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寫於漪老師都是精神洗禮

2020-09-11 新民晚報

初次跟於漪結緣是在1996年,當時讀高二。我和同班同學陳相蘋湊錢訂了一份《語文報》,由此讀到「於漪信箱」。當時感覺這個欄目的文章隨和流暢,說理清楚,能夠讀到心裡去,作者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

(2010年,本書作者董少校和於漪老師合影)

2010年,我成為《中國教育報》上海記者站的一名記者。教師節之際,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出,於漪榜上有名。我和沈祖芸老師共同採寫了關於她的人物通訊《一位師者60年的堅守與追求》,分別在《中國教育報》和《東方教育時報》刊登,還被《光明日報》改編登載。

這年10月15日,我第一次到於漪老師家中採訪,併到楊浦高級中學去拍攝她與師生互動的畫面。儘管她已獲得全國教育領域的最高榮譽,可是沒有一點架子,樸素、熱情,善於照顧別人的感受,是一位謙謙君子。

2018年夏天,我接到一項來自上海市教委的任務,要採寫一篇於漪的人物通訊。7月27日上午,我和《文匯報》記者張鵬一起去於漪老師家採訪。

說到語文的性質、即將出版的《於漪全集》、青年教師培養等話題,談得非常透徹。於漪對兩名記者的提問都能給出有針對性的回答,思路清晰。尤為難得的是,於漪總是能給人奮進的力量。她說,「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讓我感到原來理想距離現實如此之近。

我從於漪呼籲教文更育人、珍視每一名學生、為教師搭臺鋪路三方面完成稿件,以《生命之花為教育綻放—訪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為題,發表在《中國教育報》。這篇稿件獲得中國教育報刊社記者站2018年8月好稿三等獎、2017—2018學年度「上海教育新聞獎」一等獎,還被《上海支部生活》、上海學習強國平臺轉載。

幾個月後,於漪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驕傲。12月10日,我又一次去她家採訪。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當天,我寫的《於漪:點亮學子生命之光》在《中國教育報》發表。基於同次採訪撰寫的《於漪:理想之光照亮教育人生》在《新民晚報》整版發表,還被《上海老幹部工作》雜誌轉載。

有記者前輩曾說,採訪和寫稿中要首先自己受到感動,然後才能感動讀者。對我而言,每次寫於漪的過程都是精神的洗禮。十年來,我已發表了18篇於漪相關稿件,包括6篇人物通訊、3篇採訪整理、7篇消息、1篇評論和1篇綜合報導。

在採訪與寫稿過程中,我一次次感受到於漪對教育事業的赤誠情懷,感受到她的無私、坦蕩、激情、責任感。有一種判斷在心底變得越來越清晰—像她那樣當一名教師,用自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去點亮學生,是無比光榮的。

這樣,我離開記者崗位,加入上海音樂學院。我給於漪老師寫了一封信,告知工作變動情況。收到信後,於漪老師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去她家做客。2019年8月31日,我第五次走進她的家門。

說起教育,於漪老師就有聊不完的話題,不知疲倦,激情滿懷。我感受到她對教師這份職業毫無保留的愛,以及在付出中獲得的巨大幸福。她仿佛一團火焰,燃燒得那麼熾烈,散溢著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臨別之際,於漪老師贈我一包月餅,還欣然在我的筆記本上題寫兩句話:「工作就是克服困難。帶著理想、情懷、責任擔當上課。」

我根據這次訪問整理口述,以《首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不斷尋求教育生命突破點》為題,刊登在《中國教育報》教師節特刊。

2019年10月6日,時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李廣良問我能否寫一部於漪傳記。我想,這是挑戰,有一定難度,但很值得做。

我跟於漪兒媳史玲玲聯繫,提出希望拍攝於老師部分早期資料,用於寫書。她回覆說,於老師生病住院,不太方便。那就依託現有資料,先寫了再說。我從網上購買於漪著作、研究於漪的圖書雜誌,逐本翻閱,分專題作筆記。

書稿的框架慢慢浮現出來。這是一部人物傳記,記錄於漪的人生經歷、教育教學方法與成就,頌揚她獻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她很喜歡聞一多筆下的紅燭,她的一生也像紅燭那樣在燃燒、奉獻,所以用紅燭作為貫穿全書的意象。

11月6日,我開始寫引言,艱難地完成了600字。然後一直往下寫。

手邊資料不足,我五次去上海圖書館,還到復旦大學檔案館查閱,此外也藉助中國知網。

這次寫作讓我對於漪有了跟做記者時期完全不一樣的認識,她堅定的信仰、慈愛的心腸、恆久的毅力、博大的智慧,深深感染著我。她創造了一個奇蹟,平凡人在平凡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可以活得精彩、有境界。

寫作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偶爾會覺得疲累,但總歸是暫時的。面對筆記本電腦敲擊鍵盤,更多是一種身體在燃燒的感覺,在為夢想而寫作。一天將要結束,看到文稿又有了增長,心裡不由感到欣慰。

2020年1月中旬,終於完成書稿,正文有15萬多字,加上教育活動年表大概20萬字。返鄉前的最後一天,我把書稿列印出來,寄給於漪老師審閱。

我閱讀了幾種人物傳記和報告文學,包括羅曼·羅曼《貝多芬傳》、王康《聞一多傳》、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徐遲《哥德巴赫猜想》、顏維琦《種子的力量—讀懂鍾揚》等,學習優秀作家們的寫作手法,走近一個個崇高的靈魂。我感到,於漪跟貝多芬、聞一多、陳景潤、鍾揚等一樣,都是時代驕子。

於漪老師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讀過書稿之後的意見:「你哪裡找來那麼多資料,很不容易,我總的看法是,還是符合事實的。」謝天謝地!於漪老師基本認可了。

寄回來的稿本上留下於漪老師標記的大約150條修改意見,小至漏標句號,大至某部分內容重複出現,都仔細指出。這不僅訂正了書稿中的各種謬誤,對我也是「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的深刻教育。

2020年2月1日,我第六次上門拜訪於漪老師。她已等在門口,拿著一包用於插圖的照片,還有一袋給我兒子元寶的零食玩具。我沒進門,只交談了兩分鐘,約定等情況好轉時再詳聊。她總是那麼熱情,考慮得那麼周到,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冬天帶來暖流。後來,我如約拜訪了於漪老師。

8月底,於漪老師再次應邀審閱書稿,提出30多條修改意見,還寫信鼓勵我。

書稿付梓之際,心中充滿了感激。

感謝於漪老師,二十多年來給我激勵,指引我走上教師之路。我比她晚出生半個世紀,寫作本身是對她精神品格的擁抱和追隨,這個過程讓我的靈魂經受淬鍊。我初次嘗試寫人物傳記,於漪老師肯定我的探索,抱病兩次審讀文稿,訂錯補漏,並提供照片和手稿。她提攜晚輩的胸懷讓我無比感動。

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接納並出版拙稿,推薦列入2020年上海市重點圖書出版項目。感謝主題出版中心錢方針主任、吳雪梅編輯的悉心付出。感謝李廣良先生,促成書稿的面世。

感謝我任職的上海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黨委曹榮瑞副書記、學院黨支部吳學霆書記都對我的寫作給予熱情鼓勵,讓我信心更足。熊偉明老師說於漪老師很值得寫,為我加油。

感謝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中國教育報》上海記者站,這個平臺讓我得以走近於漪。金志明先生是我擔任記者十年間的站長,常教導我少些零敲碎打,要花心思寫幾篇重頭稿,這樣才不負記者的職業。他的這番話我銘記在心。陳亦冰、沈祖芸、計琳等歷任記者都曾採訪於漪,我從他們的稿件中得到啟發。

感謝顧明遠教授撰寫序言。作為和於漪同齡的教育家,他熱情頌揚於漪精神,文字中也包含著對晚輩的鼓勵。

感謝徐慶華教授,題寫顏體大楷頁眉。感謝吳頤人、陳茗屋、陸康、劉一聞、孫慰祖、徐正濂、陸曙光諸位藝術家,創作紅燭主題書法、繪畫、篆刻。他們的佳作表現了於漪堂堂正正、甘於奉獻的品格,為拙稿增添光彩。

感謝史玲玲老師,不厭其煩地拍攝照片,協助我跟於漪老師互通信息,提供資料。感謝張生教授,一句「於漪這樣級別的優秀人物,需要有一部像樣的傳記」,讓我增加了完成書稿的緊迫感。

感謝楊一先生、周慰女士,幫助審閱書稿,訂正若干隱藏的差錯。感謝劉峻先生,熱心寄送桃浦教育聯合體編印的於漪講話集。胡建君、孫瑋蔓、馬綸鵬、李剛、吳振東、李沁園、曾藝等師友在我寫作過程中熱情鼓勁。感謝元寶,對我寫作一貫理解支持。

由於個人能力所限,書中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偏差,敬請讀者批評指正。(董少校 2020年8月31日於上海若齋)

【本文為《紅燭於漪》後記,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於漪老師,爭做『最美教師』」
    張店區湖田小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於漪老師,爭做『最美教師』」 來源:魯中網·
  • 「誦寫講」展現於漪教育思想魅力
    7月3日下午,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香山中學舉行。與會的書法家、朗誦表演藝術家和眾多師生,通過誦、寫、講三種形式,展現了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思想精髓。展示活動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分享給全市的廣大教師,激勵大家學習於漪精神,堅守教育初心。
  • 「鑄魂築夢——我們一起走近於漪」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
    近日,「鑄魂築夢——我們一起走近於漪」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會暨上海市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舉行。第十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在發言中肯定了舉辦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的時代意義,指出從課堂授課到教育改革,從呼籲「教文育人」到倡導「弘揚人文」,從培養學生到培養老師,於漪老師的教育實踐始終與時代同向同行
  • 印海蓉讀於漪老師名篇,九旬於漪解碼語言文字,來一起走近這位人民教育家
    作為語文老師的於漪,一輩子「以文化人」。在電視上,年過九旬的她通過視頻方式獻聲:「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存的密碼,不斷地訓練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會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薰染,不斷地來滋養心靈,提升精神的境界。」
  • 誦寫講展現語言文字之美 讓於漪教育思想更有魅力
    ,活動通過誦寫講三種形式,立體化地展現了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思想精髓,以網絡直播的形式,激勵全市的廣大教師學習於漪精神,堅守教育初心,同時紮實做好語言文字工作。於漪老師在《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一文中寫道:「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血緣關係,但只要是誕生於我們這塊多情土地上的孩子,教師都要傾注心血,千方百計把他們教好,因為其中寄寓了國家的期望與人民的囑託。」在朗誦表演藝術家丁建華深情的演繹下,於漪老師對學生深刻、博大的愛打動了現場的嘉賓和網上的觀眾。
  • 與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會相約螢屏
    近日,「鑄魂築夢——我們一起走近於漪」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展示交流會暨上海市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舉行。第十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在發言中肯定了舉辦於漪教育思想誦寫講系列活動的時代意義,指出從課堂授課到教育改革,從呼籲「教文育人」到倡導「弘揚人文」,從培養學生到培養老師,於漪老師的教育實踐始終與時代同向同行,而她的教育思想正是從這樣的教育實踐中生長出來、提煉出來,難能可貴。
  • 人民教育家於漪
    高中數學毛老師,不但教給了於漪嚴密的邏輯思維,而且教會了她嚴謹的做人道理。一次數學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學要於漪幫幫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學之間講義氣,考試時於漪把一道題的解法寫在紙條上遞給她時,被毛老師發現了,他一把抓走了紙條。試捲髮下來,她倆都是零分。「誰知毛老師還不罷休,把我找去說了一頓。有幾句至今我還記得:『你這是幫助同學嗎?歪門邪道。
  • 2020年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滬舉行
    今天(7月3日)下午,2020年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香山中學舉行,活動通過誦寫講三種形式,立體化地展現了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思想精髓,以網絡直播的形式,激勵全市的廣大教師學習於漪精神,堅守教育初心,同時紮實做好語言文字工作。
  • 感動教師節|我與於漪老師的三次相遇
    說機緣巧合是因為我每一個成長關鍵點都得到她的指引和教誨;說命中注定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對教育的熱愛和對課堂的執著。二十年一輪迴,從學校,到區教育局,再到市教委,最後回到學校……兜兜轉轉,我又回歸喜愛的課堂,回到可愛的學生中間。這一切都離不開於漪老師對於我的耳提面命、諄諄教導。
  • 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簡介
    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於漪主張讀寫聽說全面訓練。她深感「重讀寫輕聽說」教學的滯後性,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角度考慮,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是十分重視聽力與說話訓練的。縱觀於漪的讀、寫、聽、說實踐,可以從中尋找出另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在教師主導下,讓學生在主動、自覺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地培養起自學能力。文學性人的生活離不開文學。
  • ...眼中的於漪是怎樣的?輕分數重習慣,把家務當樂趣,培育更多好教師
    在香山校園裡,師生們通過誦、寫、講三種形式,立體化地展現了人民教育家於漪的思想精髓……今天(7月3日),於漪教育思想誦讀展示交流會在香山中學舉行,活動還以網絡直播激勵全市教師學習於漪精神,堅守教育初心,同時紮實做好語言文字工作,把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故事永遠講下去,講到廣大師生的心坎上去,培育更多「於漪式好教師」。
  • 於漪的話,帶給我們哪些教育啟示?丨關注
    在中語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領導、專家及一線教師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學習她的家國情懷,學習她奮鬥與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們再次提及於漪老師深深影響教師們的那些話,隨好師妹一起看看吧~於漪老師說過什麼?
  • 這個教師節,名校校長難忘和於漪老師的三次相遇
    人生路上,和於漪老師的相遇,既是機緣巧合,又是命中注定。說機緣巧合是因為我每一個成長關鍵點都得到她的指引和教誨;說命中注定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對教育的熱愛和對課堂的執著。教師節之際,於漪老師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 這份關於「於漪老師」的建議為何從楊浦區教育局,轉到市教委主辦?
    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教師節前一周,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揭牌。而這背後有市人大代表孫慧的一份助推。今年1月舉行的市人代會上,孫慧提交了一份關於傳承和推廣「於漪教育思想」,修建「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建議。
  • 「人民教育家」於漪:一切為中華民族!
    連天炮火中,於漪輾轉求學,考到鎮江中學。在物質條件、求學環境極其艱苦的情形下,老師悉心教導,她和同學們求知若渴,心中生發一個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求學為什麼?從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為解救苦難的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老師激昂的話語揭示了求學的目的,樹立起做人的標杆。「為此,我們風華正茂的學生孜孜矻矻,努力進取,把物質生活的貧乏、艱難踩在腳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歡樂。
  • 「人民教育家」於漪:為孩子們點亮心中明燈
    於漪,這是一個在談到新中國語文教育思想變革時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無數中國教師心中的偶像。68年的從教生涯,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張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 ...於漪老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於漪老師孫女第一時間發表感言)
    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於漪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於漪簡介 於漪,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生,江蘇鎮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 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今日揭牌
    研究中心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適應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發展的需要,深入研究於漪教育思想,發揮於漪教師示範引領作用,在傳播新時代教育思想和培養教育新時代教師隊伍方面作出探索與努力。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將在楊浦高級中學落成。
  • 「人民教育家」於漪:教文育人 德智融合
    在她教過的學生中,有人在畢業十幾年、幾十年後,還能整段背出她當時在課堂上講過的話;在她帶教過的老師裡,有人為了「搶」到前排座位聽她上課,竟不惜專門配副眼鏡,冒充近視眼……  於漪的語文課,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流利動聽,如詩一般,沒有廢話,入耳入心。」於漪的學生、原上海閘北區第二中心小學校長葛起裕說。
  • 教師節丨走近人民教育家——於漪
    要做一名老師,首先要自我教育,嚴格要求,完善人格。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是於漪深埋在心底的堅守與追求。她對這個命題由衷地歡喜,不斷自我鞭策,融入她的教育生命。教育部師範教育司於2006年組編「教育家成長叢書」,《於漪與教育教學求索》在列,於漪照片旁邊寫著「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2007年,於漪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歲月如歌》,書舌上印著:「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該書壓軸之作題為《一輩子學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