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寄語一生感念 於漪與學生四十年師生情[圖]

2020-12-17 東方網

於漪講教育。

  「生於海,溶於水,乏味時給人以精神,得到時並不驚喜,失去時卻讓人念念不忘——生活中不能沒有鹽,更不能沒有耐人尋味的老師。我想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僅僅表現在舉足輕重的決策上,更表現在默默無聞的貢獻之中。」幾天前,在《檢察風雲》雜誌社工作的曹春整理抽屜,一張泛黃的請柬躍入眼帘,那上面,他30年前的字跡依舊清晰。怎能忘,1985年,我國第一個教師節上海舉行「園丁與桃李」座談會,邀請一名優秀教師帶一名學生共同暢談教育發展和自身成長,他從恩師於漪手中接到請柬後,長考整夜,在請柬背面寫下這段話,回贈老師。

  今天,光陰流轉30年,又逢教師節,於漪老師已兩鬢染霜,桃李滿園。曹春也已在工作崗位上擔當重擔,他對記者的敘述中,滿滿是感念師恩的情,傳承師道的心。兩段寄語,多年牽念。

  「我,真的有那麼重要?」

  「那是1985年9月7日,當時的情形有些模糊,又仿佛很清晰。」曹春說,寫下那段感言,源於老師給他的寄語。那天下午,於漪老師親手遞給他兩張請柬,其中一張早已寫得滿滿:「我要的是年輕人,但是必須有本領,頭腦清醒,精力飽滿,還要意志善良,性格高尚。書德國大文豪歌德語贈曹春同學,寄以厚望。」

  當時的曹春,已經畢業工作了十年,「寄以厚望」四個字反覆看了好幾遍,心頭漲得滿滿。

  對著另一張等待書寫的空白請柬,他舉筆更重了些,想得最多的,是"老師在我心裡是怎樣的"。思緒紛亂,四條"線"逐漸清晰:她是在校時間的"父母",總忘不了1972年冬天,於老師深一腳淺一腳踩著雪來家訪,看到正在看書的自己,眼睛一亮;她讓學生在"讀書無用論"一度盛行的年代,收穫更多知識,校圖書館封閉,是於老師以"整理"為名,悄悄把鑰匙交給他們七五屆(1)班;她的教導"教學相長",交給學生獨特的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校訓"一身正氣,為人師表",於老師身體力行,對他影響至今。

  "老師很偉大,但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影響著一代代學生,所以我想到了''鹽''這個比喻。"曹春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物資匱乏,鹽都是定量供應,看似日常普通,卻是生命不可或缺,能給人力量和能量,老師就是那樣的人。第二天一大早,當於漪老師接過那張寫得密密的請柬,目光停駐了好久,終於輕聲開口,像在問曹春,又像自問,"我,真的有那麼重要?"

  廣口瓶裡的鹹帶魚

  算算畢業離開於老師,已經40年,曹春的記憶裡,除了老師的言傳身教,竟然還包含兩瓶油煎鹹帶魚。

  "於老師只當了我們一年的班主任,可是第二年全班去南匯學農,白天出工回來精疲力盡時,突然看到於老師出現在宿舍,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曹春記得,當時還有幾個女生,可能是學農辛苦了,一頭扎進於老師懷裡哭花了臉。不過那淚水很快就幹了,原來,於老師知道大家艱苦,特地帶來了自己做的招牌菜--油煎鹹帶魚,裝了滿滿一廣口瓶。拿出來一開蓋子,雖然涼了,還是很香,男生女生你一塊我一塊立刻分光了,都相互提醒著,"吃得省一點"。於老師就在旁邊看著大家搶帶魚,搖著頭直笑。

  第二瓶鹹帶魚,是曹春畢業後幾年,他參軍當上了消防兵。因為救火負傷,有一天正躺在病床上,就聽到警衛室來說,"你老師來看你了",起身一瞧,原來是於漪老師,不知從哪裡知道他受傷的消息,拎著瓶鹹帶魚來慰問傷員。"現在想起,那以後會把老師比作''鹽'',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那兩瓶鹹帶魚的心理暗示啊。"當時舌尖的滋味雖已遠去,可那份溫暖始終留在心頭。

  30年後,如何書寫感言

  師生情誼,從沒因分別而稍減。每個年初二,曹春都會和同學相約,來到於漪老師家拜年探望。最初幾年,於老師會燒上不少家常菜,人多不方便,盤子就放在書桌上,大家站著吃說說笑笑。後來同學們商量著這樣太辛苦老師,各自帶上一兩隻小菜來相聚,可於老師偏偏客氣,堅持還要燒燒弄弄。這幾年大家定了新規矩,上午上門,清茶一杯,堅決不再讓老師辛苦了。不知為啥,好像每年的那一天,都是晴天,每次於老師給他們開門,迎進朝南的客廳,心裡都是暖洋洋的。

  至於登門的禮物,都挺特別,比如一隻奶油蛋糕,自己新出版的畫集,學生們給於老師拍幾張照片……都能令她展顏。這幾年曹春帶著他的團隊精心採編"預防職務犯罪專刊",他就帶著還有油墨書香的雜誌去見老師,因為他知道,這些或許是老師最樂見的"大禮"。

  "我常常想,當年把老師比作''鹽'',30年後的今天,如何書寫感言。"曹春看來,或許不再是用具體的筆,寫清晰的字,而是用專注的工作、精彩的生活,來表達老師在生命中留下的痕跡。

相關焦點

  • 陪你一程,感念一生——難忘的師生情
    文老師當時大約五十來歲,微胖的中等身材,說著一口帶著四川尾音的普通話,嚴肅的面孔,一副不怒自威的樣子,學生們見了他都情不自禁地挺直了腰板,不敢放肆。雖然有點怕文老師,但是,他的授課卻仿佛給我們心中注入了一股清流,讓同學們欣喜不已。
  • 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吳振東)「我總是會想起曹操《短歌行》裡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作為老教師,我對教師隊伍中的優秀者、傑出者始終心懷感激、不斷思念、無盡崇拜。」
  • 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吳振東)「我總是會想起曹操《短歌行》裡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作為老教師,我對教師隊伍中的優秀者、傑出者始終心懷感激、不斷思念、無盡崇拜。」
  • 大陸學生回憶臺灣:無錫重相逢 感念師生情
    中新網4月3日電 臺灣《旺報》3日刊載文章《無錫重相逢 感念師生情》,該文講述了作者與在臺灣期間認識的老師之間發生的故事。人好心善不懂拒絕的老師,令人印象深刻,成了作者忘不了的臺灣人。  文章摘編如下:  他個頭不高,約莫1米7的樣子,鼻子上架著一副黑色細框眼鏡,印象裡總愛穿一件暗綠色的絨外套,黑眼圈挺重的。
  •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92歲高齡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對中青年教師這樣說道。近日,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出席活動的於漪一襲白衣,鬢髮打理得一絲不亂,立於講臺,目光依然清亮有神。「人民教育家」於漪出席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儀式。
  •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青年教師: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92歲高齡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對中青年教師這樣說道。近日,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出席活動的於漪一襲白衣,鬢髮打理得一絲不亂,立於講臺,目光依然清亮有神。於漪寄語道:「我從教的準則是: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要鍥而不捨,堅韌不拔,奮勇前進!」在崗位上踐行理想,在行動中書寫信仰,於漪用68年從教生涯為這句誓言寫下生動註腳。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培養三代特級教師、著述數百萬字、「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張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松江教師:小學教育是根的教育,根深才能枝繁葉茂!
    日前,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在與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謝江峰以及學校教師代表們的交流中,表達了對松江教育的殷殷期待,並且寄語松江教師,在新時代的教改當中,站好自己的崗,充分運用松江深厚的文化條件,以及名師的精神財富,把松江教育辦得更好、更精彩。
  • 2020年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滬舉行
    今天(7月3日)下午,2020年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香山中學舉行,活動通過誦寫講三種形式,立體化地展現了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思想精髓,以網絡直播的形式,激勵全市的廣大教師學習於漪精神,堅守教育初心,同時紮實做好語言文字工作。
  • 人民教育家於漪
    這些老師,言傳身教,為於漪樹立起一個個求學、做人、教書的標杆,激發了她人生使命和教育信仰的形成。沒有對民族文化的血肉親情,就難有「為中華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覺的教育信仰於漪說,「對自己的母語不熱愛,很難有濃烈的民族情、愛國情」「一個中國人,特別是求學的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應該有一種血肉親情」。
  • 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 9月5日,在第36個教師節前夕,人民教育家於漪此次揭牌成立的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將落成在楊浦高級中學,在學校主入口左側沿四平路的兩棟老建築位置上,新建一棟佔地面積約82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100平方米的五層建築作為「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分為於漪教育思想展示館、於漪教育思想研究基地、於漪教育思想培訓基地三個功能區。
  • 「人民教育家」於漪:教文育人 德智融合
    於漪(見上圖,新華社記者劉穎攝),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
  • 91歲於漪寄語青年教師:我們的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9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今天上午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舉行。91歲高齡的於漪老師出席,向見習教師贈書並發表講話。
  • 91歲於漪寄語青年教師:我們的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9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今天上午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舉行。91歲高齡的於漪老師出席,向見習教師贈書並發表講話。
  • ...眼中的於漪是怎樣的?輕分數重習慣,把家務當樂趣,培育更多好教師
    在香山校園裡,師生們通過誦、寫、講三種形式,立體化地展現了人民教育家於漪的思想精髓……今天(7月3日),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香山中學舉行,活動還以網絡直播激勵全市教師學習於漪精神,堅守教育初心,同時紮實做好語言文字工作,把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故事永遠講下去,講到廣大師生的心坎上去,培育更多「於漪式好教師」。
  • 感念師恩 與愛同行
    9月9日,秦皇島市海港區東港路小學「感恩有你,與愛同行」首屆師生節在全校師生中進行,學生們在新生開筆禮、擊鼓明誓、詩朗誦、奉茶禮、謝師恩等系列活動中敘說夢想、激勵成長、感念師恩,迎接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活動中,眾多退休老教師也應邀回到學校,與學生們共敘師生情。在全校學生深情的「感念師恩」詩朗誦中,學生們將一束束鮮花獻給老師們,祝福老師節日快樂,濃濃的是師生情在港城校園傳遞。(燕都融媒體記者 劉光昱 攝影報導)
  • 年過四十,動了情的男人不會說「愛你」,而會用這些話代替
    人這一生,說短不短,但也不長,時間匆匆而過,很多人轉眼間就跨過了四十的門檻。站在門後看之前走過的路,內心仿佛又有了新的理解。都道人生四十而不惑,可大多數人站在愛情面前,同樣充滿疑惑。有的人窮盡一生,都未能真正理解什麼是愛,如何去愛。
  • 畢業生代表座談會暢敘母校情師生情 周玉校長深情寄語
    哈工大報訊(劉培香/文 蘭銳/圖)「感恩」「溫暖」「校訓」「成長」……在6月23日下午舉行的2018屆畢業生代表座談會上,這些頻頻出現的關鍵詞代表了畢業生們共同的心聲。來自本、碩、博不同層面的畢業生代表暢談大學期間的成長故事與所思所感,並為母校未來的發展建設建言獻策。
  • 每一次寫於漪老師都是精神洗禮
    教師節之際,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出,於漪榜上有名。我和沈祖芸老師共同採寫了關於她的人物通訊《一位師者60年的堅守與追求》,分別在《中國教育報》和《東方教育時報》刊登,還被《光明日報》改編登載。這年10月15日,我第一次到於漪老師家中採訪,併到楊浦高級中學去拍攝她與師生互動的畫面。
  • 於漪:上課要上到學生心中
    1986年,上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教師學研究會,於漪在出任會長時說:「我們是想讓中國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話語權,我們要有中國教師自己的教師學。」1951年從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走上講臺,至今已近70年,但她說自己不停地在反思,一輩子上的課,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學生心中的。
  • 感念時光,那些關於師生的故事
    教師節前夕回憶學生時代你是否和Vmer一樣感念那段裝在教室與記憶裡與同窗的歡笑與純真的時光還有一抹亦師亦友的身影陪伴我們經歷成長中的迷茫、悲傷和歡樂Vmer跟一些朋友們聊了聊那些當時只是日常但現在想起卻十足感恩的關於師生,關於彼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