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生回憶臺灣:無錫重相逢 感念師生情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3日電 臺灣《旺報》3日刊載文章《無錫重相逢 感念師生情》,該文講述了作者與在臺灣期間認識的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人好心善不懂拒絕的老師,令人印象深刻,成了作者忘不了的臺灣人。

  文章摘編如下:

  他個頭不高,約莫1米7的樣子,鼻子上架著一副黑色細框眼鏡,印象裡總愛穿一件暗綠色的絨外套,黑眼圈挺重的。第一次見他,是初抵臺灣的第二天,因為去的實在太早,學校的助理就帶著我們逛逛校園、熟悉熟悉環境。那天我還破天荒用手提包取代雙肩包,顯得正式一些。

  學校在百果山的半山腰上,校園實在小的可憐,助理帶著我們逛著逛著就逛到了半山腰上最高的一棟教學樓,也就是後來日日與我相伴的L棟。恰好那天樓前站著幾位提前來校的老師,他就在那群人中。助理熱情地向老師介紹說:這是今年新來的大陸學生。

  他問道:「有視傳的嗎?我是視傳的系主任喔,我姓宋,叫我宋老師就好。」我笑著說,「宋主任,你好,我就讀視傳喔!多多指教!」他看了看我,然後意味深長地說:「大陸學生就是比我們的學生要成熟。」後來與他熟絡起來,再回想那次的初見實在有幾分滑稽,穿得「成熟」的我,和很傻很天真的老宋。

  開學典禮那天,散會後老宋把為數不多的幾個陸生領回L棟,帶我們參觀完系辦參觀教室,參觀完教室又參觀器材室,參觀完器材室又參觀了攝影棚、錄音棚。一整天參觀行程實在很累,於是大家就隨意地站在系辦門前侃大山,來來往往的學生和老宋打招呼,就像朋友一樣,也讓我見識到這裡的師生互動。

  老宋總是給人一種很忙的感覺,從他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樣子以及雙眼下的黑眼圈就知道。

  每當有人找他幹活,一開口「主任」,他就一臉鬱悶地說「又是森麼四(事)啦,我很忙哎,你看看吼,阿這麼多材料都要我來寫餒,又不知道要寫到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啦!今晚又要睡辦公室了耶。」

  我總覺得是他人太好心太善,不懂得拒絕,就像他不懂得拒絕系主任這個職務一樣,臺灣的系主任實在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找他。

  我只修了老宋一門課,周四早上的類型電影專題課,每周四早上十點上到十二點十分。他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畢業的學究,對理論的研究痴迷到我慚愧的地步。每次開始上課,他一旦打開他理論的話匣子,就會忍不住「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像是北投的溫泉眼一樣不停冒,滿臉陶醉。

  我修影視分析的課本來就是半路出家,又沒有求知若渴的精神,所以每周四早上我都睡到自然醒,下樓買個玉米蛋餅加西紅柿醬,再慢慢吞吞走到教室。他在上面滔滔不絕講著無邊無際的電影理論之時,我在下面慢條斯理享受著美味的玉米蛋餅,和他一樣地陶醉。如果課就這麼不鹹不淡地上著,繼續他講他的理論,我吃我的蛋餅,那他一定不會是我忘不了的臺灣人。

  與他真正熟絡是因為兩岸微電影的比賽。從見到我們的第一天起,他就不停在跟我們幾個陸生提起這個比賽,鼓勵我們參賽。

  參賽就要從組隊開始,於是我們幾個陸生全員出動,又喊上了幾個他信得過的臺生一起,大家組了個小劇組。從寫劇本、勘景,再到修劇本、找演員、排片期、畫分鏡、拍攝剪片,全程老宋都一直在。

  拍片沒資金,老宋就自掏腰包贊助大家。勘景要去很遠的縣市,老宋就開著他的車載我們一起去。討論劇本常常弄到很晚,老宋總帶我們出去吃宵夜,他是請我們吃飯最多的臺灣老師。拍攝剪片做後期他樣樣上心,常常陪著導演攝影一剪就是一整夜。

  再後來,後來微電影拍完了,我們也結束了四個多月的交換生之旅,離開了臺灣。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跟老宋都沒有什麼聯繫,日子在平平淡淡中慢慢過了好久,再沒有那樣的拍片熱情。

  時隔半年,得知我們的微電影在兩岸大學生微電影製作比賽中獲獎了,老宋要帶著臺灣同學來無錫領獎,而我們幾個陸生也蹭了臺生的光,受到了當地臺辦的熱情接待。

  在去無錫之前,因為一些小事情跟老宋有些誤會,睽違一年後在無錫見到老宋那一瞬間,他很大度地給了我個擁抱,一切的誤會都釋然了,人生這麼短,有多少老友、師生能夠久別重逢呢,想想真的不容易。

  頒獎那短短兩天時間裡,老宋帶著大家一起走過無錫的大街小巷,白天在市臺辦的招待下逛蠡湖,遊運河,晚上老宋請大家喝咖啡聊天,聊起好多過去,也說了很多未來。那時候我正好在實習,剛考完公務員考試,正準備著教師編制考試,老宋說,吃公飯很適合你,一定要認真準備,拼盡最後一分力。

  臨別的最後一頓晚餐,老宋喝多了,對我說了一句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你在我教過的學生裡算有點優秀的,一定記得好好努力,不要留遺憾,要活得精彩。如果有機會,務必走出去看一看,世界很大。」

  而如今,畢業後我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學老師,不知道每天和四十多個小蘿蔔頭鬥智鬥勇的日子算不算另一種精彩,也不知道下一次見到老宋會是什麼時候?(韓緒麗/江蘇)

相關焦點

  • 大陸學生臺灣夢
    ,兩岸關係歷經了60多年的互動,兩岸高等教育學生交流也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紀元,因此在2011年時,楊景堯老師由於本身是長期研究兩岸與亞洲教育研究的專家,深感大陸學生來臺政策在兩岸關係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第一屆來臺的大陸青年學生赴有太多的歷史性及和平的使命,遂發起了「大陸學生臺灣夢」一書的徵稿活動,透過大陸青年學生將自己在臺讀書的故事體悟記錄下來,最終收錄了55位大陸同學在臺讀書的故事集結成冊。
  • 感念時光,那些關於師生的故事
    教師節前夕回憶學生時代你是否和Vmer一樣感念那段裝在教室與記憶裡與同窗的歡笑與純真的時光還有一抹亦師亦友的身影陪伴我們經歷成長中的迷茫、悲傷和歡樂Vmer跟一些朋友們聊了聊那些當時只是日常但現在想起卻十足感恩的關於師生,關於彼此的故事
  • 兩段寄語一生感念 於漪與學生四十年師生情[圖]
    怎能忘,1985年,我國第一個教師節上海舉行「園丁與桃李」座談會,邀請一名優秀教師帶一名學生共同暢談教育發展和自身成長,他從恩師於漪手中接到請柬後,長考整夜,在請柬背面寫下這段話,回贈老師。   今天,光陰流轉30年,又逢教師節,於漪老師已兩鬢染霜,桃李滿園。曹春也已在工作崗位上擔當重擔,他對記者的敘述中,滿滿是感念師恩的情,傳承師道的心。兩段寄語,多年牽念。
  • 臺灣師生情牽貴州聽障孩子
    近日,在香港葡萄樹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7名師生赴貴州省威寧縣進行為期12天的支教服務。其間,無論是威寧特校的孩子,還是來自臺灣的師生,都收穫了一段難忘經歷和滿滿感動。帶來先進教學理念  今年8月1日至11日,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副教授劉秀丹帶領6名學生來到貴州威寧特殊教育學校,通過手語繪本教學,為當地聽障孩子帶來閱讀的快樂。  臺灣特教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步,時至今日已形成一套體系。大陸的特教近些年也不斷進步。
  • 十九•交流|臺灣嘉義師生,歡迎你們再來
    2019年6月12日,我校為來訪了三天的臺灣嘉義中學師生舉行歡送儀式。這已是兩校建交以來的第五次來訪了,希望友誼一直延續下去。本次來訪的臺灣學生是美術班專業學生,而我校的藝術教育也別具特色,為了讓來訪學生有所收穫,促進交流和發展,我校精心設計了交流項目。學校不僅安排了美術體驗課和金帆民樂團排練觀摩。
  • 陪你一程,感念一生——難忘的師生情
    文老師當時大約五十來歲,微胖的中等身材,說著一口帶著四川尾音的普通話,嚴肅的面孔,一副不怒自威的樣子,學生們見了他都情不自禁地挺直了腰板,不敢放肆。雖然有點怕文老師,但是,他的授課卻仿佛給我們心中注入了一股清流,讓同學們欣喜不已。
  • 大陸學生為什麼喜歡臺灣來的教師...
    多項研究認為,引進臺師可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密切兩岸關係,互補兩岸教育模式,推動大陸高校發展。特別是臺師課堂氣氛活躍,注重互動,又具備與大陸師生同根同源的優勢。因為是文科專業,因此女生(71.2%)較多;生源地福建最多(37.5%),浙江次之(20.8%)。多數學生初次體驗臺師課程。值得一提的是,8.6%的受訪者有赴臺經歷,沒有赴臺經歷者中78.2%的學生表示願意赴臺交流。可以看到,在大陸學生中,寶島臺灣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教練米盧曾說過:態度決定一切。
  • 「爭取來大陸上大學」——劉奇葆與臺灣學生黃繹心的「忘年交」
    「爭取來大陸上大學」——劉奇葆與臺灣學生黃繹心的「忘年交」 原標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與18歲的臺灣高二學生黃繹心在北京再次相逢。
  • 大陸學生在臺灣:大陸學生的臺灣夢(圖)
    由於今年是臺灣各大學第一年招收哲學系學生,所以他面對了比別的陸生更大的挑戰,沒有學長學姐的信息,完全要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申請資料的準備。  在常誠去臺灣之前,父母對他最多的囑咐是注意安全,尤其在與對岸民眾交往時,要謹慎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在這邊,已經不再是代表了我一個人,我周圍的同學會將我作為了解大陸的最好窗口。
  • 大陸高校師生:收穫在銘傳大學,盼更多交流機會
    大陸高校師生:收穫在銘傳大學,盼更多交流機會 2011年11月12日 01:5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感念師恩 與愛同行
    9月9日,秦皇島市海港區東港路小學「感恩有你,與愛同行」首屆師生節在全校師生中進行,學生們在新生開筆禮、擊鼓明誓、詩朗誦、奉茶禮、謝師恩等系列活動中敘說夢想、激勵成長、感念師恩,迎接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活動中,眾多退休老教師也應邀回到學校,與學生們共敘師生情。在全校學生深情的「感念師恩」詩朗誦中,學生們將一束束鮮花獻給老師們,祝福老師節日快樂,濃濃的是師生情在港城校園傳遞。(燕都融媒體記者 劉光昱 攝影報導)
  • 臺灣東元布局大陸 無錫、南昌、東莞為三大中心
    臺灣東元布局大陸 無錫、南昌、東莞為三大中心 時間:2003-03-18 11:29   來源:   中新社香港三月十七日電臺北消息:臺灣東元集團董事長黃茂雄十六日表示,東元上半年將完成大陸布局,重電以無錫、家電以南昌、空調以東莞為三大投資中心
  • 臺灣大學生山西行走進大陸校園 兩岸師生其樂融融
    7月5日,第十一屆「華夏文明看山西·臺灣大學生山西行」活動來到了山城陽泉,來自臺灣臺南藝術大學、南華大學的學生參訪團與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的師生進行了親密的交流互動。「臺灣學校『一體性』的教學理念從某些角度跟大陸比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但大陸近些年來也在迅速拉短差距,進步明顯。」提及兩岸青年,施德華說到,「從大陸學生的舉止上可以看出大陸學生的整體素養十分優秀,語言表達的條理性很好,很有邏輯。相比較臺灣青年就會比較含蓄和保守。」  施德華認為,正是因為兩岸高校和青年存在差異,這樣的交流活動才更有意義。
  • 尊師重教 感念師恩,看豐臺區各學校如何慶祝教師節(二)
    、簡約的行動方式向老師表達感恩之情,感謝老師們對學生的關愛,感謝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增強教師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創造幸福溫馨的校園氛圍。首師大附屬麗澤中學發起了感念師恩教師節活動,各校區都以班級為單位積極行動起來,校園處處洋溢著學生們對老師的關心與祝福,溢滿濃濃的感恩情。
  • 大陸人在臺灣:循著一張明信片 18年後又相逢
    中新網11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刊載文章《18年後又相逢 訪臺灣集郵家》,循著18年前,明信片上留下的地址,來自大陸的任昆第一次踏上寶島,尋覓年屆80的老郵友朱守一先生。第一次見面的「我們」非但沒有任何的陌生感,還象是老朋友一樣。而眼前的朱先生雖已年過80,卻依舊神採奕奕,白髮紅顏,讓人覺得象是彌勒佛一般慈祥。
  • 戴建業:我的臺灣學生,讓我認識到老師也要感激學生
    隨著上課次數越來越多,課堂上也越來越活躍,學生越來越喜歡聽我講課,我也越來越喜歡這些學生,臺上臺下師生越來越「心心相印」。我在大陸和臺灣都是一樣地上課,但在大陸和臺灣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反映,也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 把無錫打造成臺灣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中新網無錫八月三十一日電 題:把無錫打造成臺灣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作者 洪曉紅  江蘇省內首家去臺灣推介旅遊產品的城市——無錫市旅遊局代表團日前剛從寶島臺灣回來。記者昨晚專訪了剛從臺灣回來的無錫市旅遊局局長王潔平。
  • 臺灣高校今年大陸招生1693人,有學生感嘆老師像藤野先生
    「臺灣的大學充滿人情味,老師像藤野先生(編註:魯迅先生回憶散文《藤野先生》的主人翁)一樣。」就讀於臺灣輔仁大學的大陸學生張超說,在臺灣讀書最大的感觸就是亦師亦友的師生情。就讀於世新大學的大陸學生顧穎則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臺灣:「很少有人會有急切和不耐煩的情緒,臺灣人的溫柔絕不只是口音上。」
  • 臺灣政治大學EMBA師生參觀富邦華一陸家嘴「藝廊銀行」了解大陸...
    臺灣政治大學EMBA師生參觀富邦華一陸家嘴「藝廊銀行」了解大陸銀行業 來源:時間:2018-06-04 10:21:28 近日,臺灣政治大學EMBA國際金融組一行
  • 大陸學生臺灣緣─陸生的臺灣成長記憶
    出版社:麗文文化事業出版出版日期:2013年6月,高雄市內容介紹:本書是繼2012年《大陸學生臺灣夢》之後,楊景堯老師再次透過徵稿的方式,向55位大陸學生進行徵稿集結成冊,55位同學55個不同的故事,有已經在臺讀書近兩年的學位生、一年級的新生及來臺交流一學期的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