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香教堂( La Chapelle de Ronchamp)又譯為洪尚教堂,位於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裡的浮日山區,坐落於一座小山頂上,1950—1953年由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圖片來自 IC photo)
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築。(圖片來自 IC photo)
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盤旋在歐聖母院朗香村之上,從13世紀以來,這裡就是朝聖的地方。教堂規模不大,僅能容納200餘人,教堂前有一可容萬人的場地,供宗教節日時來此朝拜的教徒使用。(圖片來自 IC photo)
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築造型上和建築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築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圖片來自 IC photo)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像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釐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捲曲牆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牆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圖片來自 I
勒氏生前曾說了不少和寫了不少關於朗香教堂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材料,可是還不夠。應該承認,有時候創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創作過程講得十分清楚。(圖片來自 IC photo)
在創作朗香時,在動筆之前勒氏同教會人員談過話,深入了解天主教的儀式和活動,了解信徒到該地朝山進香的歷史傳統,探討關於宗教藝術的方方面面。勒氏專門找來介紹朗香地方的書籍,仔細閱讀,並且作了摘記。大量的信息輸進腦海。(圖片來自 IC photo)
從1950年5月到11月是形成具體方案的第一階段。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一張草圖作於1950年6月6日,畫有兩條向外張開凹曲線,一條朝南像是接納信徒,教堂大門即在這一面,另一條朝東,面對在空場上參加露天儀式的信眾。北面和西面兩條直線,與曲線圍合成教堂的內部空間。(圖片來自 IC photo)
讓我們回到勒氏自己提的問題:他是從哪兒想出這一切來的呢?這個問題也正是我們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是夢裡所見的嗎是靈機一動,無中生有出現的嗎?(圖片來自 IC photo)
在世界建築史上,基督教教堂何止千萬,著名傑作也不在少數,何以這個山中的小小教堂竟如此引人注目,令許多人讚賞不迭,連與基督教絲毫沾不上邊的人都為之心折,這是什麼原故呢?(圖片來自 IC photo)
勒柯布西耶是大家知道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旗手,當年他大聲號召建築師向工程師學習,要從汽車、輪船、飛機的設計製造中獲取啟示。他的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言猶在耳,人們記得他是很主張理性的。那麼,這麼一位建築師怎麼又創作出朗香這樣怪裡怪氣的建築來了呢?(圖片來自 IC photo)
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不管你信教還是不信教,也不論你見到了實物還是只看到照片或影片,朗香教堂的形象都會令你產生強烈的、深刻的、從而是難忘的印象。在這裡,教堂的規模、技術和經濟問題,以及作為一個宗教設施它合用到什麼程度等等都不重要,也與我們無關。在這裡,重要的是建築造型的視覺效果和審美價值。(圖片來自 IC photo)
朗香教堂像人們習見的房屋嗎?不像。像人們見過的那些基督教堂嗎?也不像。它太「離譜」了,因此反倒引人注意。(圖片來自 IC photo)
本世紀初,俄國文學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學派」對文學作品中的「陌生化」做過專門研究。他們說,文學的語言、詩的語言同普通語言相比,不僅製造陌生感,而且本身就是陌生的。(圖片來自 IC photo)
勒氏在朗香教堂的形象處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它同建築史書上著名的宗教建築都不一樣,人們的眼光不能對之漠然。同時,朗香的形象也還有熟悉的地方。那屋頂仍在通常放屋頂的地方;門和窗儘管不一般,但仍然叫人大體猜得出是門和窗。它們是陌生化的屋頂和門窗。正在所謂的似與不似之間。最大限度然而又是適當的陌生化的處理,是朗香教堂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的第一關鍵。(圖片來自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