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警察服裝的變遷歷史

2020-12-22 夢幻之人

從1950年起,人民警察的制式服裝,在顏色和款式上進行了七次改革。每次改革,制服的品種和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提高。過去的歷次警服改革,有兩個特點:一是顏色,基本上是米黃色到綠色、橄欖綠色等,大多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制服顏色相接近;二是款式都是以中山裝為基點,特別注重上裝四隻口袋的形狀。99式警服在功能、樣式和色彩上堪稱是劃時代的、注重與國際接軌的一次變革。

50式警服

1、50式。上衣為白色和草綠色,下衣藏青色,平頂大簷帽,即人們所熟悉的「馬天民式」。有幹部與民警服裝之分。著裝均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相同,區別是胸章標有「人民公安部隊」字樣,臂章為盾形,上方橫寫黑色「公安」二字,下方綴軍徽。帽徽為中間嵌「公安」字樣的紅五角星。此種制服一直使用到1956年。

1950年初,經政務院批准,全國統一人民警察服裝制式,即50制式,並統一了領章和帽徽。5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首次為治安、戶籍、交通、消防民警配發50制式夏服。警服為米黃色,左衣領按警種綴釘冠以「治」、「戶」、「交」、「消」字首加號碼,右衣領綴釘「人民警察」字樣的領章,並佩「人民警察」 布質胸章:冬季警服為墨綠色,黑色化學(即塑料)鈕扣,按幹部、普通民警兩種身份製作。幹部警服上衣為翻領,上下4個衣兜,下邊為吊兜;下裝為西服式褲。普通男警服上衣為翻領,上下4個平兜;下裝為馬褲,兩褲腿開縫處各綴7個黑色化學鈕扣(無裹腿),外扎黑色腰帶。普通女警服上衣為大翻領,左胸一個小兜,下襟兩個斜插兜,前胸兩列鈕扣,每列5個;下裝為西服式褲,系帶銅扣的布腰帶。男女均帶墨綠色帶耳扇的解放式棉帽。帽徽為中間嵌「公安」字樣的黃邊紅五角星。

55式警服

2、55式。上衣為白色和草綠色,下衣藏青色,平頂大簷帽,即人們所熟悉的「馬天民式」。公安部於1953年設計了人民警察五五式制服、裝備及帽徽圖案,帽徽為國旗圖案,紅色琺瑯旗底,金色五星,旗周是金色齒輪、麥穗及光芒。經政務院批准製作,於1954年開始在中蘇聯運客車上的乘務民警中試行。公安部會同中央軍委總後勤部對新式服裝作了修改後,於1955年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武漢、重慶、西安、瀋陽、旅大等九個城市的戶籍、交通、消防、刑事偵查、外事、經濟民警和全國鐵道民警中施行。1956年夏季在全國各城市普遍施行。

59式警服

3、59式。上衣白色,增加了領章,領章中有一銅質盾牌,上綴五顆五角星,下裝顏色由藏青改為藏藍。章板中間綴銅質盾牌,盾牌浮雕一大四小五個五角星。各警種一律佩戴領章。1959年10月1日,民警服裝施行新的制式。改制式後的警服,除武裝、經濟、消防警察的冬、夏季上衣(含大衣、雨衣)均改為棕綠色之外,其餘警種上衣、下裝(含武裝、經濟、消防)顏色不變。警服褲、裙兩側的寬、窄紅色線條,改為窄紅線條。同時取消「中國人民警察」、「中國人民經濟警察」等布質胸章。改為佩帶長斜方形紅色塑料領章。領章上嵌合金質金色盾形符號。

65式警服

4、65式。再次與部隊服裝趨同,上衣草綠色,有紅領章,下裝藏藍色。取消大簷帽。草綠色軟帽綴一圓形國旗圖案。這套「六五式」警服很多警察都沒有能穿到,因為「文化大革命」使得很多公安幹警不得不暫時脫離了他們熱愛的公安崗位。1966年3月公安部就民警的服裝制式改式問題向國務院寫了專題報告,提出新式的民警服裝制式、技術規格和質量均與解放軍幹部相同。1966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全國實行這一服裝制式。各警種服裝的上衣均為草綠色;下裝均為藏藍色,無紅色褲線。取消原來女警服中的列寧服上衣和裙子。所有幹警的服裝樣式全與解放軍幹部服裝相同。帽徽為圓形,中心是國旗,國旗周圍雕金色麥穗和齒輪。

71式警服

5、71式。為區別軍、警服裝,增加大簷帽,上、下裝均改為藍色。後又改夏季服裝為上白下藍,帽徽也從國旗圖案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圓形圖案。為突出人民警察的特點,1972年1月,國務院批准公安部《關於改革人民警察服裝的通知》。人民警察服裝顏色由草綠色改為藏藍色。消防民警已實行義務兵役制,服裝仍保持上綠下藍不變。鑑於72制式警服存在著顏色不鮮明和吸熱性強等問題,1974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戶籍、治安、刑事、外事、司法、鐵路、航運等諸警種,由當天起 均改著與交通民警相同的上白下藍的警服。男民警戴藍色大簷帽,女民警戴藍色無簷帽,均套白色鑲藍牙線的帽罩、邊防、森林和鐵路押運民警,夏冬季服裝均改著 與消防民警相同的上綠下藍警服。

83式警服

6、83式。70年代以後,隨著人民警察正規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公安部開始著手人民警察服裝制式的改革工作,至1983年完成設計,此即八三式警服,算是改革較大的一次。除草綠色、紅領章沒有新意外,其他變化都很大:上衣有飾有黃邊的肩袢;袖口有兩條黃色袖線,下衣飾有紅褲線;大簷帽上有了警徽,帽徽為金色麥穗簇擁下的藍色盾牌,由國徽、盾牌、長城、松枝組成,胸前有了警號,上衣有了臂章;臂章上仍有「公安」二字,但下面首次出現英文「POLICE」。1985年全國民警統一穿著新的制服。經中共中央批准,1984年1月1日,北京市交通民警換著83制式警服。83制式男女警服為橄欖色,男警服上衣4個暗兜;女警服上衣為小翻領、單排扣, 前襟下方為兩個暗兜。83制式冬服分馬褲呢面料警服和滌卡面料罩衣警服兩種。夏服分凡爾丁面料警服和的確良面料警服兩種。男女警服上衣和大衣的袖口均縫有 兩條黃色袖線,肩部縫有黃色布邊的肩袢。男女警服的褲子及夏季為女民警配發的裙服兩側均有紅色褲線。

89式警服

7、89式。89式警服是對83式警服進行改進,在大致不變的基礎上,89式警服褲子取消了兩側紅褲線,紅領章改為松枝襯託的紅色盾牌領花,內有金色五角星。大簷帽增配了金黃色絲編裝飾帶。女民警改戴短立筒有簷軟帽。1993年人民警察授予警銜,佩戴警銜標誌,區別主服及其標誌在89式警服基礎上又進行了小改進。行政職務警察領章底版為橄欖色,技術職務警察為銀灰色。1995年,劍形領章與警種肩章取消,警銜標誌修改為劍型橄欖色底版上綴金黃色四角星和橫杆的肩章。

99式警服

8、99式。即現行警察著裝。基本顏色為藏藍,與國際警察服裝基本接軌。臂章上的「公安」二字變成了「警察」。99式警服顏色選用國際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藍色,交、巡警襯衫採用淺藍色,普通民警襯衫採用鐵灰色,高級警官襯衫採用白色。高級警官、交巡警領帶顏色為藍色,其他警種的領帶為銀灰色。服飾佩戴帽徽、領花、警銜、警號、胸徽。警銜分為三種:硬警銜用於常服、茄克服;軟式警銜用於長、短襯衫;套式警銜用於多功能服。99式新警服分為常服、作訓服和多功能服。

相關焦點

  • 中國護照的歷史變遷
    中國護照的歷史變遷 葉寧《百科知識》 護照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謂。夏、商、西周時代的護照雛形稱為「牙璋」和「圭璋」。
  • 中國人民警察節|歲月變遷 誓言無悔……
    每一張警服照片 都是警察心底裡 最珍貴的記憶 每一名警察心中 都有一個解不開的 「警服情結」 警服代表著威嚴
  • 【你好,警察節】警服變遷,初心使命如一
    警服,是每一個警察心底最珍貴的記憶。可以說,在每一個警察心裡都有一個不解的「警服情結」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那藏在歲月裡的關於警服變遷的故事……「五〇式」警服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公安的規範統一 「五五式」警服的夏季服裝各警種均為斜紋布面料。上衣為白色(消防等專業警察為草綠色),男民警夏裝為中山裝合領式,兩個上衣兜,女民警夏裝為大翻領(類似開領西服式),左胸及下部兩側各有一插袋,有袋蓋。下衣均為藏青色(裙和褲子),警察幹部褲子有深紅色粗牙線(7毫米),普通民警褲子紅色細牙線(2毫米)。
  • 時尚與國族: 從「中國女性應該穿什麼服裝」談起
    八十年代的中國時尚雜誌,曾對中國旗袍與日本和服、韓國韓服、印度紗麗有相同的定位,但在作者看來,這種定位卻忽視了以上服裝在各自國家的地位與含義:在很長一段時期的中國社會裡,旗袍既遠離市井生活,又不在高檔時裝之列。旗袍的這種尷尬處境,於是乎成為作者觀察歷史上女性和民族國家關係之議題的切入點。
  • 《服裝學報》2020年第6期介紹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萬方資料庫—數位化期刊群全文入網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源期刊華服志平臺數位化期刊全文入網期刊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歷史資料,分析貴州畲族服飾上表現出來的族群認同特徵,進而探索族群認同映射下的民族服飾變遷。研究結果表明,貴州畲族服飾由花袖衣、東家衣和鳳凰衣3種典型樣式構成,它們之間存在歷史發展的承繼關係且並存於當代,與族群認同變遷形成對照關係,同時貴州畲族對原生身份的認同是其服裝核心元素得以傳承的主要原因。
  • 【致敬 警察節】警服變遷,初心使命如一
    警服,是每一個警察心底最珍貴的記憶。可以說,在每一個警察心裡都有一個不解的「警服情結」 今天, 讓我們一起回顧那藏在歲月裡的 關於警服變遷的故事…… 「五〇式」警服
  • 中國的一個「民間博物館」,景色不輸烏鎮,卻能感受到歷史的變遷
    中國的一個「民間博物館」,景色不輸烏鎮,卻能感受到歷史的變遷。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家也都往大城裡裡進行生活,有著快速的生活節奏,那麼在旅遊的時候一部分人就會去一些生活節奏比較慢的城市,或者古鎮旅遊,感受的氣息,呼吸著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的風情。
  • 西安那座園林式的清真寺,見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歷史變遷
    西安這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稱,這座古城也是我國穆斯林最早居住的地方。就是在唐王朝時期,那時候伊斯蘭教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長安(今西安),為了伊斯蘭教徒的傳教,於是在此興建寺廟、教堂,而西安的化覺巷清真寺就是其一。
  • 中國照相館歷史變遷:周總理沒打招呼來照相
    2008年,中國照相館(一) 張愷欣攝 2008年,中國照相館(二)張愷欣攝 為中國照相位於北京最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上,中國照相館的玻璃櫥窗恐怕是最受人關注的櫥窗之一。沒想到第二天就有外國記者打電話來問:「中國是不是出了什麼大事?」這個插曲讓中國照相館的新老員工驚訝不已。他們並沒想過,一塊普通課桌大小的櫥窗,竟會成為見證中國社會變遷的風向標。他們同樣不會想到,攝影師傅們透過鏡頭所看到、所拍下的一幕幕,會將轉瞬即逝的歷史瞬間記錄在照片上,翻開,一幅一幅,把許多已經快被忘記的故事勾活了。
  • 【論文分享】田成方 周立剛: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
    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 ——基於人骨穩定同位素分析的視角 田成方 周立剛 ◇ 基本信息 摘要:古代中國北方主糧經歷了從粟到小麥的歷史性變遷
  • 深扒英國男士服裝變遷史,腐國男人最愛的竟然是炫彩緊身褲?!
    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英國男士的穿衣聖經也在變化著。今天就帶大家看看500年間,英國男士的服裝變遷史吧~中世紀前在諾曼徵服到中世紀這一段漫長的日子裡,男性的服飾可以說非常的無趣。其實在後都鐸時期這些莫名其妙的男士時尚都逐漸減弱,英國男士的服裝引進了一些西班牙元素(比如斜肩鬥篷)。
  • 【高考歷史大一輪複習講義】第24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知識梳理】考點1:近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1)從範圍來看:極不平衡,城市的變化大與農村,沿海的變化快與內地。(2)從內容來看:由傳統向中西結合,服飾流行趨向多元化。②服裝:長袍馬褂(滿族服飾)、西裝、中山裝、旗袍等。
  • 99式警服:中國警察的驕傲
    孫莉莉是服裝專業出身,當年曾全程參與99式警服從設計到最終定型換裝的整個過程。  「99式警服之前我國警察換過七次裝,但基本上都與解放軍陸軍制服顏色、款式接近,使軍警難以區分,在我國舉行的大型國際活動中,例如在北京亞運會上,不少外國朋友把警察誤認為是軍人,這在某種意義上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另外,老警服放鬆量大,什麼都可以往衣服裡裝。」
  • 中國流行詞語反映時代變遷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二日電 題:中國流行詞語反映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二○○四年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今天下午在北京發布。主持這項評選活動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說,「語言的變化折射出社會的變化,流行語的變遷也總是與時代的發展如影隨形。」
  • 從照片中追尋服飾變遷 東華大學舉辦城市記憶圖片展
    大學生-南通(20世紀50年代)  人民網上海4月20日電 (唐小麗)「城市記憶」是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曾經的一幕幕歷史畫卷、一幅幅生活圖景、一種種服飾形象近日,在東華大學校內的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內,一場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新中國時尚流行變遷圖片展》,通過照片追尋服飾變遷中的城市記憶,講述中國人「穿」的故事。  展覽以上海為點,沿海城市為線,內地城市為輻射,通過選取30個城市,聘請30名服裝專家,以新中國成立至今為時間軸,以個體成長曆程為情景軸,深度挖掘自己、家人、親朋、鄰裡的服飾生活照片,生動體現中國人的服飾文化背景。
  • 建國以來幾個時期的警察制服的區別,今天可算是知道了
    建國以來幾個時期的警察制服的區別,今天可算是知道了人民警察是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力量,警服是警察的專業制服,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同時也代表著國家的強制力。一般來說,冒充警察最多的方式就是穿警服了。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的警服的變遷史吧。第一,1950年時期的統一制服。全國解放時期國內並沒有統一的警服樣式,後來,1950年公安部向各地下發統一制服的通知,並明確了樣式,被稱為"50式警服",並分為警察服和幹部服。
  • 研討會︱環境史與科技史對話:歷史上景觀變遷的管控與權力
    會議除了主題演講、獨立論文宣讀外,還分了「水利、環境與社會」「歷史變遷中的自然與人」「文化、景觀與技術」三個主題發言與評議小組,圍繞環境、技術、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主張以流域為視角思考黃河,並通過GIS等技術將黃河史料數據化是研究黃河環境史必要的手段,如黃河災害、治理發生的頻次、地點等進行數據分析,都能夠直觀地表現不同時期黃河變遷及背後的生態、政治、文化趨向,在資料庫的輔助下對於歷史事件、歷史問題亦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 天津社會山文旅港啟幕 民國風情展示歷史變遷
    天津社會山文旅港啟幕 民國風情展示歷史變遷 2018-01-2109:11: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中國照相館歷史變遷:周總理沒打招呼來照相(全文)
    沒想到第二天就有外國記者打電話來問:「中國是不是出了什麼大事?」這個插曲讓中國照相館的新老員工驚訝不已。他們並沒想過,一塊普通課桌大小的櫥窗,竟會成為見證中國社會變遷的風向標。他們同樣不會想到,攝影師傅們透過鏡頭所看到、所拍下的一幕幕,會將轉瞬即逝的歷史瞬間記錄在照片上,翻開,一幅一幅,把許多已經快被忘記的故事勾活了。
  • 「黃河文化」中國歷史地理變遷中山西的區位價值
    作者簡介:安介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國移民史、中國古代史與地方史等。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與人口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歷史地理》編委、中國古都學會理事、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年入選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勵計劃,2013年榮獲首屆中華晉商關公獎「中華晉商崛起20年十大研究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