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從存在的此岸到虛無的彼岸

2021-01-10 坤鵬論

人活在世上,永遠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知滿足,這個特性用薩特的虛無能夠很好地解釋,因為,人總是為了那個還沒有的存在而存在著,總是在追求還「不是」的東西。——坤鵬論

那真令人窒息,在這幾天以前,我從未考慮過存在為何物。

我和其他人一樣,和那些穿著春裝在海岸邊散步的人一樣。

我和他們一樣也會說:大海是藍色的,上面的那個白點是一隻海鷗,但是,我感覺不到這個存在,感覺不到這隻海鷗是一隻存在著的海鷗,通常來說,存在是隱藏的……

而現在,存在突如其來地就在這裡,如太陽一般清晰分明:存在突然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它丟棄了它的抽象範疇的攻擊性外表:它是物自身的材料,這種根源就是從存在中製造的。

存在,簡單說就是此在,存在者在場,它可以被遇見,但我們卻不能把它推導出來。

存在即虛無,從遠處來看,它一定會突然把你吞沒,停留在你的上面,如果一個靜止不動的龐然怪物重重地壓在你的心頭——此外一切皆無。

——摘自薩特的小說《噁心》

坤鵬論請你細品上面這段文字。

看今天文章前細品;

看完今天文章後再細品。

《存在與虛無》,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只有五頁貢獻給自在的存在(無意識的存在),其他絕大部分都在討論虛無。

虛無是什麼?

可以說,理解了虛無也就理解了這本書,它是理解薩特哲學的關鍵之一。

不過,實話說,它真的很難懂,坤鵬論看了好幾本書,甚至多篇論文,對它也只能算是略有領悟。

一、薩特的虛無≠尼採的虛無

在《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坤鵬論講了尼採的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指人們喪失了價值觀與目標的狀態,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的空虛。

也就是將所有事物視為無價值的、無意義的、空虛的心理狀態。

虛無主義的英文為Nihilism,最早來源於拉丁語中的nihil,意為「什麼都沒有」、「缺席」。

而薩特的虛無,法文是le Néant,英文譯為nothingness,表示「空的「、」無物「。

薩特用它要表達的是,人的存在,是從虛無中來,是無中生有。

所以,雖然它們都翻譯成虛無,但是兩者相當不同,如果望文生義就會陷入理解錯誤的漩渦。

如果一定要問薩特的虛無和虛無主義的關係,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的時候,反而是肯定了人的能動性,要去創造價值,在這個意義上講,薩特絕對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

有人曾說過,哲學,也是一門語言的學問,它沒有試驗,只能靠語言和文字來闡述思想。

所以,語言就成了哲學學習的一大障礙。

具體到《存在與虛無》,薩特將一些原本很普通的詞,賦予了一些特定的含義,這樣一來,就給翻譯和理解帶來了困難。

在三聯出版的《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前言中,我們的翻譯者就專門提到了一些重點詞語,比如:

存在,它就是最難譯的詞之一,它的直譯為「是」,國內有譯為「在」、「有」。

譯為「在」蠻準確,但是,「在」和「虛無」或「無」在中文不是對應概念。

「無」的反而是「有」,因此,曾經也有將該書譯為《有與無》的。

可是,「有」又和法語中的「擁有」無法區別,而且,「有」這個詞不含本體意味,而在薩特那裡卻有著強烈的本體意味。

再有就是「烏有」這個詞。

在日常的法語中,它就是「沒有什麼」、「什麼也沒有」的意思。

但是,薩特將其當成一個術語來使用,而且是不同於「虛無」的。

薩特的「虛無」指的是,存在的虛無;而「烏有」則表示虛無的虛無,比虛無還要更深一個層次。

這些困難造成我們的翻譯者,有時候只能無奈地在書中同時將原文也給標出來。

二、存在就是虛無

薩特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被譽為存在主義聖經。

在其中他首先規定了兩種存在:

無意識的存在——自在的存在;

有意識的存在——自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比較好理解。

薩特將其規定為,沒有否定、沒有矛盾、自身同一、自身充實的自在存在。

它不透明,既無過去又無將來,沒有變化,沒有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存在是其所是」,比如:路邊的石頭。

自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其最典型的體現,是存在先於本質的,後來意識創造出了本質,人才成為人。

也就是說,人本來是虛無的,是nothingess,意識一片虛無。

薩特認為,意識並非內部活動,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將自己投射出去的運動。

它就是允許我們「把自己投向未來、重新評估過去」的那些東西。

人只能生活在與世界的不同當中,生存在與自己的不同當中。

坤鵬論想到一句話可以對這種狀態進行詮釋——永遠在路上。

顯然,意識的目的是要達到意識的內容,意識是將來時的,是想要成為什麼。

意識與世界、意識與自我之間的距離就是虛無。

因此,虛無,「像一條蠕蟲一樣盤繞在存在的中心」。

薩特和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一樣,他們都認為,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並不是預先規定好了的,人不是某種在那裡存在的東西。

對於人的存在來說,他首先是虛無,指人被拋在世上什麼都不是,沒有任何規定性,只是存在而已。

他必須使自己成為他是的那個東西。

仿佛始終要從虛無中創造自己,是無中生有,他是「被判決為自由的」。

人的自由與生俱來,無須追求,不可避免,無可選擇,是人命定的。

既然如此,薩特認為,「自由不是一個存在:它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的存在的虛無。如果人們首先想像人是充實的,那麼接著要在人身上尋找人的在其中自由的時刻或者心理範圍就將是荒謬的:也可以說就像一個預先裝的滿滿的容器中去尋找虛空一樣。」

「自由和自為的存在是一回事:人的實在嚴格地說,他應該是其固有的虛無而言是自由的。」

上面的話其實反映了薩特的觀點——「存在就是虛無」,是有意識的存在(自為的存在),人由於虛無而自由。

人的存在原來就是虛無,它的本質是「有待形成」的,人的存在只有填充進了什麼東西,才會獲得自己的本質。

「存在就是虛無」賦予了人一個永恆的需求:填滿虛無,獲得某種本質。

但有限的、固定不變的東西無法填滿無限的可能性。

因此,人總是渴望去佔有、去追求,但滿足永遠無法實現,所以「人是一種徒勞的激情」。

一個人永遠不會完成是他所是的那個人,因此人永遠處在不斷超越自我與超越客觀存在事物的過程中。

人活在世上,總是為了那個還沒有的存在而存在著,總是在追求還「不是」的東西。

「欠缺」是人存在的本性,只有人的世界才可能有「欠缺」。

虛無「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

而《存在與虛無》的中心思想就是:「意識的本質同時是『成為它不是的東西』和『不成為它是的東西』。」

同時,虛無也是人的真實存在。

換句話說,人就是虛無,並且是一切虛無之源。

虛無即為否定,而否定的起源恰恰是人。

沒有肯定就沒有否定,沒有存在就沒有虛無,反之亦然。

而人用什麼否定?

無它,意識!

所以,人產生意識,意識產生虛無。

坤鵬論認為,虛無可以理解為可能,是成為什麼的可能,是夢想。

而人的意識就是不斷地選擇虛無——不斷地選擇成為什麼——成為它不是的東西和不成為它是的東西。

這從概率的角度更好理解。

人生在世,就是選擇的一生,是至死方休的選擇。

因為,存在是隨機的、純偶然的。

存在生於虛無,又必然走向虛無。

因此存在總是與虛無相伴。

必然性是一種錯覺。

實際上根本性的東西都是偶然的。

偶然性並不是一種錯覺、或然,它是絕對的。

這就是世事無常,世事無絕對,所以,這也說明一切都是自由的。

要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要積極地選擇,積極地行動。

從而消滅某種虛無,使自為與自在不斷達到某種重合,進而實現自我造就。

三、意識的二度虛無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用來說明虛無的作用。

假設我和皮埃爾約在下午四點鐘在咖啡館見面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不巧的是,我有事遲到了15分鐘。

進入咖啡館後,我著急地尋找皮埃爾,此時,我的意識中對他有一個清晰的形象。

我會用這個形象去對照咖啡館中的客人,只要不是皮埃爾的,都會被我化為虛無。

我的眼裡只有你,這句話特別能說明這種情況下的我。

也就是,我心中有找皮埃爾這個意識,所以,就算咖啡館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所有非皮埃爾都會被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都被我化為虛無。

這時,我的意識太過專注,以至於根本看不到皮埃爾之外的其他人。

換句話說,當我集中注意在某件事情時,就會忘記其他事情,其他事情如同不存在一樣。

這就是意識的第一度虛無作用。

但是,如果當我尋尋覓覓尋不到皮埃爾後,就會產生意識的第二度虛無作用。

我腦海中原本對於皮埃爾的形象也不見了。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度虛無作用是必要的,因為沒有它,我就無法找到想找的皮埃爾。

而第二度虛無作用則會讓人產生一種寂寞的感覺,因為所有的一切都落空了。

很多時候,薩特與其說是哲學家,不如說是心理學家,還是那種特別會用文字描述的心理學家。

他用這個例子表達出人在做任何事情,尤其在設定目標、加以界定時,所產生的一種微妙的感受。

人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地與第二度虛無作用相遇,它讓人們總是覺得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

無論一個人過去的生活多麼豐富多彩,對未來有什麼樣的憧憬、理想,所能掌握的只有當下這一剎那。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此岸彼岸—霧峰林家歷史特展」河南開展
    「此岸彼岸—霧峰林家歷史特展」河南開展 2018年12月14日 17:1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北京市臺聯)  中國臺灣網12月13日鄭州訊 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與河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此岸彼岸——霧峰林家歷史特展」開幕式暨《此岸彼岸》紀錄片新聞發布會在河南省鄭州開幕。
  • 霧峰林家歷史特展今日開展 電影國比家大《此岸彼岸》預開機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12月13日,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與河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霧峰林家歷史特展暨國比家大《此岸彼岸》新聞發布會——弘揚臺灣同胞愛國主義精神、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河南省鄭州升達藝術館舉行
  • 薩特《存在與虛無》
    在薩特看來,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礎,人之所以比物高貴,正是因為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本質。因此薩特提出來:存在先於本質。弄清楚「存在」、「虛無」、「自由」和「他人」的關係,就基本理出了《存在與虛無》的精神脈絡。《存在與虛無》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為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有、做和存在。
  • 《心經》經文|願意覺悟者才能獲得覺悟,覺悟彼岸即是覺悟此岸
    曾看到過一個解釋,大概是這樣的:即說咒曰:咒語曰揭諦揭諦:去吧去吧波羅揭諦:走過所有的道路波羅僧揭諦: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菩提薩婆訶:歡呼覺悟吧從這個解釋來看,以此咒語結尾,富含深意。這是信、願、行三者的合一。
  • 佛教:彼岸有多遙遠?
    佛教用彼岸來指涅槃的境界。認為真正的喜悅來自我們生命內在,只要擺脫煩惱,內心就會生起連綿不斷的喜悅,到達寧靜的彼岸。那麼彼岸有多遙遠呢?《維摩經》上說:「稽首已到彼岸。」當下沒有煩惱,當下就是彼岸。前不久才在少林寺出家的我國臺灣漫畫大師蔡志忠(釋延一),在他的作品《《金鋼經》解密》裡講過一則《針與鹽》的故事:學僧問:「此岸與彼岸的差別如何?」禪師說:「眾生面對當下時,像一根針在水桶裡:桶中有水、有針。」
  • 彼岸花開前世緣,奈何橋上淚徒然
    彼岸花開前世緣,奈何橋上淚徒然,彼岸花開彼岸,奈何橋上嘆奈何,彼岸花, 紅色名為曼珠沙華, 白色名為曼陀羅華,統稱彼岸花;花葉生生世世永不相見,花開一千年,花落一千年,情不為因果, 緣註定生死,永遠相識相知卻不相戀。
  • 站在人生的此岸眺望彼岸:讀《平凡的世界》的思考
    只要有人的存在,只要人會思考,「人應該怎麼活著」、「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人應該過的生活」就會是一個值得品味的話題。一個人此時的生存狀態怎麼樣,他(她)通過自己對已有生存狀態的反抗,是否可以抵達他(她)理想的生活狀態?
  • 坤鵬論:語言就是修辭(下)
    伊索克拉底、西塞羅、昆體良,為了破解它,採取了迴避策略,盡力修復與哲學的關係,甚至順著柏拉圖的批判著重倡導理想的演說家要美德、要善良、要博學,似乎先就承認了修辭學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而後來的阿里斯提德則選擇了正面互懟,直接斥責哲學家不使用言語(logoi),不敬諸神,不為節日的聚會增彩,不為城邦生活進言,不教育青年人。
  • 永遠在彼岸悠然綻放
    問度娘,才知道它叫曼珠沙華,別名紅色彼岸花,又名「無情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球形鱗莖,外包暗褐色膜質鱗被,葉帶狀較窄 ,深綠色,自基部抽生,發於秋天花謝後。曼珠沙華的花期在夏末秋初,約七至九月。花莖長約30-60釐米,通常四至六朵排成傘形,著生在花莖頂端,花瓣倒披針形,花被是紅色或白色,向後開展或捲曲,邊緣呈皺波狀,花被管極短,雄蕊和花柱突生,花型較小,周長在6釐米左右。
  • |微讀書-第007期|《天藍色的彼岸》講了死不是絕對的終結和虛無。
    剛看到這本書名《天藍色的彼岸》 ,一眼感覺還不錯,打開內容細細品味,得知原來是一本兒童文學作品。這本書的作家是來自英國的亞歷克斯·希勒(Alex Shearer)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這樣讀一本書。讀書前先看書名,其次看作者,再看目錄,然後才仔細慢慢讀。看完一本書,如果不去做分享或者寫讀書筆記,我想這本書你相當於白看。
  •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與存在,理解時間、真理、語言與虛無
    在海德格爾這裡,「存在」並非是一個可以通過經驗所把握到的對象,而是要在原始的境界當中去領悟「存在」的意義。他認為我們不可能直接的真正把握在者的在,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也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麼地方。
  • 深沉關注彼岸與現實,開啟華語電影新可能
    萬瑪才旦的藏語電影不僅向世界傳達了一個多元中國的存在,更為華語電影開拓了新的表達空間。國產電影在表現彼岸世界時一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但是彼岸世界無論是作為幻想、對比,還是一種寄託,都是表現此岸世界生活和人性的重要依託。新中國電影開蒙之初,就建樹起了對少數民族文化、風俗和宗教的尊重的傳統。
  • 江蘇在職公務員考公心路歷程:此岸到彼岸,有多遠?
    如果問到科員經歷,其實在縣級以下單位,從科員到副科還是要花一番功夫的,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所以,我寧可把這幾年時間浪費在市級機關。要問在職備考難不難,那是肯定難的。我整個備考過程經歷了兩個月,我記得是國慶小長假最後一天開始,到筆試12月7日,剛好倆月。這兩個月內時間是這麼安排的:工作日:起床:6:00,出門6:30,坐1.5小時公交(公交上補覺),8:00到班上,上班期間認真工作,完全不想複習的事兒,確保上班時間完成手頭工作。
  • 薩特 正視生命中的虛無
    薩特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得到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成功,但薩特本人卻讓自己的榮譽和成功回歸於虛無。當他晚年回首往事的時候,他說:沒有任何東西曾使我感到失望,我寫過書,我生活過,我什麼也不遺憾。 但是,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這沒多大意思。 不過,你又有什麼辦法呢?面對人們存在背景上的虛無,薩特的對策是哈哈大笑,他對人們的忠告是:「應當保留笑的能力」,要讓生活「伴隨著笑聲」。
  • 讀科塔薩爾的《被佔的宅子》,有股虛無從靈魂深處襲來
    《被佔的宅子》為科塔薩爾短篇全集第1輯,收錄《彼岸》《動物寓言集》《遊戲的終結》三部短篇集,其中《彼岸》為中文首次出版。《彼岸》輕靈可愛,《動物寓言集》別致精妙,《遊戲的終結》深邃離奇,科塔薩爾說:「我想創作的是一種從未有人寫過的短篇小說。」作者科塔薩爾,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代表人物,被後人稱讚為「博爾赫斯的精神之子」。
  • 坤鵬論: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多?還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少?
    今天和明天,坤鵬論根據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從疑惑到解惑,講幾個信息熵學習中最常見的迷惑。今天先講最經典的——到底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多?還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少?很多人很難理解的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多。坤鵬論發現,網上對此有相當多的錯誤說法。今天就來細細掰飭一下它。
  • 打坐進入到虛無的狀態得帶著它
    說到打坐時想什麼的話題,讓我想起很久以前在一個論壇裡一位古老師指導我的一段話,那時候有很多同修在一起寫日記心得,版主和管理們會給予些點評回復。有一次談及怎樣進入到虛無的狀態,因為自覺總是在門口徘徊,有時似乎進入了,就那麼一瞬間,雜念即起,便又退了出來。當時古老師讓我試著帶個有靈性的東西,當天就嘗試那麼做了,次日分享時我說帶了一隻猴子,本意是通過它跳出自己,並且時常觀照它的存在,現在想想有沒有這隻猴子不是重點,而是那個不忘觀照的念。
  • 重估目的:虛無引導人生
    因為目的的存在,人與植物區分開來;因為目的的邏輯性,人與動物區分開來。歷史的進程中,人類個體的大多數目標逐步失去了意義。回望過去,人類是從虛無中走來;遙想未來,數位技術逐步讓人類擺脫了物質和生理的限制,虛擬存在使得人類不再為人。在人類的尺度上,來路和去路都歸結為虛無,只能在過程中創造價值,引導人生的是目標或者目的。
  •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六)
    正如坤鵬論所說,通過因果公式能夠幫我們快速找到本質要素。這樣不管是投資分析企業,還是經營管理企業,你都能做到緊抓本質不跑偏!因為銀行一直只在做一件事——管理風險,而資產存在不同的風險,就像前面所說,它們還是動態的,有可能向下遷徙。所以,把風險納入到衡量指標中,才是更為謹慎和保守的指標。RORWA的比值越高說明,這家銀行在平衡風險和利潤上面做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