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限入焦慮怪圈 什麼樣的教育觀最有利於孩子發展?

2020-12-22 觀察家網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

「一些家長對孩子整天擔驚受怕,只要孩子不學習、不聽話,就壓不住火。」

「有的家長則開口閉口『別人家的孩子』,不斷給孩子加壓,似乎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有的家長積極加入各種群,希望找到『一招鮮』,找到『金科玉律』,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有關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話題被頻頻提及,這種焦慮背後暴露的是什麼,以及如何消除這種焦慮,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探討的主要議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焦慮」。2018年,她所在的北師大對外發布了一份題為「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的報告,該報告對全國近20萬名四年級、八年級的孩子及其班主任開展調查。結果顯示,八年級學生均感受到家長對成績有較高的期望,45.9%的四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希望自己考到「班裡前三名」,42.7%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希望自己考到「班裡前十名」。

「我們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學習好就好了!這樣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但問題是,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學習,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做到『超常』,這時我們的孩子就可能變得『不正常』。」邊玉芳說。

從事青少年研究工作將近3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的感受和邊玉芳很像,他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是「童年恐慌」。

多年前,孫雲曉就曾發出一個呼籲:警惕童年恐慌。他說,童年恐慌讓生命難以生長,甚至扭曲、毀滅。而兒童「童年恐慌」的背後,其實就是「父母的恐慌」。

在他看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在增高,希望能給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但不同的家庭,對於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大偏差。有的家庭教育走了樣,陷入家庭教育「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其結果是,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關注點都在學習上、技能上。

「這就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孫雲曉說,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一個孩子生下來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將這兩個教育完整地結合起來,相互支撐配合,才會有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孩子。

那麼,家長為何如此關注孩子的學習,又如此焦慮?有人認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原因是,一些學校老師將批改作業、教孩子知識的部分任務「轉嫁」給了家長,家長在一天的辛勞疲憊之後不得不面對孩子和「繁重」的作業,難免心力交瘁,產生焦慮情緒。

但在邊玉芳看來,家長之所以如此焦慮,如此在意孩子的學習,更主要地在於他們總害怕孩子未來沒有出路,總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總以為孩子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成績越好,未來的成長就好。

「深層次原因是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什麼階段培養什麼能力、什麼階段學什麼、不學什麼缺乏認識,還有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需求,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邊玉芳說。

她以0到6歲的孩子為例,這些孩子需要學習什麼?「想想我們0到6歲怎麼成長,恰恰是自由地玩耍,相當多的運動,才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邊玉芳說,大量的研究證明,0到6歲的孩子需要戶外運動時間,其中1個小時的體育鍛鍊,3個小時的自由玩耍。

在她看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多方面的成長需要,他們要找尋人生的意義、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他們有與人交往的需要,要在人生的多個方面證明自己「我能行」;他們首先是一個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習的機器,他們需要豐盈的生活,而不是「吃飯」「學習」「睡覺」這樣簡單生活的重複。

在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看來,家長越來越多幹預孩子的生活,孩子就可能越來越缺乏獨立性,這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成年人總認為孩子小,總認為他離不開家長,總認為孩子依賴家長,使得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而家長越來越多地幹預孩子的生活,把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陷入惡性循環。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不少家長認為得到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才是孩子的頭等大事。等考完學再發展興趣,再做其他感興趣的事情,也不遲。因此當孩子的興趣與家長的願望不一致時,多數家長會想方設法讓孩子服從大人的意志,或強迫或利誘。

但在劉長銘看來,興趣的產生是大腦發育的結果,很多研究表明,過了某個階段興趣會減弱,甚至會消失。「所以我的建議是,只要孩子興趣是健康的,我們就應該鼓勵。沒有興趣的人生是索然無味的,當學習證書成為人人共有的共性以後,興趣和特長就成為一個人社會存在的價值。如果你有了獨特的社會價值,也就不存在和別人的競爭了,也就不會產生焦慮了。」劉長銘說。

在他看來,不少家長的焦慮,是唯恐孩子在技能方面被「別人家的孩子」趕超,認為被別人超過了,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其實家長需要考慮的不應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萬米、兩萬米以後會不會掉隊,在10年、20年後,還能不能順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

什麼樣的教育觀最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孫雲曉認為,毫無疑問一定要從兒童實際出發,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

在孫雲曉看來,天才是選擇了適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選擇了不適合他的道路。好的教育讓人獲得自由、獲得幸福、獲得自己潛能的實現,這是教育的本質。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潛能也是千差萬別的。兒童教育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

作為學者,邊玉芳曾不止一次地被問到「教育孩子有沒有一招鮮」,她的回答通常是「沒有」。「如果非要找一個出來,那麼讓孩子成為一個正常人,比單純成為一個學習上的『超常者』重要很多。讓他們有人的情感,對親人有感恩的心、對他人有惻隱之心;他們有基本的生活感知能力、情緒調節能力,抗挫折能力……以人的方式培養孩子。這就是最大的一招鮮。」邊玉芳說。(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警惕童年恐慌,家庭教育專家孫雲曉解讀「家長焦慮」
    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對「中國式焦慮」進行拆解,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童年恐慌」。他以自己女兒為例,認為每個孩子都有權利獲得幸福人生,沒上過「重點學校」、不是「典型學霸」並不可怕。
  • 自由與自製相平衡的家庭教育最有利於孩子成長
    來源: 國本教育研究中心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曾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最有利於孩子成長?多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有一個共同發現,即權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長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顯然,這是證明自由與自製相平衡的教育模式最有利於孩子成長。
  • 家庭教育如何擺脫焦慮
    調查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或「非常焦慮」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隱形財富,是風險係數最低、最具價值的「家庭不動產」  ■想要育兒,需先育己,做具有底氣和素養的「硬核」父母,讓自己成為孩子從心理上認可的榜樣  ■在後物質時代,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的
  • 這場家庭教育講座直播火爆,圈粉無數
    根據孩子的個性、人格、興趣和能力,進行靈活地選擇教育。因此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這一點至關重要。關於家長如何降低焦慮的普遍問題,葉教授列出5點建議——一是理性認識,端正教育觀;二是家長要增強對孩子能力的信任;三是減少「完美家長」的苛求;四是增強對各類教育信息的辨識能力;五是發展性預防勝過矯正性治療。
  • 這場家庭教育講座直播火爆,圈粉無數
    根據孩子的個性、人格、興趣和能力,進行靈活地選擇教育。因此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這一點至關重要。關於家長如何降低焦慮的普遍問題,葉教授列出5點建議——一是理性認識,端正教育觀;二是家長要增強對孩子能力的信任;三是減少「完美家長」的苛求;四是增強對各類教育信息的辨識能力;五是發展性預防勝過矯正性治療。
  • 0-6歲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0-6歲是孩子生命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發展的規律,是涉及到父母在孩子0-6歲這個關鍵期能否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從而達到育兒「事半功倍』關鍵因素。激發生命,讓生命自由發展,是所有成年人的首要任務;在育兒的問題上,過度焦慮或者忽視發展,都是對孩子情商和智商發展的最大傷害。
  • 最優良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現在的生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很明顯,家長身為主要實施者,他們的自我成長的觀念和力量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很關鍵的作用,很多的家長可能意識到這個事情的情況了,並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努力做出改變。豆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只有在陪伴的之間中,我們才有時間抓細節、掌握住契機、進行教育。耐心答覆孩子的每一個的問題,盡心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 幼兒家庭教育-人生起步的「學校」
    例如,為什麼1歲前的孩子總是喜歡把抓到的物品用小嘴巴去咬去啃;為什麼小孩子在獨自玩的時候嘴裡還叨叨咕咕,自言自語;為什麼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不聽話了,總是用「不」「我要」等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都是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發展特點決定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早已成為教育的共識。
  • 家庭教育怎樣走出焦慮?
    家庭教育怎樣走出焦慮?一段時間以來,因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校園霸凌等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各地家庭教育進入立法程序,這讓越來越多父母陷入思考與焦慮。  改變「以自己的想法看待孩子未來」的視角  「未來是什麼?未來是一個科技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而我們的青少年將是這個未來的主人。所以以他們的眼界去看問題,就成了我們特別關心的問題。」
  • 孩子初入幼兒園,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編者按:家庭教育有「心法」,學校教育有「招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學校教育是學生所受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和依靠,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 母親越焦慮、孩子就越抑鬱,什麼樣的父母,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孩子是否能擁有積極健全的人格,堅持學習的生活態度和適合自己的工作職位,關鍵在於從幼兒、童年和青春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難想像,中國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孩子的母親。然而,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母親,作為女性,在求職就業中天生就需要面對用人單位的偏見、阻礙,甚至是輕視,發展空間有限。也有許多女性選擇做一名「家庭主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準備一日三餐,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到了晚上收拾完鍋碗瓢盆,還要打著哈欠陪著孩子寫作業。
  • 走出「產前焦慮產後抑鬱」的怪圈
    >走出「產前焦慮產後抑鬱」的怪圈2009-05-31 12:17:20出處:搖籃網作者:佚名從生物的角度看,這當然是好事———母親細心有利於胎兒的安全。」  對於孕婦表現出的一些嗜好,朱嶸認為,那是人體自我調節焦慮情緒的方式———在做這些的時候,焦慮情緒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因此,準媽媽們不必對自己孕期內的嗜好太焦慮。「我曾遇到過一位孕婦,懷孕6個月的時候,她已經在購買嬰兒用品方面花掉了16萬元。不斷購物,是她緩解焦慮的方式。」
  • 家長焦慮的社會呼喚「平民教育觀」
    「正確的教育觀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對比看來,還是劉瑜主張的教育觀,能夠紓解當下愈來愈嚴重的家長焦慮和學生壓力。她談到一個孩子成長的「比較優勢」時,不是說你一件事情幹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幹的事情中,哪一件事情能夠幹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也是媽媽的劉瑜主張家長的使命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助他找到所喜歡的事。
  • 紐約頂級貴婦,為了孩子混入上流社會,全世界媽媽都面臨焦慮怪圈
    紐約頂級貴婦自述:混入上流社會得多拼,全世界媽媽都逃不出焦慮怪圈精英說在教育問題上,世界人民似乎都難逃怪圈。利用她先生姐姐的關係,聯繫上了學校裡手握大權的招生主任,才歷經千幸萬苦把孩子送進了這所著名的私校。「我很焦慮,希望才幾歲大的兒子能擁有美好的未來。」馬丁說,上東區的媽媽都有一張提醒單,提醒著媽媽們「 永遠要提前準備,很早、很早以前就要開始準備。
  • 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
    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王營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關穎在一次論壇上說,教育未成年人,父母不能「錯位」「缺位」和「越位」。
  • 親子時光家庭教育論壇——藝術力,陪伴孩子的成長力
    2019年全國兩會,一份民進中央提交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的提案》備受關注。數據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解讀說,如今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九成以上班主任認為家校溝通存在問題,家長參與溝通積極性不高,家校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普遍存在焦慮情緒等,需要多方合力支持家庭教育。
  • 孩子價值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國大多數父母突出的家庭教育問題,是自身所持有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即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單純以追求考試成績和分數等應試教育為指向的功利化傾向,忽略了對孩子成長更為重要的價值觀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教育、習慣養成教育、人際關係教育、利他教育和幸福教育。在這些眾多的家庭教育內容中,孩子價值觀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 【重磅演講】安柏:家庭教育,不焦慮的方法論
    實際上,「上岸」是一語雙關,我覺得小升初的結果並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在陪孩子升學的過程中,我自己對家庭教育做了很多學習和研究,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原先的心態就像在海面上,波濤洶湧,非常焦慮,也看不清方向,經歷了一些挫折,也經過自己不斷的反省和檢討,感覺心態也上岸了,自己的很多教育理念也變得堅定和從容。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我焦慮的點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青春期是一個自我快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將逐漸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識,他們需要一方面適應自己身體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斷習得社會化過程中的各種自我發展要求,面對當前壓力十足的應試教育,孩子也想要一個緩衝區,可是哪裡有緩衝區?!家長能做的,即使內心再焦急,外表也要強裝穩定給孩子做那顆「定海神針」。
  • 太白湖新區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成功舉辦
    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把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現代家庭教育知識傳播到每一個家庭,為孩子營造健康向上、溫馨幸福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近日,太白湖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舉辦了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活動邀請市教育家協會秘書長、山東理工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王慎超作了題為《做學習型家長 勇擔家教責任》的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