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德語詩歌的翻譯:從梁宗岱譯《浮士德》說開去(12.10,上海)

2021-02-21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題】 

德語詩歌的翻譯:

從梁宗岱譯《浮士德》說開去 

【主講】

陳 巍 

【時間】

2016年12月10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言幾又書店新天地店‍‍‍

上海黃浦區湖濱路150號湖濱道購物中心B1

 

【主講人】 

陳巍,1967年生於杭州,1989年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德語專業。現任教於寧波大學德語系,浙江省譯協理事。長期從事德語科技翻譯,德語文學翻譯工作,多次應邀去德國、瑞士參加翻譯工作坊和翻譯學術研討會。目前出版譯著25部,200多萬字,發表論文多篇。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及其作品漢譯研究」之子課題「《浮士德》漢譯研究」負責人。 

【主辦】 

梁宗岱譯壇 

星期天讀書會 

‍言幾又書店 ‍

【活動簡介】 

梁宗岱(1903-1983)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集詩人、文學理論家、批評家、法語教育家於一身的翻譯家,也是法國象徵主義在中國傳播和影響的旗手。精通英法德等多門外語,結緣世界文學大師瓦萊裡和羅曼•羅蘭,相交文化名人徐志摩、朱光潛、巴金、胡適等,譜寫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一生跌宕傳奇,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執教,後隨院系調整到廣州外國語學院,任法語教授。八卷本精裝版《梁宗岱譯集》收錄了梁宗岱一生所有翻譯作品,全面而豐富地向讀者和研究者呈現梁譯經典作品。 


梁宗岱,1931年,佛羅倫斯郊區

【圖書簡介】 

浮士德是歐洲中世紀民間傳說人物,有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林林種種。文學方面以德國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最著名。梁宗岱在1930年代便開始翻譯這部作品。最先發表的譯作是《守望者之歌》與《神秘的和歌》,收入譯詩集《一切的峰頂》(1936年)。1937年至1948年,他先後在文藝雜誌《新詩》《時與潮文藝》《宇宙風》和《文學雜誌》發表了部份譯文。梁宗岱在1957年前後翻譯了《浮士德》第一部,但未能出版。延至「文革」,手稿被焚。1970年末重譯,因健康急劇變壞半途中斷。1986年,廣東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的《浮士德》第一部,出版時沒有改動。梁宗岱在「文革」中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改革開放之後奮起工作,就在重譯《浮士德》時突然病發,素志未酬,成為翻譯史上一個巨大遺憾。 


《梁宗岱譯集》包括梁宗岱所有翻譯作品: 

《一切的峰頂》(歌德 等著)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莎士比亞 著) 

《浮士德》(歌德 著) 

《交錯集》(裡爾克 等著) 

《蒙田試筆》(蒙田 著) 

《羅丹論》(裡爾克 著) 

《歌德與貝多芬》(羅曼•羅蘭 著) 

《梁宗岱早期著譯》(梁宗岱 著) 


《一切的峰頂》是梁宗岱的自選譯詩集,翻譯了諸多法文、英文、德文的詩人作品,包括波德萊爾、瓦萊裡、歌德、威廉•布萊克、裡爾克、魏爾倫、尼採,等等。其中許多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如歌德的《一切的峰頂》、裡爾克《嚴重的時刻》、波德萊爾的《契合》、瓦萊裡的《水仙辭》、威廉•布萊克《天真的預示》、尼採《流浪人》、魏爾倫《月光曲》,等等。本書為中外文對照本,方便翻譯愛好者和研究者、詩歌愛好者和研究者對照原文閱讀和學習。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英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的詩歌代表作,梁宗岱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莎翁十四行詩翻譯的典範之作,臺灣詩人余光中認為「梁氏的譯文對原文體會深入,詮釋委婉……所入頗深,所出也頗純」。本書中英文對照,方便翻譯愛好者、詩歌愛好者和研究者對照原文閱讀和學習。 

《浮士德》是德國著名戲劇家、詩人和文藝理論家歌德的代表作,一直是西方文學的經典之作。《浮士德》取材於德國一個鍊金術士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歌德反其意而用之,演示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宇的凱歌。 

《交錯集》是梁宗岱翻譯的唯一一本小說集,包括裡爾克、魯易斯、賀夫曼、泰戈爾等作家的小說與戲劇作品,曾於1943年在廣西華胥社初版。梁宗岱在題記裡介紹道:「原作的風格既各異,譯筆也難免沒有改變。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它們的內容,既非完全一般小說或戲劇所描寫的現實;它們的表現,又非純粹的散文或韻文;換句話說,它們多少是屬於那詩文交錯底境域的。如果人生實體,不一定是赤裸裸的外在世界;靈魂的需要,也不一定是這外在世界底赤裸裸重現,那麼這幾篇作品足以幫助讀者認識人生某些角落,或最低限度滿足他們靈魂某種需要,或許不是不可能的事。」 

《蒙田試筆》是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的傳世名著。它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古老卻永遠現代。此次新編收錄蒙田故居的梁上名言,由梁宗岱女弟子盧嵐收集並翻譯,對蒙田作品和思想的理解具有啟迪作用。 

《羅丹論》是裡爾克初到巴黎為探究羅丹的雕塑藝術而寫的一本藝術評論專著。裡爾克在羅丹身邊多年,以其細膩的觀察和詩人的筆觸撰寫了這部關於羅丹其人其藝術的論著,成為藝術史上的一部傑作。 

《歌德與貝多芬》是法國著名作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的藝術評論專著。羅曼•羅蘭是一位人道主義作家,他對音樂的造詣極深,在這兩方面都深深影響了梁宗岱,翻譯這本書也是梁宗岱對詩人歌德和音樂家貝多芬的雙重致敬。 

《梁宗岱早期著譯》收入梁宗岱自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一年的作品。這十一年時間以他進入培正學校高中部(十六歲)開始,歐洲遊學歸來(二十八歲)結束,正好覆蓋了他的文學活動從零起步,到蛻變為一個真正作家的過程。 

他是瓦萊裡的入室弟子 

他是羅曼·羅蘭的授權譯者 

他是徐志摩的詩友 

他是馮至的譯詩同道 

他是朱光潛的「畏友」 

他是巴金、傅雷、羅念生的辯友 

他是卞之琳、羅大岡的老師 

我認識這個種族的第一個人是梁宗岱先生。……他跟我談詩帶著一種熱情,一進入這個崇高的話題,就收斂笑容,甚至露出幾分狂熱。這種罕見的火焰令我喜歡。 

——瓦萊裡 

我已經收到你那精美的《陶潛詩選》,我衷心感謝你。這是一部傑作,從各方面看:靈感,迻譯,和版本。 

——羅曼·羅蘭 

梁氏的譯文對原文體會深入,詮釋委婉……所入頗深,所出也頗純。 

——余光中 

梁宗岱是中國翻譯史上的豐碑。 

——柳鳴九

梁宗岱譯壇 往期回顧

第一期:法語文學譯者 黃 葒

第二期:德語文學譯者 李雙志

第三期:西班牙語文學譯者 範 曄

第四期:英語文學譯者 丁 駿

第五期:法語文學譯者 袁筱一

第六期:英語文學譯者 黃昱寧

第七期:德語文學譯者 欽 文

碼關注梁宗岱譯壇


‍match‍





相關焦點

  • 梁宗岱與歌德 攀爬德語文學「一切的峰頂」
    1936年在南開任教期間,梁宗岱曾就《浮士德》做過專門演講。幾年之後,他決定開始翻譯這部作品,此時正是他的翻譯高峰期。如前文所述,梁先生很早就狂熱地愛上了《浮士德》。到動筆時,中間已隔了十年,可說已有充分準備。加之他本人就是詩人,而且多年來對新詩和翻譯研究和探索,這也為他的《浮士德》翻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梁宗岱譯集》出版 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被公認「最佳」
    今年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的開場論壇是「莎士比亞的遺產」,詩人、作家和學者們痛心於莎士比亞「被網紅」,碎片化的「金句速讀」是對莎翁作品最大的傷害。所有曾經受惠於莎士比亞的寫作者給出懇切的建議:放下語錄,去讀他的原作。正經讀莎翁,不能繞開他的十四行詩。事實上,莎士比亞本人對十四行詩的重視和投入,遠在他的戲劇作品之上。
  • 德語翻譯名家錢春綺:被詩歌「俘虜」棄醫從譯
    一打聽,更讓我們出乎意外:他不是德語科班出身。他原本是學醫的,由於醫學與德文的關係較密切,就利用德語課首先學會了德語。1946年畢業於上海東南醫學院,先後在三家醫院從醫,且頗有造詣,已有四本醫學專著問世。但當他「跌入」德國詩海後,他很快就被詩歌翻譯「俘虜」了!譯了幾本書,便一發不可收。於是他對醫學的愛很快被詩歌翻譯奪走了!
  • 「狂人」梁宗岱:翻譯的陶潛詩曾讓羅曼·羅蘭神往
    梁宗岱勉強拜堂後,不肯入洞房,為杜絕「說客」,竟裸體躲進書房看書。  據何瑞瓊說,此後3年,「學校放假,他都回家與我同居」。婚後何瑞瓊表示要讀書,梁宗岱不敢向父親要錢,「只用甘言向餘(何瑞瓊)說兩年後彼到外國即有富餘錢,可年與餘三百元為書費」。  1923年秋,梁宗岱被保送入嶺南大學文科,第二年冬留學法國,除了第一個月寄給何10鎊後,再無下文。
  • 德語翻譯家錢春綺
    中國人認知歌德、席勒、海涅、尼採、波德萊爾,得感謝德語翻譯家錢春綺。2010年2月3日23點26分,這位譯著等身的翻譯家,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病逝,享年89歲。因為喜愛詩歌棄醫從譯,戲稱自己「失業三十餘年」錢春綺,1921年出生,1946年畢業於上海東南醫學院,先後在三家醫院從醫,有過四本醫學專著問世。
  • 「三無」學者梁宗岱:如何成為名動天下的一代宗師
    嶺南大學是一所享有盛名的教會大學,由1888年美國傳教士創辦的「格致書院」發展而來,在嶺大一年的大學生活,梁宗岱不僅增長了中外文學知識,更開闊了視野,他從外文期刊、書籍中涉獵了國外的教育狀況和國人出國留學成才的情況,內心萌生了歐美國家留學願望,願望首先是美國,但他老師對他說:「現在美國留學是很時髦,但你喜歡的是文學詩歌,真正有志於文學的人就應該去歐洲文化的中心——法國」。
  • 《浮士德》的奧秘即人生的奧秘
    1949年之前,僅見郭沫若和周學普的譯本,之後三十年未有新譯出版。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錢春琦、董問樵、梁宗岱的中譯本陸續問世;20世紀90年代及新世紀陸續又有《浮士德》的新譯出版,目前至少有十來個譯本。  每種譯本的譯者,都有過嘔心瀝血的翻譯經歷,他們每個人都與歌德和《浮士德》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因緣。綠原和他的《浮士德》中譯本,也是如此。
  • 林克:讓德語詩意地棲居漢語裡
    記:你何時開始接觸德語詩歌?  林:我閱讀的名著甚少,1987年我到北大讀碩士期間,一個同學向我大吹名著,口沫飛濺,說了七八本我都沒有讀過,他睜大了眼睛:「林克,你是混進北大的!」那時我就開始揣摩德語詩歌譯作了。而且我一直在寫詩,但我的寫作是為了葆有自己的翻譯情狀,不值得拿來發表。  記:你對近幾十年來的德語文學翻譯狀況滿意嗎?
  • 他是中國翻譯史上的豐碑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梁宗岱是中國翻譯史上的豐碑。」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八卷本精裝版《梁宗岱譯集》,備受學界和讀者矚目。 部分文獻在國內首次入集 記者了解到,《梁宗岱譯集》包括《一切的峰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交錯集》《蒙田試筆》《羅丹論》《歌德與貝多芬》《梁宗岱早期著譯》等八卷作品。其中《一切的峰頂》是梁宗岱的自選譯詩集,翻譯了諸多法文、英文、德文的詩人作品,包括波德萊爾、瓦萊裡、歌德、威廉·布萊克、裡爾克、魏爾倫、尼採,等等。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建國初期的翻譯者確立嚴謹精妙的翻譯理念解放後的德語文學翻譯界,馮至先生是承上啟下的領軍人物。馮至先生是詩人,國學功力好,更有德國留學的底子,是真正稱得上「學貫中西」的理想譯者。解放前他即以翻譯歌德、席勒、裡爾克等人的作品著稱。解放後,他再版了海涅的《哈爾茨山遊記》,出版了新譯的《海涅詩選》,這成為影響最大的中國海涅詩歌譯本。
  • 翻譯家梁宗岱:文人也武士,風流亦痴情
    梁宗岱出生在廣西百色城。他的父親是經營當鋪的富商。16歲就已被稱為「嶺南詩人」的梁宗岱逡巡於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之間,除了英語,又學習了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等,並能夠用它們來自由地表達思想。
  • 詩歌與翻譯的奧秘是什麼?這場浙工大人文學院辦的研討會思路新奇
    圍繞詩歌翻譯中的眾多話題,10月24日,在由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翻譯與當代詩歌」研討會上,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地的學者、詩人、譯者、評論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張桃洲說,「翻譯的前提是研究」,也就是說,對作家生活背景、語言習性和思想脈絡的考察和研習都是翻譯的必要前提。評論家趙松也說,「翻譯是催化現代漢語走向豐富成熟的重要方式。」詩人舒羽也對「翻譯腔」問題進行了回應,她認為讀者對翻譯的責難總是伴隨著對它的依賴——翻譯體的生成,來自於文化的差異性,我們也因此需要翻譯家。
  • 梁宗岱對當代翻譯的啟示:沒有自我就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他者
    但在校園裡經常能看到他早晨散步,廣州10月份已經天涼,他還穿一件單衣,步伐矯健,見到他們念法語,還會過來聊幾句,糾正發音。在開教研會時也見到一個冬天裡還短衫短褲還能即興賦法語詩的老人。晚年梁宗岱醉心於研製藥、試藥也跟自己出身中草藥世家有關,他熟悉多種野果和樹木,曾說:「要是落到魯濱遜的境地,我也能活下成為魯濱遜的。」
  • 郭沫若早期翻譯的浪漫主義風格
    關鍵詞:戈爾;出版;浮士德;詩歌;郭沫若翻譯;外語;上海泰東圖書局;譯文;詩選;詩集 作者簡介: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詩人,在文學、藝術、歷史學、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郭沫若還是成績斐然的翻譯家,其翻譯生涯長達50多年,譯文數量龐大,影響深遠。
  • 當詩歌遇上翻譯會發生什麼?西渡、江弱水、王寅、張定浩等大咖齊聚...
    10月24日,由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舉辦「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生活」工作坊之三:「翻譯與當代詩歌」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地的專家學者,圍繞詩歌翻譯中的眾多話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我們的日常閱讀,很大一部分是由翻譯作品構成。
  • 不容錯過的18場活動:商務印書館與您相約2019上海書展
    12場、分會場4場、中版書房2場,共18場精彩活動已經準備就緒,更有看不夠的好書等你把它們帶走哦! 時間:2019年8月14日 10:45-11:45 地點:上海展覽中心 · 西陽光篷活動區
  • 翻譯家暢談詩歌翻譯:詩歌難譯 但並非"不可譯"
    詩歌是否根本就不可能被真正譯成其他語言? 這些話題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日前,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與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經典與翻譯」系列首場講座上,翻譯家們亮出觀點:詩歌難譯,但並非「不可譯」。譯本間必然的差異,意味著詩歌在不同語境的豐富可能性。
  • 第26屆金秋詩會揭幕:希望把更多榮耀獻給詩歌翻譯家
    「金秋詩會」創辦於1992年,是上海翻譯家協會歷時最久、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文藝品牌活動,它的誕生,本身就是一件充盈著思想光芒、搖漾著情感波濤的雅事。當時,以翻譯、推介世界優秀詩歌而享譽全國的五位名家——馮春、錢春綺、吳鈞陶、張秋紅、黃杲炘,經常聚會品茗,研討譯理。閒談中,他們萌生了一個動議——辦個詩會。
  • 翻譯是條流動的河
    因此,譯文集的出版,為深入研究作家的創作與翻譯、個人與社會及時代的關係,也提供了有代表性的範例。 關鍵詞:流動;詩人;手稿;德語;譯文 作者簡介: 綠原先生是一位在20世紀40年代就嶄露頭角的自由詩詩人,也是獲得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金環獎的首位中國人。同時,他又是一位終生勤奮、一直前行的資深翻譯家,他關於德國古典美學、德語現代詩歌,尤其是《浮士德》的翻譯為人熟知。這套十卷本譯文集是綠原先生畢生翻譯活動的主要成果,其中,前四卷為詩歌,中間三卷為散文和戲劇,後三卷系文學理論,翻譯語種包括英文、俄文與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