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2020-12-12 上觀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曾任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首任系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和外國文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後當選中國作協副主席。曾獲聯邦德國「歌德獎章」「文學藝術獎」「大十字勳章」和民主德國「格林兄弟獎」。馮至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德語文學研究者。

部分與會者合影。

《馮至譯文全集》驚豔亮相

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所譯大師之作涵蓋詩歌、小說、書信、散文等體裁,種類豐富完整,從中一窺德語經典文學的樣貌,也可研究早期德語文學譯介在中國的發展軌跡。該書也是馮至譯作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數種目前市面上已絕版的譯作,一些見證他學術生涯的珍貴圖片更是首次亮相,具有較高收藏價值。

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包括歌德最著名詩作《普羅米修斯》《浮士德》選段等,以及馮至代表性研究作品《淺釋歌德詩十三首》,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還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影響中國幾代詩人的裡爾克的作品。

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揭示了審美、信仰、寂寞、愛、悲哀等論題的深奧本質。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席勒認為要改革國家、獲得政治自由,必須首先完善時代的性格,恢復人的天性和完整性。

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出身於市民家庭的維廉·麥斯特不滿於市民階層的平庸和惟利是圖,寄望於通過戲劇藝術和美育改造社會,並與伶人馬利亞娜相戀。在與馬利亞娜遭遇誤會後,威廉四處漂泊,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

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其中,集外譯文收入了馮至發表過、但生前未收進其各類選集的譯文,包括短篇小說、凡·高書信、克爾凱郭爾隨感等。

在裝幀設計上,出版方選取藍色為主色調,採用復古風格,函套以不同層次的藍色呈現出「山巒靜默,海水深遠」般的視覺效果,卷冊封面則配以純淨的淺藍。整體風格典雅沉靜,與馮至先生深邃、質樸、謙遜的人格魅力相呼應。

專注德國文學研究第一人

發布會請來了馮至的家人和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界多位重量級學者,大家回顧與馮至的交往,暢談馮至的譯作,研究馮至的治學和翻譯歷程,均給予很高的評價。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外文所研究員陳眾議稱讚馮至是專注於德國文學研究的第一人。他說:「當年,馮先生櫛沐風雨、篳路藍縷地維持外文所的建制,他和張維廉這兩架馬車奠定了現在外文所所有的德語語言文學工作的基礎,當然也有整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基礎」。他用八個字概括了自己對馮至的敬仰和了解:顧全大局,虛懷若谷。 

馮至長女馮姚平發言。

馮至的長女馮姚平回顧了父親一生的翻譯和創作歷程,提到了馮至對翻譯外國文學的看法:「積極方面是豐富自己、啟發自己,消極方面是糾正自己。」她說父親在繼承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汲取「外來的養分」,用以豐富自己的創作。到了晚年時期,哪怕疾病纏身,也不斷地翻譯、學習,《論歌德》《審美教育書簡》和《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就並出版的。

世紀文景總經理姚映然介紹,文景出版《馮至譯文全集》的起因,是此前馮至的部分譯作只是以零散、片段的方式與讀者見面,甚至一些重量級的譯作已經斷版,「有鑑於此,文景決心做這套《馮至譯文全集》,將馮先生在翻譯領域留下的寶貴財富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

馮至帶來的珍貴養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發言表示,上世紀,以馮至為代表的翻譯家,通過翻譯參與建構了現代漢語,對建構現代漢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馮至從翻譯德國浪漫派一直翻譯到現代主義,實際上是為漢語注入了一種現代的抒情的語言和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代翻譯家的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馮至所譯介的德語文學作品,是和自己的生命體驗、生命困惑、還有時代中的國家和民族境遇息息相關。「不是說這個作品在文學史上很重要,我就要翻譯一下,實際上都是有一種心靈的呼應。「他還提到馮至上世紀三十年代研究、五十年代出版的《杜甫傳》,認為馮至是個詩人,又是德國文學研究者,從譯歌德到譯裡爾克,最後在根本精神上融匯到杜甫這裡。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發言。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輝以馮至譯著為線索,研究馮至的翻譯脈絡和思想變化。他說,人們對馮至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甚至很可能剛剛開始。透過這些譯文,至少從兩個方面「看見」馮至。一是馮至如何從早期的情感型詩人,逐漸成長為經驗型詩人,並在此之後努力探究成為「完整的人」的。「我們可以看到德語詩人,特別是歌德、裡爾克,在他的精神嬗變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個過程,很自然地也讓我們想到他由早年喜歡晚唐詩到熱愛杜甫的另一條並行的精神線索。「另一方面,多少可以看到一個不同於時流、不同於現代思想主流的馮至。馮至的譯文選擇似乎並不是隨機的。既有受時代氛圍決定的方面,更折射了他的自我精神探索,以及對他所處時代、對現代性的反思。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中北歐研究室主任梁展認為,馮至素來倡導文學翻譯的規劃性,而不是盲目的譯介,他這個觀點一以貫之。1989年,馮至在《世界文學》座談會上還談到,「要加強(文學翻譯)規劃性,而不是盲目根據美國的獎、拍成電影來翻譯」,這對我們當下的出版選擇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馮至關門弟子李永平研究員發言。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馮至的關門弟子李永平強調,「馮先生早年對裡爾克可以說下了很大功夫,但後來裡爾克這個名字在馮至的文字裡消失了,當然這有歷史原因。但是在他心中,裡爾克從來沒有消失過。」李永平回憶,馮至晚年最想翻譯的詩人是裡爾克,最想翻譯裡爾克的《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 「馮先生雖然沒有把《十四行詩》完全翻出來,在這個全集裡也就是十首多一點,但是他翻譯得非常精粹,特別講究韻腳,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

北京大學德語系主任黃燎宇教授發言。

北京大學德語系主任黃燎宇教授認為,馮至在選擇譯介內容時十分有高度。他有大局觀,有一種情懷,他的每一部譯作的推出,顯然都問自己 「為什麼翻譯這個」。這就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時代訴求與本土意識的結合考慮,第二個是對德國文化史的全面把握, 「作為譯者,無論是看國內的需求還是看對德國文學史的整體把握,我都很佩服他的眼光」。

相關焦點

  • 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窺經典德語文學的樣貌
    他,就是馮至先生。 日前,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套書是馮至先生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數種目前市面上已絕版的譯作,不少見證馮先生學術生涯的珍貴圖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 11月18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馮至先生曾經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最近,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
  • 《馮至譯文全集》:跟隨這位學貫中西的「導遊者」樂享德語文學世界
    他最早將世界級的現代詩人裡爾克介紹給中國讀者。他就是馮至,曾擔任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的首任系主任,中國科學院(1977年起分出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學部委員之一,外國文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新近由世紀文景推出。
  • 季羨林:同馮至先生相處,使人如坐春風中
    馮至譯文全集作者: [德]歌德、[德]海涅、[奧地利]裡爾克 等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譯者: 馮至出版時間: 2020-10初識浪漫派1905年,馮至出生於直隸省涿州(現屬河北省涿州市)一個破產的鹽商之家,原名叫作馮承植
  • 譯作||裡爾克漢語譯本系年(1929–2012)
    這位「民間裡爾克專家」已不在人間,其主譯的四卷本十冊版《裡爾克詩全集》(第四卷「法語詩全集」由何家煒翻譯)於201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謹表敬意與紀念。 裡爾克及其籤名(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 紫牛薦書|他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馮至先生譯文全集...
    馮至先生是「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他既有紮實的國學功底,又有深厚的西學造詣,一生著述廣博,兼有多重身份。作為詩人,他被魯迅先生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詩從浪漫主義經過象徵主義推進到中國式的現代主義,成為中國十四行詩的代表作和裡程碑。
  • 梁宗岱與歌德 攀爬德語文學「一切的峰頂」
    在海德堡期間,梁宗岱結識了在此留學的馮至。多年後,馮至在《一首樸素的詩》,文中提到:「歌德的《漫遊者的夜歌》短短八行, 它的聲譽並不在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浮士德》之下……《夜歌》是歌德詩中最著名的一首」。話雖如此,與《夜歌》相比,《浮士德》才是德語文學的「一切的峰頂」。正如歌德用了六十年才寫完這部作品,梁先生對《浮士德》的研究和翻譯也經歷了一個甲子。這難道也是一種宿命?
  • 活動|德語詩歌的翻譯:從梁宗岱譯《浮士德》說開去(12.10,上海)
    精通英法德等多門外語,結緣世界文學大師瓦萊裡和羅曼•羅蘭,相交文化名人徐志摩、朱光潛、巴金、胡適等,譜寫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一生跌宕傳奇,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執教,後隨院系調整到廣州外國語學院,任法語教授。八卷本精裝版《梁宗岱譯集》收錄了梁宗岱一生所有翻譯作品,全面而豐富地向讀者和研究者呈現梁譯經典作品。
  • 「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馮至引用的這句詩,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銘
    那是一個富有詩歌衝動、精神訴求的年代,恰好在那個飢餓的年代,馮至再次來到了我們中間。這次我們讀的是馮至翻譯的裡爾克,從袁可嘉等人主編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上讀到的。我們那一代,人手一冊這本書,是一次重要的現代主義的洗禮。所以我們與裡爾克的相遇是通過馮至,是與「馮至的裡爾克」相遇。馮至的裡爾克也可以說是兩個詩歌靈魂的融合。
  •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唯暮年所譯 識者當知之
    「唯暮年所譯,識者當知之」  ——止庵談《周作人譯文全集》的出版  1965年4月26日,80歲的周作人在遺囑中提到他翻譯的古希臘思想家、諷刺散文作家路吉阿諾斯的作品選《路吉阿諾斯對話集》:「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願,識者當自知之。」
  • 講座|大詩人裡爾克與心理學、女性主義有何關聯
    這本小書自從1938年被詩人、翻譯家馮至譯介到中國以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成為詩人或者從事寫作事業的青年,慰藉了無數脆弱、敏感、孤獨的心靈,就像馮至寫於1936年裡爾克十周年祭日的文章裡所言:「裡爾克是一個稀有的書簡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無時不和他的朋友們講著最親密的話——不但是和他的朋友們,和許多青年:年輕的母親、失業的工人、試筆的作家、監獄裡的革命者
  • 《歌德全集》翻譯啟動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全集》翻譯」啟動儀式近日舉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德語界最大的翻譯工程,該項目立項獲批是在去年11月,資助金額達80萬元人民幣,為人文社科領域資助額度最高的項目等級。
  • 馮至最痛惜「文革」十年的荒廢,重讀這位翻譯大家的人生
    今天拿到這一匣精美的《馮至譯文全集》,非常高興。要說明的是,這裡寫著「馮至譯文集」,但是也有別人的勞動——《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父親和母親姚可崑合譯的,《審美教育書簡》則是父親與範大燦先生合譯的。
  • 裡爾克被誤翻的著名詩句|荷爾德林|德語|70後|文青|裡爾克
    歌唱,如你所教授,不是渴求,不是對最終尚能企及之物的鳴求;歌唱是此在。是神的一件輕易的事。但何時我們在?何時他會將大地與星辰用於我們的存在?——選自《裡爾克詩全集·第一卷》翻譯完《裡爾克詩全集》後,42歲的Dasha頭髮已花白。
  • 汪曾祺、歌德、卡夫卡、裡爾克都有著怎樣的父親?
    歌德的父親尊重兒子的天性愛好,高興地關注著兒子文學創作上的進步,把他認為的成功之作裝訂成冊;相比之下,裡爾克和卡夫卡就沒有這麼幸運羅伯託·貝尼尼自導自演的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講述一位父親用遊戲和想像在納粹的陰霾下守護孩子的快樂純真出於職業的習慣,我讀漢語文學,總會聯想到德語世界裡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