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講教育。
「生於海,溶於水,乏味時給人以精神,得到時並不驚喜,失去時卻讓人念念不忘——生活中不能沒有鹽,更不能沒有耐人尋味的老師。我想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僅僅表現在舉足輕重的決策上,更表現在默默無聞的貢獻之中。」幾天前,在《檢察風雲》雜誌社工作的曹春整理抽屜,一張泛黃的請柬躍入眼帘,那上面,他30年前的字跡依舊清晰。怎能忘,1985年,我國第一個教師節上海舉行「園丁與桃李」座談會,邀請一名優秀教師帶一名學生共同暢談教育發展和自身成長,他從恩師於漪手中接到請柬後,長考整夜,在請柬背面寫下這段話,回贈老師。
今天,光陰流轉30年,又逢教師節,於漪老師已兩鬢染霜,桃李滿園。曹春也已在工作崗位上擔當重擔,他對記者的敘述中,滿滿是感念師恩的情,傳承師道的心。兩段寄語,多年牽念。
「我,真的有那麼重要?」
「那是1985年9月7日,當時的情形有些模糊,又仿佛很清晰。」曹春說,寫下那段感言,源於老師給他的寄語。那天下午,於漪老師親手遞給他兩張請柬,其中一張早已寫得滿滿:「我要的是年輕人,但是必須有本領,頭腦清醒,精力飽滿,還要意志善良,性格高尚。書德國大文豪歌德語贈曹春同學,寄以厚望。」
當時的曹春,已經畢業工作了十年,「寄以厚望」四個字反覆看了好幾遍,心頭漲得滿滿。
對著另一張等待書寫的空白請柬,他舉筆更重了些,想得最多的,是"老師在我心裡是怎樣的"。思緒紛亂,四條"線"逐漸清晰:她是在校時間的"父母",總忘不了1972年冬天,於老師深一腳淺一腳踩著雪來家訪,看到正在看書的自己,眼睛一亮;她讓學生在"讀書無用論"一度盛行的年代,收穫更多知識,校圖書館封閉,是於老師以"整理"為名,悄悄把鑰匙交給他們七五屆(1)班;她的教導"教學相長",交給學生獨特的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校訓"一身正氣,為人師表",於老師身體力行,對他影響至今。
"老師很偉大,但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影響著一代代學生,所以我想到了''鹽''這個比喻。"曹春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物資匱乏,鹽都是定量供應,看似日常普通,卻是生命不可或缺,能給人力量和能量,老師就是那樣的人。第二天一大早,當於漪老師接過那張寫得密密的請柬,目光停駐了好久,終於輕聲開口,像在問曹春,又像自問,"我,真的有那麼重要?"
廣口瓶裡的鹹帶魚
算算畢業離開於老師,已經40年,曹春的記憶裡,除了老師的言傳身教,竟然還包含兩瓶油煎鹹帶魚。
"於老師只當了我們一年的班主任,可是第二年全班去南匯學農,白天出工回來精疲力盡時,突然看到於老師出現在宿舍,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曹春記得,當時還有幾個女生,可能是學農辛苦了,一頭扎進於老師懷裡哭花了臉。不過那淚水很快就幹了,原來,於老師知道大家艱苦,特地帶來了自己做的招牌菜--油煎鹹帶魚,裝了滿滿一廣口瓶。拿出來一開蓋子,雖然涼了,還是很香,男生女生你一塊我一塊立刻分光了,都相互提醒著,"吃得省一點"。於老師就在旁邊看著大家搶帶魚,搖著頭直笑。
第二瓶鹹帶魚,是曹春畢業後幾年,他參軍當上了消防兵。因為救火負傷,有一天正躺在病床上,就聽到警衛室來說,"你老師來看你了",起身一瞧,原來是於漪老師,不知從哪裡知道他受傷的消息,拎著瓶鹹帶魚來慰問傷員。"現在想起,那以後會把老師比作''鹽'',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那兩瓶鹹帶魚的心理暗示啊。"當時舌尖的滋味雖已遠去,可那份溫暖始終留在心頭。
30年後,如何書寫感言
師生情誼,從沒因分別而稍減。每個年初二,曹春都會和同學相約,來到於漪老師家拜年探望。最初幾年,於老師會燒上不少家常菜,人多不方便,盤子就放在書桌上,大家站著吃說說笑笑。後來同學們商量著這樣太辛苦老師,各自帶上一兩隻小菜來相聚,可於老師偏偏客氣,堅持還要燒燒弄弄。這幾年大家定了新規矩,上午上門,清茶一杯,堅決不再讓老師辛苦了。不知為啥,好像每年的那一天,都是晴天,每次於老師給他們開門,迎進朝南的客廳,心裡都是暖洋洋的。
至於登門的禮物,都挺特別,比如一隻奶油蛋糕,自己新出版的畫集,學生們給於老師拍幾張照片……都能令她展顏。這幾年曹春帶著他的團隊精心採編"預防職務犯罪專刊",他就帶著還有油墨書香的雜誌去見老師,因為他知道,這些或許是老師最樂見的"大禮"。
"我常常想,當年把老師比作''鹽'',30年後的今天,如何書寫感言。"曹春看來,或許不再是用具體的筆,寫清晰的字,而是用專注的工作、精彩的生活,來表達老師在生命中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