套學區房的故事。時間緊,任務重,房主還不斷地縮短籌錢的時間和提高房子的價格,在重壓之下,傅重與周邊人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讓他陷入瘋狂的狀態。

電影中父親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真是費盡周折,這個電影折射出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在強調「功利性」,當下很多人獲得教育不是為了增長更多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思考學習和未來獲得多少報酬聯繫在一起。

功利主義也本沒有錯,可是我們如果過分強調,是否就出現問題了?

從小到大,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劃分了「有用」和「無用」: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沒用的;

上補習班是有用的,發呆是無用的;

看書是有用的,摺紙是無用的;

學習是有用的,觀察螞蟻是無用的;

上網課是有用的,打遊戲是無用的;

而有用無用的標準其實就是「功利心」——將來能不能給考試加分,能不能提高考試成績。假設有一天,高考的項目裡增加了玩沙、發呆、摺紙打遊戲,那家長的態度立馬會有180度大轉彎。

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習,很多學生開始反抗,可最後就是被各種打壓,有些是直接粗暴式打罵逼迫,另一些是直接以哭慘來讓孩子產生內疚控制孩子。比如經常說「你看我這麼努力工作,還不是為了你等等這樣的話」。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高壓型控制」,很多人看似是「愛你,為你好」,可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愛之名,實控制之事」。

不同於身體或暴力,高壓型控制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緒上的,而且非常微妙,甚至連受害者自身都很難覺察。美國心理治療師麗薩·方特斯將它稱為一種隱形的枷鎖。

所以孩子成長之後就算獲得世俗層面的成功也會感覺巨大的束縛,他們就會經常感受到無意義感,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何解決空心病?

造成空心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無意義感,自己不知道到底要什麼,這種無意義感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所以真正殺死一個人的不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而是要麼放棄尋找有意義的生活,要麼將自己囚禁於「意義」這件事裡,卻忘了切身感受生活當中、「意義」之外的一點一滴。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就像徐凱文所說,小時候分數對比成為我們痛苦的回憶,長大之後業績數字成為我們的痛苦,總之一切的一切都像被設定好,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世俗意義到底為了什麼。

走出空心病的第一步或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會聆聽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和聲音,學會覺察哪些本身是你自己的,哪些是曾經他人和社會強加賦予你的價值。

之前人民網有段話非常好,它是這樣說的: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趣的囚牢。

最後我想說,無論你是誰,你首先都是你自己。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相關焦點

  • 空心病:好孩子的職業病
    「空心病」這一概念是由北京大學危機幹預中心的徐凱文老師提出的,他發現在北大學習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缺乏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徐老師將其歸因於「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比喻為「空心病」。是什麼在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 大學生這樣做走出空心病
    年紀輕輕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不想上學、不想工作,什麼都不想做,覺得生活沒有意思,也沒有什麼意義,但又不想死,心裡發堵難受想哭。這是得了抑鬱症嗎?這種狀態像是一個無望的七天接著一個無望的七天,一遍遍地倒帶,看不到生活的驚喜。年輕人,你這不是得了抑鬱症,而是患了空心病。
  • 「空心病」正在好學生中蔓延,已有不少娃中招,根源往往出自父母
    執筆:毛婷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父母眼裡的好孩子,一定是學業有成,聽話懂事,而就是這些「別人家的孩子」看似天之驕子風光無限,但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自己的驕傲其實正在被一種叫做「空心病」的問題困擾。」正在侵襲我國好學生1、「空心病」在好學生中出現北大是我國的最高等學府,按常理來講這些孩子肯定都是前途一片光明,未來可期,但北大危機幹預中心的徐主任卻稱:40%的北大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似乎這樣的一群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徐主任把這種情況稱之為「空心病」。
  • 「空心病」,一個比抑鬱更可怕的心理病,無數中國學子被慢慢殘害
    很多孩子上高中的時候學習非常努力,一門心思想考個好大學,但上了大學卻發覺生活和學習沒有意義,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最重要的是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為此很多高校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部門,以此來對學生進行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此前北京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令很多人震驚,有近4成的新生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 總感覺沒有欲望、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是什麼心理?「空心病」的表現
    實際上這是「空心病」的表現,而空心病其實指的就是縮小版的抑鬱症。但空心病一般沒有這麼嚴重,它僅僅指心理上的障礙,而不涉及生理病變,但若是沒有及時關注並加以調整,空心病演變為抑鬱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乞丐、流浪漢吃不飽穿不暖,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證,又何談自我實現呢?又比如一個人對自己感到很不滿意,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如別人,自尊水平非常低,或者經常受到別人的貶損,無法感受到周圍人對自己的尊重。在這樣的情況下,連維持一個正常穩定的心態都不可能,自我實現的欲望就更是無從產生。
  • 聚焦當代青年的「空心病」: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
    「空心病」一詞是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題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中提出的,這位大學心理諮詢師從心理健康角度描述了北大學生中部分存在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現象,其症狀與抑鬱症相似,按抑鬱症治療卻無效,因此徐凱文將其歸因於「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並比喻為「空心病」。
  • 空心病,比抑鬱症後果更嚴重的心理疾病,正在侵襲中國千百萬好學生…
    曾有一位同樣在北大任教的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在多年工作中發現,在北大這個匯集了全國精英學生的地方,有不少優秀的學生,經常會陷入到空虛、迷茫的狀態之中,他們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感覺自己內心空空蕩蕩,似乎除了好好學習,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價值。徐凱文老師將這些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稱作「空心病」。
  • 空心病與偷心賊 觀影《海洋奇緣》
    1上個星期,徐凱文博士的一篇文章《學生得了空心病,30%北大新生厭學》火了。一位姐姐第一時間轉給我,問:鑑定一下,你認為有理沒有?我說:這寫的就是我啊。那個時候還沒有「空心病」這個詞,但他已經描述得這樣貼切。空心病究竟是什麼呢?徐凱文博士說: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深究空心病的起因,可以找到許多。我今天只說一個——有偷心賊。
  • 北大教育觀察:30.4%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臨床心理學博士:30.4%的學生厭學抑鬱,普遍的「空心病」害人不淺!| 鑑讀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 「空心病」使學生失去價值觀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 空心病丨被導師訓斥後重抄一百遍自罰的研究生,原來是生病了
    03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有人告訴我,「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學習,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活著。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 如何克服學生「空心病」 教育國際化專家分享解決辦法
    論壇中,世界聯合書院中國校區董事趙賓關於中國學生「空心病」的演講十分有啟發。  什麼是「空心病」?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在精神科醫院會被確診為抑鬱症,但藥物對這種「心病」無效。趙賓在演講中引用了北大副教授徐凱文的研究數據:「北大一年級新生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 北大教授稱:三成多孩子厭學,價值空心病現象背後是什麼?
    他說,這些學生通常學習正常,社交狀態也是良好的,但是讓他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價值觀的缺乏,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或者說為了什麼去努力做這些事情,那這位教授就把這個歸納為是一種比較迷茫的價值觀缺乏的空心病。
  • 北大教授稱:三成多孩子厭學,價值空心病現象背後是什麼?
    他說,這些學生通常學習正常,社交狀態也是良好的,但是讓他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價值觀的缺乏,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或者說為了什麼去努力做這些事情,那這位教授就把這個歸納為是一種比較迷茫的價值觀缺乏的空心病。
  • 李玫瑾最新分析北大學霸弒母:「空心病」!父母們千萬要警惕!
    北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曾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到一種心理狀態:空心病。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 正康心理 | 空心病,比抑鬱症後果更嚴重的心理疾病,正在侵襲中國千百萬好學生…
    曾有一位同樣在北大任教的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在多年工作中發現,在北大這個匯集了全國精英學生的地方,有不少優秀的學生,經常會陷入到空虛、迷茫的狀態之中,他們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感覺自己內心空空蕩蕩,似乎除了好好學習,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價值。徐凱文老師將這些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稱作「空心病」。
  • 家長必須知道:己所欲,勿施人,防止養出「空心病」小孩
    大部分人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還是非常明白的,也很少有人會臉皮厚到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他人身上,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己所欲,勿施人」的道理,常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為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也一定會喜歡,卻不知道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這種行為很多父母就常常在做。
  • 深度剖析草莓空心病!
    「空心病」。 雖然病害通用名稱叫做葉角斑病,不過危害部位可不僅是葉片,至於為什麼叫葉角斑病,不更直觀的叫空心病,簡單跟莓友們分享一下植物病害的命名規則。 植物病害一般是基於三方面來命名 1.
  • 「空心病」來襲,有多少孩子已經中招
    這樣的孩子,任你苦口婆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者批評懲戒,他們就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不聽課,不交作業。一句話,就是不學習。其中有幾個孩子沉溺於玩手機玩遊戲。私下和他們交談,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幹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反正覺得生活沒意思,自由玩手機玩遊戲才有點樂趣。不光是在學校,在其他的場合,也總是能看見低頭刨手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