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跟於漪結緣是在1996年,當時讀高二。我和同班同學陳相蘋湊錢訂了一份《語文報》,由此讀到「於漪信箱」。當時感覺這個欄目的文章隨和流暢,說理清楚,能夠讀到心裡去,作者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
(2010年,本書作者董少校和於漪老師合影)
2010年,我成為《中國教育報》上海記者站的一名記者。教師節之際,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出,於漪榜上有名。我和沈祖芸老師共同採寫了關於她的人物通訊《一位師者60年的堅守與追求》,分別在《中國教育報》和《東方教育時報》刊登,還被《光明日報》改編登載。
這年10月15日,我第一次到於漪老師家中採訪,併到楊浦高級中學去拍攝她與師生互動的畫面。儘管她已獲得全國教育領域的最高榮譽,可是沒有一點架子,樸素、熱情,善於照顧別人的感受,是一位謙謙君子。
2018年夏天,我接到一項來自上海市教委的任務,要採寫一篇於漪的人物通訊。7月27日上午,我和《文匯報》記者張鵬一起去於漪老師家採訪。
說到語文的性質、即將出版的《於漪全集》、青年教師培養等話題,談得非常透徹。於漪對兩名記者的提問都能給出有針對性的回答,思路清晰。尤為難得的是,於漪總是能給人奮進的力量。她說,「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讓我感到原來理想距離現實如此之近。
我從於漪呼籲教文更育人、珍視每一名學生、為教師搭臺鋪路三方面完成稿件,以《生命之花為教育綻放—訪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為題,發表在《中國教育報》。這篇稿件獲得中國教育報刊社記者站2018年8月好稿三等獎、2017—2018學年度「上海教育新聞獎」一等獎,還被《上海支部生活》、上海學習強國平臺轉載。
幾個月後,於漪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驕傲。12月10日,我又一次去她家採訪。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當天,我寫的《於漪:點亮學子生命之光》在《中國教育報》發表。基於同次採訪撰寫的《於漪:理想之光照亮教育人生》在《新民晚報》整版發表,還被《上海老幹部工作》雜誌轉載。
有記者前輩曾說,採訪和寫稿中要首先自己受到感動,然後才能感動讀者。對我而言,每次寫於漪的過程都是精神的洗禮。十年來,我已發表了18篇於漪相關稿件,包括6篇人物通訊、3篇採訪整理、7篇消息、1篇評論和1篇綜合報導。
在採訪與寫稿過程中,我一次次感受到於漪對教育事業的赤誠情懷,感受到她的無私、坦蕩、激情、責任感。有一種判斷在心底變得越來越清晰—像她那樣當一名教師,用自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去點亮學生,是無比光榮的。
這樣,我離開記者崗位,加入上海音樂學院。我給於漪老師寫了一封信,告知工作變動情況。收到信後,於漪老師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去她家做客。2019年8月31日,我第五次走進她的家門。
說起教育,於漪老師就有聊不完的話題,不知疲倦,激情滿懷。我感受到她對教師這份職業毫無保留的愛,以及在付出中獲得的巨大幸福。她仿佛一團火焰,燃燒得那麼熾烈,散溢著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臨別之際,於漪老師贈我一包月餅,還欣然在我的筆記本上題寫兩句話:「工作就是克服困難。帶著理想、情懷、責任擔當上課。」
我根據這次訪問整理口述,以《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不斷尋求教育生命突破點》為題,刊登在《中國教育報》教師節特刊。
2019年10月6日,時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李廣良問我能否寫一部於漪傳記。我想,這是挑戰,有一定難度,但很值得做。
我跟於漪兒媳史玲玲聯繫,提出希望拍攝於老師部分早期資料,用於寫書。她回覆說,於老師生病住院,不太方便。那就依託現有資料,先寫了再說。我從網上購買於漪著作、研究於漪的圖書雜誌,逐本翻閱,分專題作筆記。
書稿的框架慢慢浮現出來。這是一部人物傳記,記錄於漪的人生經歷、教育教學方法與成就,頌揚她獻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她很喜歡聞一多筆下的紅燭,她的一生也像紅燭那樣在燃燒、奉獻,所以用紅燭作為貫穿全書的意象。
11月6日,我開始寫引言,艱難地完成了600字。然後一直往下寫。
手邊資料不足,我五次去上海圖書館,還到復旦大學檔案館查閱,此外也藉助中國知網。
這次寫作讓我對於漪有了跟做記者時期完全不一樣的認識,她堅定的信仰、慈愛的心腸、恆久的毅力、博大的智慧,深深感染著我。她創造了一個奇蹟,平凡人在平凡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可以活得精彩、有境界。
寫作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偶爾會覺得疲累,但總歸是暫時的。面對筆記本電腦敲擊鍵盤,更多是一種身體在燃燒的感覺,在為夢想而寫作。一天將要結束,看到文稿又有了增長,心裡不由感到欣慰。
2020年1月中旬,終於完成書稿,正文有15萬多字,加上教育活動年表大概20萬字。返鄉前的最後一天,我把書稿列印出來,寄給於漪老師審閱。
我閱讀了幾種人物傳記和報告文學,包括羅曼·羅曼《貝多芬傳》、王康《聞一多傳》、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徐遲《哥德巴赫猜想》、顏維琦《種子的力量—讀懂鍾揚》等,學習優秀作家們的寫作手法,走近一個個崇高的靈魂。我感到,於漪跟貝多芬、聞一多、陳景潤、鍾揚等一樣,都是時代驕子。
於漪老師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讀過書稿之後的意見:「你哪裡找來那麼多資料,很不容易,我總的看法是,還是符合事實的。」謝天謝地!於漪老師基本認可了。
寄回來的稿本上留下於漪老師標記的大約150條修改意見,小至漏標句號,大至某部分內容重複出現,都仔細指出。這不僅訂正了書稿中的各種謬誤,對我也是「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的深刻教育。
2020年2月1日,我第六次上門拜訪於漪老師。她已等在門口,拿著一包用於插圖的照片,還有一袋給我兒子元寶的零食玩具。我沒進門,只交談了兩分鐘,約定等情況好轉時再詳聊。她總是那麼熱情,考慮得那麼周到,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冬天帶來暖流。後來,我如約拜訪了於漪老師。
8月底,於漪老師再次應邀審閱書稿,提出30多條修改意見,還寫信鼓勵我。
書稿付梓之際,心中充滿了感激。
感謝於漪老師,二十多年來給我激勵,指引我走上教師之路。我比她晚出生半個世紀,寫作本身是對她精神品格的擁抱和追隨,這個過程讓我的靈魂經受淬鍊。我初次嘗試寫人物傳記,於漪老師肯定我的探索,抱病兩次審讀文稿,訂錯補漏,並提供照片和手稿。她提攜晚輩的胸懷讓我無比感動。
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接納並出版拙稿,推薦列入2020年上海市重點圖書出版項目。感謝主題出版中心錢方針主任、吳雪梅編輯的悉心付出。感謝李廣良先生,促成書稿的面世。
感謝我任職的上海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黨委曹榮瑞副書記、學院黨支部吳學霆書記都對我的寫作給予熱情鼓勵,讓我信心更足。熊偉明老師說於漪老師很值得寫,為我加油。
感謝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中國教育報》上海記者站,這個平臺讓我得以走近於漪。金志明先生是我擔任記者十年間的站長,常教導我少些零敲碎打,要花心思寫幾篇重頭稿,這樣才不負記者的職業。他的這番話我銘記在心。陳亦冰、沈祖芸、計琳等歷任記者都曾採訪於漪,我從他們的稿件中得到啟發。
感謝顧明遠教授撰寫序言。作為和於漪同齡的教育家,他熱情頌揚於漪精神,文字中也包含著對晚輩的鼓勵。
感謝徐慶華教授,題寫顏體大楷頁眉。感謝吳頤人、陳茗屋、陸康、劉一聞、孫慰祖、徐正濂、陸曙光諸位藝術家,創作紅燭主題書法、繪畫、篆刻。他們的佳作表現了於漪堂堂正正、甘於奉獻的品格,為拙稿增添光彩。
感謝史玲玲老師,不厭其煩地拍攝照片,協助我跟於漪老師互通信息,提供資料。感謝張生教授,一句「於漪這樣級別的優秀人物,需要有一部像樣的傳記」,讓我增加了完成書稿的緊迫感。
感謝楊一先生、周慰女士,幫助審閱書稿,訂正若干隱藏的差錯。感謝劉峻先生,熱心寄送桃浦教育聯合體編印的於漪講話集。胡建君、孫瑋蔓、馬綸鵬、李剛、吳振東、李沁園、曾藝等師友在我寫作過程中熱情鼓勁。感謝元寶,對我寫作一貫理解支持。
由於個人能力所限,書中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偏差,敬請讀者批評指正。(董少校 2020年8月31日於上海若齋)
【本文為《紅燭於漪》後記,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