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不論何處,婚姻都變得可有可無

2020-12-12 把書讀薄

比起生存與發展,愛顯得有些無足輕重。

蕭伯納將婚姻描述為一種制度,它將「被暴力之極、瘋癲之極、虛妄之極也倏忽之極的激情所影響」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他們被要求發誓,會維持那激動的、反常的、筋疲力盡的狀態,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

歷史學家史蒂芬妮·孔茨在《為愛成婚》一書中言:蕭伯納在20世紀初寫下的這句評論頗為幽默,時至今日仍然會令我們會心一笑,因為它嘲弄了從人們深信不疑的文化理想中發源出來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婚姻應該以熱烈、深刻的愛情為基礎,夫妻應當保持激情,直到被死亡分離。但是,對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來說,這個笑話並不好笑。

愛情古時被視作威脅

雖說古往今來不乏深愛對方的伴侶,

但在歷史上,愛情很少被視為步入婚姻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愛情還被看成對社會秩序的嚴重威脅。

在古印度,在結婚之前相愛被視為一種顛覆的、幾乎是反社會的行為。希臘人認為相思病是精神病的一種,這個觀點也被中世紀歐洲的評論家們採納。在中世紀,法國人將愛情定義為一種「精神錯亂」,可以通過性交得到治療。

在某些文化和某段時期裡,真愛實際上被認為是與婚姻矛盾的事物。在有的社會中,人們認為先結婚再發展愛情是件好事,或者認為愛情是擇偶的考慮因素之一,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

就算古時候也有歡迎或提倡過婚姻之愛的,但這種愛也是被嚴格管控的。夫妻不能將對彼此的感情置於其他更重要的責任之上,例如他們與父母、兄弟、姐妹、鄰居或神的聯繫。

在古代中國,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深愛,被視為對家族團結的一種威脅。假如公婆對兒媳的行為舉止或做家務的習慣感到不悅,他們可以強迫兒子與兒媳離婚,無論他是否愛她。如果兒媳生不出兒子,他們還能要求兒子納妾。假如兒子依戀妻子,竟敢和父母要求他們貢獻的時間和勞動相衝突,父母甚至會將他的妻子送回娘家。

史蒂芬妮·孔茨指出,在中文裡,「愛」這個字在傳統上並非用於指代夫妻感情,而是用來形容一種不正當的、不為世俗所容的關係。

在歐洲的12世紀和13世紀,婚外情被推崇為上流社會中至高無上的愛情形式。根據尚帕涅伯爵夫人的說法,真正的愛是無法「在兩個已經成婚的人之間發揮力量的」。法國散文家蒙田寫道:任何一個與妻子相愛的男人,都是如此乏味,以至於沒有其他人會愛上他。

幾百年來,貴族與國王們愛上的都是他們的情婦,而非為了政治目的娶來的正妻。皇后與貴婦們必須比丈夫更謹言慎行。但她們同樣在婚姻之外尋找愛情與親密關係。

權貴為政治目的結婚

中國春秋時,齊僖公要把女兒文姜許配給鄭國太子忽為妻,太子忽推辭了。有人問太子忽推辭的緣故,太子忽說:「人各自有自己的配偶,齊國是大國,不是我的配偶。《詩經》裡說:『自我求取福分。』還是得看自己能力怎麼樣,依靠大國有什麼用呢?」等到太子忽打敗北戎軍隊以後,齊僖公又要把女兒許配太子忽為妻,太子忽還是堅決推辭。又有人問他原因,太子忽說:「對齊國沒做什麼事的時候,我還不敢答應這門婚事。現在帶了君父的命令奔赴齊國的急難,再接受妻室回國,就是為婚姻去打仗,人民會說我什麼呢?」太子忽還是過於自負了,失去了政治聯姻的機會。太子忽的選擇,是屬於極少數的,所以才被記錄下來。

在許多古代社會,男人往往會娶社會等級更高的女人,藉此尋求財富和權力。公元前14世紀,埃及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寫信給巴比倫國王,要求巴比倫將一位公主送給他做妻子。巴比倫國王的父親其實已經在幾年前將他的姐姐送過去了。他憤怒地回信說:「我父親已經把我姐姐送去你身邊,而且沒有人再見過她,也沒有人知道她的死活。即便如此,你還想要我的女兒做你的妻子。」阿蒙霍特普沒有費心向巴比倫國王保證他的姐姐還健康地活著。他只是狡猾地提到,由於上一次來埃及的巴比倫使者不認識公主,他們可能認不出她來。埃及比任何一個美索不達米亞城邦都強大得多,所以巴比倫國王也沒有繼續尋根究底。

政治婚姻就像外交條約,需要定期更新,尤其當其中一方已經去世的時候。古代史書中充滿了一個國王連續(有時候同時)和另一個國王的姐妹或女兒結婚的例子,也記載了兩個國王的後代之間建立新婚姻關係的例子。

平民為利益而結婚

孔茨說,對於不追求政治權力的人們來說,婚姻造成的騷亂要少一些。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婚姻仍然是一種實際的計算問題,而不是為了個人滿足和對幸福的追求。

對於擁有財產的人來說,婚姻是一項經濟事務,涉及土地和財富的轉讓或合併,以及社會網絡的擴展。即便是擁有小塊土地的地主,也會巧妙利用親屬和婚姻關係來合併財產。對擁有更多財富的家庭而言,古時候的婚姻就相當於今天的企業兼併或投資合作。

就算個人能夠自己決定婚姻,就像富有的羅馬人,他們的決定也通常更側重於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考慮,而非愛情或欲望。馬爾庫斯·波爾基烏斯·加圖和他的妻子瑪西亞離婚,並安排她嫁給他的朋友赫騰修斯,以鞏固兩人之間的友誼和家族聯繫。雖說人們無從知道瑪西亞當時的感受,但令現代人驚訝的是,她父親和加圖一塊兒把她嫁了出去。在赫騰修斯死後,她又嫁給了加圖。一些羅馬丈夫絲毫不被佔有欲所困擾,當妻子死後,還會和其他前夫一起為她建造墳墓。

雅典法律規定,男人如果誘姦了別人的妻子,會被判處死刑,但強姦別人的妻子只會被罰款。雅典人認為,一個強姦犯並沒有威脅到丈夫的家庭財產,因為那個女人應該不會愛上強姦犯。但「巧舌如簧達到誘姦目的的這個人」,不僅進入了女人的身體,也進入了她丈夫的小金庫。

有些歷史學家相信,古代的底層階級是唯一有幸能以愛情為基礎選擇婚姻伴侶的群體。但大多數平民都明白謹慎選擇伴侶的必要性,現實常常會壓過感性。

本書指出,總有一些年輕人反抗來自父母、親屬和鄰居的壓力,拒絕因為功利的理由而非愛情去結婚。但更多的人接受甚至歡迎父母和他人在婚姻安排上的幹預。近代早期的歐洲有一句俗語:「誰為愛結婚,誰就晚上享福,白天受苦。」現在,一個刻薄的妻子或丈夫會問:「是什麼讓我鬼迷心竅,以為自己愛你愛到可以和你結婚?」而在從前的絕大多數時間裡,他或她更可能會問:「是什麼讓我鬼迷心竅,僅僅因為愛你就和你結婚?」

為愛結婚成為理想

孔茨認為,只有到了17世紀,歐洲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轉變才開始削弱婚姻的舊功能,鼓勵個體在私人感情的基礎上選擇伴侶,允許夫妻對外人幹涉其生活的權利發起挑戰。而直到18世紀後期,只有在西歐和北美,自由戀愛和為愛結婚的觀念才作為一種文化理想獲得勝利。

本書介紹古代的婚姻,是從全世界範圍寫的,寫得豐富多彩,使人讀之興趣盎然。然而,寫到近代,卻僅僅以美國為例子了,不免有些單調了。

其實,即便是近代,說歐美人為愛結婚,亦有點言過其實。

看看華盛頓和富蘭克林這兩個美國開國元勳的選擇吧。

約瑟夫·J·埃利斯所著的《華盛頓傳》講,華盛頓曾經做過很多影響美國歷史的決定,但沒有一個決定的重要性能勝過他與瑪莎的結合。瑪莎的巨額嫁妝使華盛頓立刻躋身維吉尼亞種植園主階級的上層,並為他的第二項事業——芒特弗農山莊的主人奠定了經濟基礎。瑪莎是有兩個孩子的寡婦,亦是維吉尼亞最富有的寡婦,顯然,華盛頓主動向她求婚,最吸引他的是財產,而不是愛情,因為當時華盛頓心有所屬。

同為美國國父的富蘭克林也同樣追求實用,艾薩克森所著的《富蘭克林傳》指出:富蘭克林在他共讀社的一個社友戈弗雷家搭夥時,戈弗雷太太想撮合富蘭克林和她的一個外甥女,富蘭克林也覺得那個女孩「非常值得追求」,就展開了行動。當他們開始談婚論嫁,富蘭克林通過戈弗雷太太告訴女孩的家人希望能得到大約100英鎊的嫁妝,這也是當時他印刷所欠下的外債總額。但女孩家人回覆說沒有那麼多錢,富蘭克林甚至不那麼浪漫地提議他們可以抵押自己的房子。聽聞此言,女孩的家庭立刻終止了這段關係。

一名婦女在回憶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境遇時說:「那時結婚要容易得多,這是有原因的。你真的別無選擇。你只能接受手上的牌面,並努力打出最好的牌,而不是去想『如果我有更好的,我就會怎樣怎樣』。因為你知道反正不會有更好的了。」

即便是當下,恐怕為愛成婚恐怕也未成為人們的不二選擇。

1975年,在印度卡納塔克邦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18%的學生「強烈」贊同在愛情的基礎上結婚,而32%的學生對此完全表示反對。

為愛成婚反倒不穩定了

感情這東西,遠沒有利益持久、實在。

當人們期待婚姻中有浪漫和親暱的時候,婚姻也就變得脆弱易碎了。

如果婚姻是關於愛情和終生親密的關係,當人們不能找到真愛時,到底為什麼還要結婚呢?當愛和親密消弭之後,還有什麼能維繫婚姻呢?假如婚姻是建立在夫妻感情而非男性權威的基礎上,家庭秩序又該如何維持呢?

以前,人們結婚多半是為了生存。一個人不利於開展農業生產,而女人自己一個人生存艱難。

《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在給侄女的信中寫道:「沒有什麼比沒有愛情的婚姻更令人厭惡、更不可忍受了。」但是她又補充道:「單身女性有生活貧困的可怕傾向——這是結婚的一個有力理由。」

而現在,個人的生存問題不那麼緊迫了。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大都可以一個人工作生活。那麼,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好與壞,就成為了人們不斷審視的問題。

愛情找不到,怎麼辦?特別是,適合結婚的年齡就那麼幾年,哪裡就那麼天遂人願,該結婚的時候,就找到了愛情。

張愛玲在小說《心經》中言:這點愛,別的不夠,結婚是夠了。

最後,人們要麼就是應了張愛玲的那句話——找個人,湊合;要麼就是苦苦等待愛情若干年。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自由戀愛,為愛結婚,即便這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能夠落到現實的,又有幾何呢?

孔茨甚至認為,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在過去30年中的變化,比在過去3000年中的變化還要大。她寫道:「不論何處,婚姻都在變得越發可有可無、不堪一擊。不論何處,婚姻與生兒育女之間那曾經順理成章的關聯都正在淡去。不論何處,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都處於劇烈且有時帶著痛苦的變動之中。」

活著太難,愛情又太少。

有時,我們自以為在選擇,實際上是,我們別無選擇。

在筆者看來,人們的結婚年齡越來越晚,這將成為一種趨勢,而選擇不結婚的,可能將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獨居時代:當婚姻變得可有可無
    實際上,單身獨居在中國正變得流行。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達2.4億,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校長講座教授楊李唯君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獨居人數將增至1.33億,即每四戶中就有一個一人戶,佔比最大的獨居人群是城市裡的未婚青年。
  • 別傻了,男人說了這5句話,說明你在他心目中可有可無
    愛情的誠意以投入和付出來衡量,不論男女,感情要長久終歸靠兩個人的付出。那些總是一個人忙活的戀人們,更像是在圓自己一個心願。時間難免給出最讓人害怕的答案:「未來,如果我累了,我們就沒有未來了……」對啊,如果只是一個人付出,一個人小心翼翼,對方卻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段感情就沒有意義了。
  • 實拍四月的農村風景:不論朝何處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圖畫!
    圖文:程守忠只有根植於故鄉的情感,才不會在前行的路上迷失……不論朝何處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圖畫!四月的鄉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萬物都將成為泥土,泥土又孕育著萬物。自古以來,親情融融,和睦共處,便是人間福地!穿越時空,萬事萬物無蹤;傳說中的愛,老家的風物,大沙河裡的清波,不再那麼朦朧。春去春來春不敗,世間歡樂與悲哀。老家,我們總是牽掛著您的興衰!
  • 卡爾|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根據通常的看法,有一些基本的事實,這些事實對於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是相同的,因此,也可以說這些基本事實構成了歷史的基本框架——比如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發生於1066年這一事實。然而這種觀點還要從兩個角度加以考察。首先,歷史學家主要關心的並不是這一類事實。
  • 不論你身在何處,請答應我,若遇見「它」,別破壞
    摘要:不論你身在何處,請答應我,若遇見「它」,別破壞。跟大家科普植物知識已經三年有餘了,雖然跟大家所介紹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農村比較常見的物種,尤其是野草植物可以說是佔據大部分,但是這些野草卻不可小看,基本都是一些價值很珍貴的野生物種。
  • 逃避式的愛情就像是一座沙堡,不論多美麗都經不起考驗
    逃避式的愛情就像是一座沙堡,不論多美麗都經不起考驗。很多女生在成長的過程是被父母忽視的,她們為家庭付出很多,卻因為自己不是男生,而得不到爸媽的疼愛。長年被冷落的心情,造成她們成年後,十分渴望離開家,投入另一段關係,從中獲得歸屬感,不再覺得自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 戀愛之後反差指數最大的四個星座男,雙子變得成熟,摩羯變得幼稚
    不得不說,愛情是真的有魔咒,會讓一個人變得「面目全非」,也許自己沒有很深刻地感受到,但是卻可以讓身邊的朋友,感受得一清二楚。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戀愛之後反差係數很大的星座都有哪一些吧,是變得成熟還是變得幼稚呢?
  • 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推出《五四的另一面》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今年,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重新回訪百年前風起雲湧的現代中國轉型時代,如何加強對五四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考察活躍於五四前後的青年面臨時勢做出的反應和抉擇,都成為亟待探究的課題。
  • 好的婚姻,都很會「拍馬屁」
    一份好的婚姻,一定少不了對伴侶最真心的讚美與欣賞,當然也少不了對伴侶善意的「拍馬屁。」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結婚十多年來,從沒有見過菲兒他們兩人吹鬍子瞪眼過的原因吧。因為在那個人眼裡,因為是你,所以關於你的一切都是美的,都是好的。民國才女張充和與她的丈夫傅漢斯的故事。
  • 無性婚姻對女性的傷害:面對無性婚姻你是忍還是離?
    有多少夫妻現在基本上都是過著無性的生活,沒有親吻沒有擁抱,甚至拉手都沒有?中國性學專家:中國無性婚姻已過半。在這個性解放的時代,這個調查結果是不是令人震驚。醫學調查表明:那些處在無性婚姻中的女性換得婦科癌症的概率要高於一般人。激素分泌失調還會有一系列的神經和消化系統毛病。比如會得腸胃方面的病,人的胃口變差,睡眠也變差。好的性愛會滋潤女人,但是如果長期性不和諧,皮膚就會變得很乾癟,蠟黃。
  • 男人從不告訴你這些事,說明你在他心裡,不過是可有可無
    那我是從何處判斷出,這個男人對小何只是玩玩而已呢?不過是因為這些細節。男人從不告訴你這些事,說明你在他心裡,不過是可有可無02.我也談過戀愛,和我前男友熱戀的時候,不到一周他就帶我見了他的親姐姐,他的朋友知道我來到了他的城市,都爭相著說要請我們吃飯,不過我因為太害羞,都讓他拒了,你看,男生若是深愛你,又怎會不想讓你接觸他的朋友呢?
  • 婚姻中,夫妻感情變淡分房睡,這裡有你需要的「良藥」
    一位網友跟我說:「我與丈夫結婚十幾年了,感覺夫妻之間的感情越來越平淡,現在已經到了分床睡的地步,連夫妻生活都變得可有可無。每天我們都做著各自的事情,很少交流,就如親人一樣,甚至比親人間的感情還要淡。我不知道這樣的婚姻過下去還有什麼意思,我應該怎麼做才好呢?」婚姻中夫妻長期分房睡,很少有夫妻生活,這得看兩個人處於什麼情況下,什麼年齡階段,如果兩個人有實在不方便一起睡的原因,和不能同房的原因,也沒有什麼的。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彼此間的需求變低,那麼沒有夫妻生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說出真相何待歷史學家
    6月9日「青年話題」史峰先生的《還有多少歷史學家能站出來說話》就屬於這樣的感慨。劉文彩的「水牢」、「地牢」、「行刑室」是不存在的;劉文彩待人厚道扶危濟困,幫助鄉親的故事還在民間傳說;劉文彩的脾氣甚至一個有點可愛。因為少年輟學做生意,不諳四書五經,被人譏為「文彩無文」,便羞愧難當,促使他巨資興學(順便說一句,史文的200萬不是美元,而是當時的法幣),並勒石為記:身後捐獻給社會。
  • 男人放棄婚姻和妻子的表現
    男人想要放棄婚姻,首先對妻子冷漠,妻子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無所謂,甚至在外面跟別的男人約會,男人都不會太生氣,因為這個女人對他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了,所以她就算背叛自己又如何,自己已經打算好了,遲早是要離開她的。如果一個男人變得冷漠,且不關心妻子的生活,那就說明他已經對婚姻失去了信心。
  • 荷蘭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國內外關於近代歐美史學的研究,往往多集中於英美德國法等主要國家及其相應的語言世界,受到語言的限制,對一些小國家、小語種地區的歷史學發展情況的了解一般都較為有限。歷史的研究和寫作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如雨果·格勞修斯(Hugo Grotius,1583-1645年)和彼得·胡夫特(P. C. Hooft,1581-1647年)等在整個歐洲享有盛譽的學者和歷史學家。
  • 心理學:婚姻生活中,只有一種女人,永遠都不會害怕男人背叛
    為什麼當下的女人既憧憬婚姻又害怕婚姻呢?我們都很明白,每個女人的心中都渴望擁有一段美好的愛情,夢中的白馬王子可以腳踩七彩祥雲來迎娶自己,可是現實的生活往往又讓人不敢踏出這一步。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沒有了經濟來源,用的每一分錢都是老公賺回來,會漸漸讓她的心理產生扭曲。她會擔心老公一個人在外賺錢會不會有了「情人」,會不會嫌棄她,會不會拋棄她。長期在這種高壓環境的狀態下生活,就會變得敏感多疑。
  • 中國電影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
    作者 / 呂世明  我們的電影突然變得可有可無,一無是處。  在中國內有很多觀念根深蒂固且難以改變,特別是在這次疫情期間,一些原有的矛盾在消融,但很多矛盾卻被無限度的擴大並激化。  拋開經濟的問題,拋開娛樂的問題,電影在中國其實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  中國電影所承載的意義  遠比其他文化產品更深遠、更重要  新中國第一場關於文化的大討論就源於電影,儘管他是一場「嚴厲」到近乎無情的批評,但也可見電影對於新中國的重要性和非凡意義。
  • 婚內出現以下4種情況,不論男女,都要判刑!注意了
    如今,我們都知道,離婚率越來越高,因為在很多人的眼裡,婚姻似乎已經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婚姻只是大家互相玩弄感情而已,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結了婚又離婚,離了婚又結婚,這也是比較普遍的。 相對於高中來說,兩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了,兩人走得越來越近,感情越來越深,不久兩人就開始了屬於兩人的大學戀愛生活,後來,兩人大學畢業後便讓雙方家長見面,家長也都很滿意,都同意了孩子結婚,就這樣,兩人就去領了證,成為了合法的夫妻,兩人覺得會一輩子幸福的走下去
  • 愛到最後,才發現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
    還記得那首歌: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熟悉的旋律響起,過去的回憶就會縈繞在心底。一直不信,總以為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牽著你的手在街邊漫步;一直自以為是,如果哪天見到你,你會像個孩子一樣奔向我的懷抱,可惜,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像,這些畫面,也許只會存留在回憶裡。總是努力克制自己,總是滿懷欣喜,以為自己的消息是給你的關懷,以為自己的聲音能夠給你溫暖,殊不知,這些都變成了多餘的打擾。
  • 我扛起所有 你就可有可無
    如果有一天,我一個人扛起了所有你對我而言,也就變得可有可無卻在這一刻看清了,自己是多麼的可笑也許從一開始,我就應該知道再努力也得不到你的疼愛你總是對任何事都是無所謂的態度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都變成了一種奢侈我想知道你心裡真正的想法,你卻總是毫不在意曾經說過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