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問及愛好時,有人經常會說,我呀,特別喜歡讀書。我有時候會忍不住問,你都愛讀哪些書?別人回答後,我又追問:這本書主要講什麼啊?這時候的聊天往往會陷入尷尬的局面。
我也曾經當過這個「別人」,聊一本書聊得熱火朝天,被問及這本書講什麼內容,一下子話到嘴邊卻不知如何作答。其實,我很愛讀書,但卻沒找到方法,結果導致,書讀了很多,仔細回憶,卻毫無用處。
為什麼會這樣?直到讀了【日】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終於弄明白,我讀書從一開始就走偏。正如土豆老師所總結的,看書的目的一般分為三種:獲取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原來,這些年,我所讀的書都是諸如小說、散文之類的書籍,都是用來消遣的。有人說,讀這些書也不錯啊,起碼能提升人的文學修養啊。話沒說錯,但對於一個參加工作的人來說,此時讀書,學以致用,提升自身能力更為重要。
作為這本書的作者、日本Role Job的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大巖俊之,曾經離職創業,在閱讀時發現「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觀點,發奮讀書,在一年時間裡讀了300本以上的書。
為此付出很多努力的他,發現無論他怎麼拼命讀,感覺還是完全記不住,讀過即忘。(是不是和我們平時讀書時有相似之處?)大巖俊之並未放棄努力,他認真研究學習後,通過對「高效讀書--讀書筆記--留存記憶---付諸行動」的反覆實踐,總結了一套實用性的閱讀方法,創作了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幫助我們通過讀書來提升能力水平。在本書中,作者分享了5個使閱讀更高效的方法;詳細講解了讀書筆記的做法;並給出了記牢書中內容的辦法;以及如何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
01,確定讀這本書的目的。
倘若我們不清楚自己想通過這本書獲取什麼,那麼我們讀這本書就是盲目的,最終我們讀完整本書也會感到迷茫。
最好的辦法是,我們帶著問題去讀一本書。比如,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內容?為什麼會這樣?哪些內容可以讓我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運用?等等。看起來,這樣讀書很功利,但非常有效。
02,別錯過序言、目錄和後記。
和許多人一樣,捧著一本書,我恨不能一字一句在心裡默念,以為是細嚼慢咽,其實大大降低了閱讀速度。常常導致的後果是,書讀了一大半,也忘了一大半。第二次看書,又重新來過。如此循環,時間消耗了不少,自己也並未獲取什麼知識,讀書的倦怠感不知不覺襲來。
但是,讀書沒有一成不變的閱讀方法。拿起一本書,確認序言、目錄、後記三樣,可以說基本能掌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要點,對這本書有更為宏觀的掌控。
把這三樣了解清楚,相當於為你在腦海裡搭建了一個無形的框架。剩下的閱讀,就是添磚加瓦的工作。
03,閱讀過程中的「斷舍離」
以前只聽說過「二八理論」,意思是說一本書中只有20%的乾貨,剩下80%的內容只不過是作者寫出來幫助你理解這20%內容的。但作者有了個更大膽的提議,這20%的內容中最重要的僅有4%。意味著200頁的書,只有8頁是最關鍵的內容,其餘不讀也罷。
按照作者的這個理論,實際是建議我們主動閱讀,去凝練書中的重要的20%內容。「斷舍離」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真正的理解書中核心,記住內容。
04,有意識地「輸出」
在談閱讀方法的書中,這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這本書我們輸出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向他人講述這本書,二是寫出對這本書的讀後感、讀書筆記、書評等等。
其實,我覺得向他人講述一本書,是很棒的輸出方式。畢竟,自己必須要首先搞懂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寫了什麼,為什麼,能帶給我們什麼收穫?倘若自己半斤八兩,在講述中,必然會磕磕巴巴,不知所云。恰巧碰上真的讀過這本書的人,爭論是少不了的。這要求講述者在讀書時必須做好功課。
至於寫下來,就是很常見的一種輸出方法。可以讓一些觀念和知識用自己語言表達出來,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以上兩種方式都算有意識地倒逼輸出。
05,並列讀書法
一般人在一周內可能是專注讀一本書,這樣的閱讀效率很低。作者建議,丟棄一次只讀一本書的習慣,而是同時閱讀幾本書。他在書中指出,一天內,經過多次閱讀不同書籍,頭腦也在不停轉換,反而會對書本的印象深刻。
01,把書讀「髒」,寫下感想。
我們買書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知識為我所用。但恰恰有相當多的人買書後對書格外珍惜,不敢在書上塗鴉。就算是讀上3遍(可能性比較小),如同嶄新書籍一般,如此敝帚自珍,是沒辦法把書讀透。心已為物所累,閱讀起來,只怕是哈欠連天。
作者建議我們,直接在書上塗鴉。重點地方做標記,靈感來了寫想法。第二次閱讀,再將想法和靈感總結起來,就是很好的知識內化方法。
02,用好思維導圖,將厚書濃縮。
製作思維導圖,就是為了提煉要點。快讀閱讀,抓住核心,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製作。值得注意的是,並非一定要讀完全書了在製作思維導圖,可以分章節製作,也可以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製作。
01、看完記不住才是正常
傳說中明朝三大才子謝縉才高八鬥,從小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種人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人合上書本時,可能就忘了一半的內容。這並不丟人,承認吧,這是正常的,人類大腦的構造本就善於忘記。
02,掌握遺忘規律,反覆閱讀,記住關鍵內容
大名鼎鼎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住一個東西後,大腦就開始遺忘,1天過後會忘記74%,1周後忘記77%,一個月後忘記79%。這就提醒我們要去主動記憶,踩著這個曲線的節奏,去強化一下你的「記憶肌肉」,也就是我們以前學校老師常說的,複習鞏固。
01、讀完書,做完筆記不算真正讀過書。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提到功利化讀書,其實意思就是希望讀完書能用來指導我們實踐,倘若讀完,對我們生活、工作等一點點幫助都沒有,那還不如不讀。
在我認識的人中,有人通過讀這些基礎的閱讀方法書籍,提高了自己的閱讀效率、水平,並開始有意識地輸出,不僅工作上得到了上級的肯定,並且還通過寫作賺得了薪金。這就是將書本知識用於指導實踐。
02,要設定目標,並將行動分解為明天就能開始的小步驟。
萬事開頭難。我們需要從書本中發現行動目標,然後去實踐。基於本書中提到的各種方法,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逐一運用到自己的閱讀中來,比如拆解怎樣記筆記,怎樣有意識地輸出等等。
只有設定了行動目標,我們的閱讀才不是「空讀書」。
寫到此處,回頭來看,明明讀過很多書,但卻沉浸在自以為儲備了很多知識的人大有人在,這裡還有一個幻象是,讀過一些書,感覺像是掌握了這些書的內容。真相是,並沒有。有人說,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氣質裡,那是安慰劑,是明知道毫無目的地讀書卻又不忍心揭穿你的謊言。
讀過的書,倘若不能隨時調用出來指導實踐,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那只能叫知道這本書,千萬別說讀過。《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本書,還有不少方法值得我們去試試,畢竟,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你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讀,應該有不少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