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出國留學、華人華僑,故土難忘

2020-12-13 教育思享

在1978年,中國從劫難之中走出,經濟落後,外匯奇缺,可謂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在那個年代,中國精挑細選了第一批赴美留學人員,總計52名學者,其中清華有9人。他們肩負著國家命運,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徵途。

他們可以說是最為艱難的留學生,當時的國家並不富裕,52個人帶著總計幾十美元,留學美國。為了能夠為國家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52名留學生在被分配到喬治城大學和美利堅大學進行暫短的英語強化訓練後,進入到了全美各著名大學、研究所開始學習研究,包括麻省理工、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等。

他們拼命學習,只為有朝一日能夠回國,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

這52名訪問學者,後來,有7人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有李衍達、陳俊亮、柳百成、張楚漢、張恭慶、姜伯駒、童坦君。

無疑,過去的這些留學人員中,不少人成為了近代中國科技崛起的基石,對中國科學技術的建設功不可沒,也算是開啟了留學的時代。不僅如此,在那個年代,出國淘金也成為了一種流行,在過去的歲月中,華人、華僑也為中國的事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當今亦是如此。

因此,留學海外的學子以及海外的華人、華僑,也是中國的財富。

目前,世界諸多國家新冠疫情爆發,一些中國人,其中包括留學海外的學子便開始返回中國。所謂飲水思源、故土難忘,他們的返回無可厚非,相信很多國人也非常理解,也表示歡迎。

不過,近期紅遍網絡的「黎女士」給返回中國的人摸了黑,類似的諸多負面的消息在網絡傳播,但是類似「黎女士」這樣的個人行為,不該影響其他回國的中國人,更不該用來傷害處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他們也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是中華兒女。

「建設家鄉你不行,千裡投毒第一名。」「祖國拿你當親人,你把祖國當冤大頭。」

近日來,輿論場中瀰漫的這種論調,實在是令人擔憂,更是帶偏了輿論,這種貼標籤化的輿論,不僅是傷害歸國人員,也傷害了中華兒女之間的血肉情。

我們也相信,多數中國人都歡迎我們身在異國他鄉的兄弟姐妹回國;也相信,真正熱愛祖國的歸國人士也會積極配合當下中國的防疫工作,不會瞞報,會做好隔離,減少可能帶來的傳染。

因此,國內應該客觀地評價,減少貼標籤式的傷害。

而對於接納歸國人員方面,或許我們也應該反思:國內的隔離收費,也不能只停留在收費上,更應該讓費用與服務對等起來,不要讓某些「酒店」的費用與服務出現倒掛,讓公眾質疑;這些雖然是細節,但是卻不可忽視。

近期,在處理海外歸國人員方面的防疫工作中暴露了一些問題,應對於歸國人員實施落地隔離、集中隔離,減少轉機引發的各種傳染的可能,而這既是保護我們得來不易的抗疫成果,也是為了能夠讓人民儘快地進入正常的生活秩序之中。

期待疫情早些結束,期待國外同胞平平安安!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歸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新中國成立後,在1978年12月26日,向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學者留學生,他們從當年參加留學生選拔考試的14717人中脫穎而出,都是天資卓越的青年才俊。1981年,清華大學首批派出的9名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習理論固體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國;彭吉虎,派往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學習波導光學,1981年1月3日回國;張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習反應堆物理計算,1981年10月
  • 中美建交後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7人成院士,清華大學9人全部歸國
    自1872年清政府派出首批官費赴美留學生至1978年,106年間,中國出國留學生總數有14萬人。改革開放後,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00餘萬人,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1872年首批官費留學生到如今的出國留學,一直都是有人從此就不再回國了,對於此情況,想起了鄧老說的一句話。
  •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高考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出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另一條路--出國留學。認為面對到陌生的環境,不同的學習模式能夠學習不一樣類型的知識。但其中也有很多的人,學成之後沒有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貢獻。
  • 52名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在1978年時,出國留學可是個陌生的名詞,中國當時從14717名參加選拔的學生中派出52名首批赴美留學生出國,他們最終全部回國發展。留學這當中經歷了什麼趣事呢?為了貫徹主席的指示,教育部迅速組織赴美留學生,在清華大學,中科院,北大等學校共選出52名學者,在中美建交之前抵達美國。當時國內經濟落後,缺乏外匯,52個人手裡只有五十美元,當時一聽說美國做什麼都要給小費,連上廁所都一個個連著上,後來到了美國,聯絡處才給了足夠的美元。
  • 華僑、高華和留學生:回國動機各不同-虎嗅網
    這也使得疫情初期匆忙結束寒假,出國等待開學的留學生們,因為國外形勢的急轉直下而再次面臨是否打包出發的問題。而從義大利疫情失控後偷跑回國的青田華僑開始,海外回流的華人帶來的輸入性案例開始讓國內剛經歷過一個多月隔離的輿論開始不滿,起先只是對輸入病例這項行為的不滿,後面開始轉向批評海外華僑華人乃至留學生本身。
  • 華僑、高華和留學生
    就在州長宣布消息的時候,紐約大學的中國留學生 Jane Zhang 已經登上了回國的飛機。再早幾天,哈佛大學通過電子郵件宣布關閉校園,全部課程轉為線上。我們曾試圖託人聯繫幾名留學生進行採訪,看看是否也有人陷入 「因為宿舍關閉而無處落腳」 的尷尬情況,但是得到的回答是 「留學生早就買了機票回家了」。
  • 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生超86%留居美國 評論區炸了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清華大學赴美留學生超86%留居美國】,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6944,2325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
  • 當出國留學變成「在家留學」,無法赴日的留學生這樣做……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然而還有一部分人,他們也是日本的留學生,卻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他們就是2020年秋季準備入學卻還沒有拿到籤證和在留資格的十月生,甚至2020年的四月生也還一直呆在國內。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很多計劃赴日留學生的陣腳,小郭(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小郭來自山西省忻州市,大學時在上海的學校學習人工智慧專業。
  • 詹天佑被許了媳婦才得以出國留學——也說大清朝首次公派留學生
    現今,出國學習,或美國、或英國、或加拿大……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國家提倡允許的事,是中外交流的途徑之一。可在大清王朝那會兒,那絕對是新鮮事。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大清王朝的赴美留學生。一、容閎首倡出國留學事。
  • 首批中國公派的30名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倡議下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下,清廷決定在1872年到1875年選派120名學生分四批出國留學。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儘管1872-1875年已經全部派出了四批留學生,但到了1881年,據中國留學生事務所監督吳嘉善(字子登,南豐人)聲稱:外洋風俗流弊多端,怕留學生們沾染惡習,於是駐美公使陳蘭彬(字荔秋,廣東吳川人,鹹豐三年進士)上奏朝廷建議撤回這四批留學幼童(因留學生們出國時平均年齡僅12歲,因此也稱他們為留學幼童,第一批中最大的曾篤恭16歲,最小的容尚謙、鄺榮光才10歲)。
  • 1872年的第一批赴美留幼童——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力量
    赴美留學當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然而你能想像在思想閉塞的清朝年間,一群平均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幼童,被政府選派出國學習西方技術,是多麼讓人驚訝的事情嗎?向西方蠻夷之人學習本就夠可笑的了,更何況是前往大家口中的」蠻荒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這讓原本在上海開展的首批招生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 專訪:華僑華人和留學生「隨時可以找飄揚著五星紅旗的中國外交機構...
    新華社日內瓦4月1日電專訪:華僑華人和留學生「隨時可以找飄揚著五星紅旗的中國外交機構」——訪中國駐瑞士大使耿文兵新華社記者陳俊俠 杜洋「在瑞華僑華人遇到困難時,隨時可以找飄揚著五星紅旗的中國外交機構,使領館就是他們的堅強後盾
  • 在美小留學生回國了!包機將降落廣州,孩子們全部「武裝到牙齒」
    採取了多種措施:一是給留學生們提供健康包;二是勸告留學生,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呆在原地不動,是最安全的選擇;三是協調航班接有需求的孩子回國。在美小留學生們就要回國了那廂邊,在英小留學生回國的問題暫告一段落。這廂邊,美國的疫情又如火如荼。我國在美國的小留學生也非常多。近段時間,美國朝野上下,言論中對我國相當不友好。
  • 40年,中國人赴美留學史,看看這些耳熟能詳的留學生們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厚。
  • 梁誠逝世100周年 赴美留學設肄業館成「清華之父」
    當時的駐美公使、廣州人梁誠知悉美國超額索取庚子賠款,通過多方交涉,最終收回近一半庚子賠款,這筆款項支持了逾千名學生赴美留學。梁誠設立的遊美肄業館,後改稱「清華學堂」,即清華大學前身,他也因此被稱為「清華之父」。
  • 52位第一批赴美留學者 而今他們都在做什麼?
    改革開放後首批留學生赴美學習30年紀念會上,當年的學者再聚首。歷經8年,34萬字的《1978:留學改變人生——中國改革開放首批赴美留學生紀實》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是我從事對外傳播媒體工作時期,對當代中國留學生新聞、數據和歷史資料進行傳播、梳理和研究的成果。全書分上編和下編。
  • 包機接小留學生們回國?歷史視角下,大家對出國留學有了新的審視
    想要包機接小留學生們回國?大家要知道數量就好了!普通中國人多了去了,都接嗎?所以這個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文宏說留學生回國最大的風險來自登機前!機艙是高風險區域。隨著中國以外的,世界疫情的蔓延,在國外的留學生,特別是還未成年的小留學生們!在當下,無論千難萬難,跨越多個國家,多次轉機後,回到國內,繼續接受篩查隔離,能夠回到中國,這就是幸運!什麼時候出國離不開錢!Money!窮家富路,出門在外!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l選拔留美學生「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倡議朝廷選派留學生赴美留學,學習技術。容閎一直有教育救國的想法,只苦於一直沒有辦法實現,這次他的提議得到了曾國藩和李鴻章支持,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先後上書《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折》和《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
  • 晚清派120名留學生赴美求學,卻只有94人歸國,剩下26人去哪了?
    現在去國外留學就像是給自己鍍了層金,而在歷史上,留學卻不是香餑餑,甚至會被恥笑有辱斯文。晚清時期清政府招留學生赴美學習,就出現了招不滿名額的情況。 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技術落後,經濟發展緩慢,面臨著內憂外患。
  • ...是情結,是對故土的眷戀牽掛」—— 記立陶宛首屆華人華僑春節晚會
    新華網維爾紐斯2月22日電(記者郭明芳)「春節,對於身在海外的華人來說是情結,是對故土的眷戀牽掛,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而是普天下炎黃子孫對美好明天的祝福和期待,它就像紐帶,把我們的心和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