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千年古村落浦江嵩溪村的旅遊開發、宣傳,越來越多的人去嵩溪村都會佇立於一古民居圓形壁畫之下,駐足觀望這一精美的畫作,感嘆其雅逸安閒的詩文與書法,並約略可以看到一百五十年前左右的嵩溪山水與民居一景。
壁畫以平遠法構圖,以畫家居所與後面的塘角裡民居為中景,緩緩伸進。民居參差錯落,柳掩其間,恬靜幽然;近景以低矮圍牆環抱其舍,舍前空曠平坦;西側為溪流田園,東為村中通衢。遠景則群山起伏,展高尖、金秋塢、大烏珠山、大青尖、小青尖、殿前坪諸峰屏立,樹木疏落有致。遠處的小巖殿隱約可見,小巖溪溪水迂迴曲折,於一高大的木橋處與大源溪匯合。一派可居可遊、可聞可親的山水田園風光展現在面前,令人油然神往。畫上並題詩:「柳掩門前是我家,丹青筆硯作生涯;閒來乘興無他事,不待春風寫好花」。詩風平淡質樸,怡然自樂。壁畫的作者就是晚清著名的詩畫名家徐希仁先生。因其工詩善畫,精中醫,性嗜酒,人稱「四妙先生」。
徐希仁(1844-1883),名心宅,號梅園,又號希夷子、荷梅、梅園使者、舞荷、安甫,別號希夷主人、茹雪山人等。浦江縣嵩溪村人。父徐一鋿(1825-1900),清太學生,工書畫;叔父徐一鈖(一芬)(1827-1885),清歲貢生,為晚清著名書畫家。堂伯父徐一鏘(1809-1863),清邑庠生,工書畫。嵩溪村,山環水繞,物產豐富,數百年來出產石灰,貨物流通,富甲一方。故而文風鼎盛,名儒碩士,代不乏人。清初康熙年間,有詩人徐敬臣,召集故裡詩人,創建「嵩溪詩社」,經常切磋詩文,議論時弊和古今成敗。後由徐思祚、徐思琛、徐宗義、徐宗璧、徐宗泮踵其業,相繼主事,詩社延續一百二十多年。流風餘韻,連綿不絕。清乾隆、嘉慶年間,有著名畫家徐子靜(1734-1808),擅人物、山水、花鳥,均生動有致;又擅墨龍,潑墨淋漓,似有煙波出沒,精妙入神,有「仙畫」之稱。家學淵源,鄉風薰染,正是孕育詩文書畫名家的搖籃。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聽家父說過:「我們房頭裡有一位宅爺爺的人物畫相當好」。不久,在我一堂兄整理家中舊畫時看到一幅立軸《松鷹圖》,落款為「浦陽徐希仁」,書法清逸遒勁。畫面一雄鷹立於蒼松之上,墨色淋漓酣暢,一股氤氳之氣溢於紙上,可惜蟲蛀多處。復從村民手裡看到幾幀鬥方小寫意花鳥,署名心宅、徐宅,後逐漸對其生平有所了解。其實,「宅爺爺」從輩份親疏來說應該是我爺爺的堂爺爺。但因年代久遠,江南地溼,又歷經戰火侵擾,存世作品甚為稀少。幸運的是「宅爺爺」在村裡留下了二十多張精美的壁畫,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可供藝術愛好者觀摩學習。從繪畫風格來看,他首先受到同村前賢畫家徐子靜先生的影響,從現存徐子靜作品《漢鍾離》與其《太白酒醉圖》相比較,人物的線條勾勒、渲染,以及松樹的筆墨造型有明顯的師承關係。因他們的生活年代接近,使希仁先生直接可以看到徐子靜先生的很多原作作為取法對象。同時追溯宋元明清諸家,勤讀詩文,涵養畫格,卓然成家。其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無不精及。
現存作品《祖孫接福圖》,描繪的是一老翁負一幼童行走在路上,老人兩腮吸進,白須微翹,笑容可掬地觀看上方兩隻蝙蝠。另一童子仰頭舒懷展手,兩腿一前一後,神態生動至極。老翁身後有一虯松挺立,枝幹屈曲,松針扶疏,藤條倒掛,色墨較重,與前面的人物簡煉勾勒形成繁與簡、輕與重的鮮明對比。畫下方輔以石塊草苔,塊面較大,烘託人物以線為主的造型方法並包其氣。構圖巧妙,技法嫻熟,鄉間祖孫三人接福同樂的情景躍然紙上,可謂妙絕。另一作品《太白酒醉圖》,寫李太白手持酒斝閉眼微醉坐於松蔭之下,旁一侍童手持酒壺,目光炯炯,注視著太白先生的酒斝。人物臉部刻畫甚為細緻精到卻不失宏大氣勢,一代「詩仙」之醉態神行畢現。
徐希仁嗜酒擅詩,故其詩畫往往於酒酣耳熱之時,並有《梅園詩草》存世。在《浦陽嵩溪徐氏宗譜》裡《心宅公序》中,有道:「浦陽仙華之東有四妙先生者,詩畫名家,兼操岐黃術以濟世……而其又嗜酒,每當酣暢時,逸興遄飛,騷情橫發。或俯唱遙吟,或敲金擊玉,或吐胸中奇壑,或化紙上雲煙,隨意所之,一揮而就。酒氣淋漓,拂拂從十指間出,聲色香味橫溢楮墨間,令人叫絕。先生擅四妙久矣,卒不示異於人……」。道出了一位詩酒畫醫四妙的文人形象。其詩《自敘》:「半為愁多半學顛,寫山繪水過年年。秋來菊圃開三徑,春到桃源別一天。豈有功名才是樂,斷無詩酒不成仙。與君盡得幾回醉,也是贏棋一著先」。《因酒後畫牡丹》:「醉是人間第一家,興來無事不堪誇。卻將濃染丹青筆,寫出當年酒醒花」。《秋夜獨酌》:「風光今夕最相宜,月滿紗窗酒滿卮。不管鄰家人熟睡,高聲拍案誦袁詩」。他在《梅園詩草》中《自序》:「……作詩雖佳而無畫形之,不能描倚翠猥紅之雅致;畫雖妙而無詩以道之,亦難盡纏綿悱惻之幽衷,餘酒後常套盧梅坡詩云:有詩無酒不精神,有畫無詩畫未真,自繪自吟還自酌,醉來翻作一痴人」。
1925年,28歲的青年畫家徐貴三(後名徐天許,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看到《梅園詩草》之遺稿,寫了《徐貴三序》:「《梅園詩草》為餘先堂祖翁希仁徐宅公所作,公平生善畫,凡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無不精工,至今留在人間,盡可為吾後學法。但餘初時只知其工畫,而不知其能詩也。己丑仲冬,餘居家無事,從故笥中得其遺稿,始知公為詩畫之全才。至於詩中之妙趣,則讀此卷者自能領略也……」。
徐希仁喜遊歷交友,行蹤曾及金嚴衢處、寧紹、皖南、滬杭、金陵及姑蘇等地,留下了許多詩篇。其作於1874年送別二首:「來時楊柳正依依,一瞬風光雪又飛。每恨年年十二月,無詩無畫送君歸」「為別春風送遠行,難將詩思寫離情。樽前多唱陽關曲,莫唱陽關第四聲」。1876年春至杭州,面對西泠兵火後的湖光山色,作詩:「滿地花柳又新栽,桃臉含羞柳眼開;若果西湖比西子,湖心亭院作蘇臺。」「堤前堤後柳千條,一曲欄幹一段橋。佇立湖心亭上望,畫工雖好未曾描」。他又瞻仰了蘇小小墓,詩云:「小姑佳思恐無郎,忙俗紛紛也斷腸。料得夜深斜月色,風寒露冷更悽涼」;「也入瑤臺夢許渾,偏教空寫姓名存,總理國色難埋恨,遍柱題詩哭玉魂。」1877年,徐希仁33歲。有邑庠生王文炳從海上歸浦,發現了嗜酒能詩畫兼操岐黃術的詩畫名家並欣然而序曰:「……酒一飲千鍾,兀然而醉,豁然而醒,無思無慮,其樂陶陶,胸襟眼界一醉而空,是為酒仙。酒而為仙,詩筆畫筆得醉筆,而有仙筆。仙筆一揮,詩仙畫仙而亦醫仙矣」,「先生之一妙而無不妙……遂以四妙號先生」。
徐希仁,雖然才華橫溢,早年考了個佾生,俗稱半個秀才,但他無意於功名科考,以詩酒畫自娛,以醫濟世,鍾情於故鄉的秀麗山川,過著清雅淡逸的田園生活,正如他的詩《自答》:「柳壓蓬門是我家,丹青筆硯作生涯。閒來酒後無他趣,不待春風寫好花」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
值班主編:徐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