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讚一個孩子,我們常說這孩子很聰明。
而批評一個孩子,我們則常說,這孩子笨。
聰明或笨,反映的是一個孩子的智力水平。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但孩子的智力水平究竟取決於什麼因素呢?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過於迷信科學,認為孩子的智力主要由基因決定,不太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只會隨著自身自然成長。受此觀念影響,很多父母放任孩子天性,過度強調快樂童年,極大的忽視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後來,世界各國的許多教育專家漸漸的發現這種說法和做法是錯誤的。
嬰幼兒的智力潛能和智力水平是可變的,它不是預測終生的指標,它不是一錘定音。
智力潛能的變化,取決於孩子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其非智力因素(性格、意志、氣質等)作用。
嬰幼兒的智力會隨著教育顯著的成長。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物質營養。
歐洲有句俗話「聰明是吃出來的。」
這話有一定道理。大腦中大約75%的髓磷脂來自於脂肪--尤其是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而髓磷脂是腦細胞髓鞘消化的物質基礎,大腦皮質中細胞的細胞膜的物質組成部分由DHA組成。現代營養學告訴我們,大腦主要的營養是脂肪,指的是必需脂肪酸。
實驗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孩子通過膳食獲得充足的DHA、ARA等營養物質,能使其智力平均提高7分,這是什麼概念?孩子的智力是不斷發展的,在嬰幼兒時期智力能提高7分,意味著這個孩子在更高的起點上,加速向前發展。這是何等重大的意義!
有一個「隧道現象」,火車進隧道,哪個部分先進去?當然是火車頭。誰先出來,還是火車頭——因為隧道裡火車不會掉頭。孩子的智力發展就是這種「隧道現象」。
今天在北大,清華等重點名牌上學天之驕子,他們的聰明才智絕不是大學才顯現出來的,中學階段已十分優秀;但他也不是中學階段顯現出來的,小學的,老師都誇他頂呱呱;但也不是小學他開始聰明起來的,幼兒園裡,他就十分出眾……反過來說:「孩子並非在十六歲才掉隊的,他們六歲時就落後了。」
想像一下,嬰兒時期,智力指數平均多出7分,就等於是一開始他就在火車頭的位置,他當然先進隧道,他也一定先出隧道。
6歲前的孩子本就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再好的物質營養和好的精神營養,那將是如虎添翼。這種精神營養,就是科學地早期教育,即在嬰幼兒時期,給予孩子豐富的精神養料。中西方文化經典、古典音樂是最好的精神養料。
格倫.多曼博士曾說過:「自然以這種方式構建大腦,在生命的最初6年裡,幼兒以驚人的速度吸取信息並且幾乎不用吹灰之力。」
因此,在孩子6歲以前,讓孩子大量誦讀經典著作,聆聽經典音樂,是最科學,有效且輕鬆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