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翡翠頭頂為黑色,頸有白圈,上體餘部大都輝深藍色,下體橙棕,腋羽和翼下復羽尤其鮮亮。雌鳥羽色相似,但自頦至上胸的白色微沾棕色。虹膜暗褐;嘴、腳和趾等均珊瑚紅色。體重約100克,體長約28釐米。棲主要吃魚、蝦、蟹、亦吃蛙等,還兼吃大量的昆蟲,特別是岬蟲。巢營於堤岸的隧道中,或在峭壁的洞穴中。巢洞大多歷年沿用,其長度達90釐米。在56月間產卵45枚。藍翡翠性野急躁,不易馴養。捕到的翠烏先在竹製的小板籠中飼養(16X23X21釐米),並四面遮光,防止撞傷及體力消耗。每天強制填餵小魚。如沒有小魚時,也可餵皮蟲或牛肉絲,但魚最佳。餵時把魚全部塞進翠鳥的食道內,並用手指在頸部輕輕將食物推送到食管下部,如翠鳥嘔吐出來。可稍停片刻挑更小一些的魚再行填喂。
在小板籠內飼養兩天後,再放入長3米、寬2米、高2米的大籠內飼養,每籠飼養20隻。籠內設棲架,棲架上應有遮雨設施;籠內有水池及水缸,面積在3平方米左右,置水20公分深。水內放養35釐米長的活魚,也可在地上散放一些活皮蟲或其他昆蟲,誘使翠鳥捕食。放入大籠後的兩三天內,每天仍需人工填餵兩次,上下午各一次。並加強觀察,對體弱的加餵12次。一星期後,如能捕食活小魚了。再逐步用死小魚替代活魚,並逐步改用切成小塊的帶魚或黃魚,大約經過20天左右,馴養的翠鳥就可以長膘。如經常餵些活小魚和昆蟲可增加翠鳥禦寒能力,使羽毛保持鮮豔的色彩。翠鳥在上海冬季一般不加溫,但室內也需保持在20度以上。嚴冬季節還要加溫,否則腳趾易凍傷,冬季晴朗的白天可放出室外曬太陽。
白胸翡翠別名白胸魚狗、翠毛鳥、魚虎、翠碧鳥。佛法僧目、翠鳥科、翡翠屬。遍布華南一帶,自四川、雲南以至福建、臺灣及海南島。具有赤慄色的頭與藍綠色的背及翅、尾、頦、喉,胸部中央純白,翼的下面有顯著的色翼斑。虹膜暗褐;嘴呈珊瑚紅以至赤紅色;腳和趾均珊瑚紅色。體長約28釐米,體重約100克。常見於平原和丘陵的樹叢中或沼澤附近。飛行疾而不遠,且成宵線狀。叫聲如笛,音長而甚尖銳,響徹甚遠。雖屬於啄魚鳥之類。主要食物為昆蟲、螃蟹、以及蛙、蜥蜴、蠕蟲等,巢營山坡崩塌的隧道中。隧道是由一對繁殖鳥自己挖成的。有時也利用天然洞穴,巢穴長達4560釐米,45月間產卵56枚。馴養同藍翡翠,可以直接放入高2.5米、長3米、寬2米,另有3平方米室內大籠中飼養。室內外1.8米處設棲木和浪木。內中有幾隻已馴養上食的翠鳥最好。開食最好有活魚、活昆蟲。有水池供水浴和飲水。氣溫低於零度時室內保暖。
星頭啄木鳥別名一點紅、北啄木鳥、小蜀、紅星啄木鳥。蜀形目、啄木鳥科、啄木屬。分布於我國東部,自東北中部、南至浙江沿海至雲南南部。通體呈黑白相雜狀,下體布滿條紋,雄鳥頭兩側具有狹小的紅色縱紋,有如火花一般。中央兩對尾羽純黑;第三對亦黑,羽端綴以棕白色。雌鳥羽色相似,但後頭無一對紅紋。虹膜紅色,腳暗紅褐色。體重約30克,體長約16釐米。棲息於山地和平原的園圃、樹叢及森林間。足具四趾,其中兩趾向前,兩趾向後,各趾均具有銳爪,適於攀登樹木。尾羽的羽幹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住樹幹上,助樹枝體重並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列生短鉤,在樹幹上,一面攀登,一面以嘴叩樹,篤篤作聲。飛行迅速,呈波狀,常成對地在樹林間飛翔覓食。食物95%為動物性,主要包括甲蟲、毛蟲等。兼吃一些雜草種子及其他植物性食物。巢營於樹洞裡,產卵4枚。均系野生捕捉,需在板籠中馴養。
用昆蟲開食,逐步改用肉醬粉料,然後上亮籠。馴養方法同黃鸝。也可大籠飼養,籠內置放粗樹幹供棲攀。肉醬粉料1日餵兩次。肉醬粉料中可稍加菜泥和礦物質飼料。夏季餵食後兩小時收取剩料並多餵活昆蟲。蒼鷹別名黃鷹、鷂鷹、牙鷹。隼形目、鷹科、鷹屬。繁殖在內蒙東北部、東北北部,遷徙時遍布全國。上體帶灰褐色,胸部具較密的暗灰色橫斑。體重約1000克。體長約50釐米。雄鳥的眼上方有白色眉紋,肩羽和尾上復羽有白色橫斑,下體白色。飛翔於高空時,往往沿直線滑翔,迫擊獵獲物,利用銳爪刺入獵獲物的胸部,然後將它撕裂。有時隱藏在樹技中窺伺著獵獲物,發現後突然而迅速地撲上去。蒼鷹的叫聲尖銳而洪亮。蒼鷹在森林高樹上營巢。距地面48米。56月間產卵,每巢24枚。幼鳥餵育經4143日後出飛。
鴉子、細胸、朵子。隼形目、鷹科、鷹屬。在東北北部、內蒙東北部和東部、新疆天山;體重約250克。雌鳥似雄鳥,但體形較大。喉部縱紋較雄鳥稍寬,體重約250克。虹膜橙黃色;爪黑色。夏季飛翔在較高的山地一帶,至冬季降至平原、松林、丘陵和農田上空。常單獨生活。飛翔時,往往鼓動兩翼,而後再往前滑翔;有時亦停於空中,一發現地面有獵獲物,就突然迅速直下,利用尖銳的爪捕捉獵物。然後飛返樹枝上。用嘴撕裂獲物,它的叫聲尖銳而洪亮,似「qi-ci」,主要以小型鳥類和鼠類為食。其一晝夜所需的食料要80130克。營巢在高山的雲杉和松樹上,巢大都在樹幹附近,每窩產45枚卵,卵為卵球或短卵形。雛經3234天孵出,育雛期約2430天。鷹都系野生鳥馴養,主要用來狩獵,故都架在木棍上飼養。在頸部套繩套,繫著猢猻圈,再系一米長的尼龍繩。頭上平時套著布或皮製成的頭套,蒙住眼,只在吃食時取下,使它老老實實站在棍上,馴化目的是首先使它減少對人的驚怕。主人經常把它直接架在載著皮套的手上,用手直接餵食給它吃。
雀鷹別名松兒、松子鷹、擺胸、雀賊、雀鷹、雀鷂。隼形目鷹科鷹屬。繁殖在我國內蒙東北部及東北山地;遷徙時,經華北一帶至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上體石板黑色,胸、腹灰白,帶有淡乳黃色,飛翔時可見到翼下復羽和腋羽具有淡乳黃色和灰褐色橫斑。重約100克,體長約30釐米。虹膜金黃色;爪黑。棲息在針葉林和混交林及闊葉林中。飛翔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冬季多在稀疏的森林中。常單獨生活。飛行在林緣上空捕食餌物,有時搜索森林中的小鳥和昆蟲的幼蟲等。捕食時,先用銳爪捕捉,然後用嘴撕裂,並能將未消化的食物殘塊由口中吐出,叫聲似「kia—d,kia—ci。」主要以小鳥為食,其間也食昆蟲及幼蟲。繁殖較遲,在5月的下旬。營巢在613米喬木上。巢小而堅實,每窩產45枚卵。
松雀鷹在人工飼養下還沒有繁殖,均系野生馴養。飼養有架在棒上和籠養兩神。架在棒上用一根長60釐米、直徑1.5釐米的硬質木棍,木棍一端粘包上布砂皮20釐米長,供鷹站立,砂質可以幫助松雀鷹站立和磨趾爪及嘴,也可在棍一端直接粘上金剛砂,且忌光滑的木棍,使松雀鷹費很大勁又站立不穩。在松雀鷹的頸上套上活套和猢猻圈。牽一米長柔韌的繩在棍端。又在松雀鷹的頭上蒙一皮套,使它看不見,只能老老實實站在棍上。馴養人可以經常用手撫其頸背,使鳥磨去野。當其飢餓時,可去頭套餵給切小的瘦牛肉、羊肉、豬肉和昆蟲,也可餵麻雀等小鳥。每次餵515克,一天餵23次,餵食後給些飲水,並可馴其捕雀。大籠可以和大群飼養。2.5米高、2米長和2米寬的籠可養1015隻。在1.5米高處設浪木、棲架。籠內置水盆。每天傍晚餵一次瘦肉、昆蟲或小白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