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到我這個年紀明白是億萬人的「獨木橋」拼出遼闊大地

2020-12-12 新京報

受訪者供圖

高曉松的全新音頻節目《曉年鑑》於他49歲生日這天(11月14日)在蜻蜓FM上線,在為期一年的節目中,他將以「時光觀察者」的身份,站在50年過往的人生節點上回望從自己出生的1969年到2019年之間,五十年的時代變遷。

高曉松希望能和成千上萬的陌生人一起,把這50年的成長拼成一張民間年鑑的地圖,匯集無數角落的故事。他計劃著,50歲以後就不再做新節目了,而這份「民間年鑑」將會是最好的收官。這種感覺有點像當年演唱會上,老狼在臺上唱《同桌的你》,臺下一排一排,直到所有人都把打火機點著,體育館裡響起大合唱,高曉松默默站在一邊,淚雨滂沱。

幾年前,身在異國的遊子高曉松,曾在某個夜晚獨自一人開著車反覆聽羅大佑那首詞義模糊的《思念》,只為最後一句:「揮灑你的笑容回身一轉,別了我年少的煩惱寂寞與過眼雲煙。」那一刻,他想的是,「原諒我沒能像少年時在你的歌聲裡發誓,要堅持過那樣的生活。」

到了這個年紀,高曉松說,生活中很多自己曾經憎恨、鄙視或發誓永不妥協的,已經可以欣然接受,比如對家國、鄉愁、愛與等待,歲月和自己。高曉松有著極其折騰且豐富的「前半生」。如今,他發現,人生很像小時候,到院裡去玩可以玩很多事,踢足球、打籃球、彈玻璃球,玩各種各樣的東西,實際上玩一會兒天就要黑了。每次想到這個場景,年輕時候那些毛病就都沒有了。

他說,他只是來玩一會兒的,反正玩一會兒天就黑了,就該回家了。

在即將進入50歲的時候,高曉松對自己的期許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對周圍的人、對這個世界不再有期許,可以「靜觀眾妙」,能這樣就太好了。

我們試圖想讓高曉松進行一次自我採訪,「高曉松」會有什麼想問「高曉松」的問題?他回答,並沒有。但是他仍然交出了以下這份答卷,在這份答卷裡,能看到自我對話後,他關於歲月的困惑、人類與生俱來的焦慮以及如何自我和解的探尋。

編者註:總聽到身邊很多年輕人說,愛聽高曉松說話,仿佛生活裡一些迷茫和困惑,能在他的字裡行間得到暫時的喘息。於是新京報記者也搜索了當下最熱的關鍵詞,它們也許代表著現代大多數人們焦慮的根源。

高曉松自述答卷

進入50歲之前,我想總結一下

2019年的11月14日,這一天我就要50歲了。我經常對自己說,50歲以前過一種人生,50歲之後過另外一種人生。

50歲以前要奮鬥,努力披荊斬棘,尋找一條前進的道路,總要到力所能及的地方去看看。到後來發現,自己可能也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前進是沒有坐標系的偽命題,最多是依賴社會評價體系的前進。真的到遠方了嗎?越過山丘了嗎?不是年少時候想像的樣子。

所以,50歲以後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找一條退的路,不是兵敗如山倒的後退,而是從容地退到一個讓自己更遼闊的地方。

50歲以前追趕時代,50歲以後就跟時代沒關係了,而且我也覺得這些年追趕時代有點迷失。

年輕的時候回望,很多事情記得很清楚,老覺得這個瞬間太重要,那個時刻太遺憾,如果我這樣,如果我那樣。到了我這個年紀,明白每個人的人生就是獨木橋,你看大地遼闊,其實是億萬人的獨木橋拼接起來的。你並不擁有很多選擇,所以也不會有哪個瞬間特別重要,那些瞬間就是你的獨木橋。

所以在我進入50歲,開始另一種人生之前,想要總結一下這50年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這個國家,這個城市,周圍的這些人。

《曉年鑑》記錄的是我看見的世界,以及那些成長的瞬間。比如說我出生的那一年,1969年,有一句永載人類史冊的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第一個登月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艙的時候說的。我小的時候,世界也還沒老,那時的世界充滿了熱情,1969年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搖滾音樂節伍德斯託克,世界各個地方都在革命著,在反戰,在歌唱。

這個節目會從2018年的11月14日開始,到2019年我50歲生日的時候結束。估計那之後我也不會再做什麼節目了,我要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所以這可能是最後一個我自己非常想做的節目,從11月14日開始陪伴大家聊一年。

我希望拋磚引玉,如果大家能把自己的成長,這一年那一年的故事分享出來,逐漸把它變成人間的年鑑,這才是最讓我心動的部分。

我會用語音的方式去回復大家的留言,跟大家聊聊天,如果我打字評論,人家可能說是不是助理回的。我很喜歡這樣聊天,有一天我在微博上寫了一個題:你的微博名字是怎麼起的?因為我的微博加了V,我就沒有網名了,只能叫「高曉松」,但是我看大家的網名都非常有意思。當時有人回,因為我曾經愛過一個人,他現在雖然不在我身邊,但是在我心裡,所以我的名字是他的。我那天本來想睡覺,結果一邊哭一邊笑,看大家的這些回復一直到天亮。

我不認同精英文化和精英階級

喜歡看大家的留言,有人說我「對貧窮無知」,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

我從小就對自己出生的階級有很大的抗拒和叛逆。我小時候最崇拜的人就是院子裡的小混混,能打架的,我還跑去拜人家為大哥,在屁股後面跟人家混,還被人看不起,特自卑,於是學習人家所有的俚語、口音,書包裡也放一塊板磚。學生時代我還跟院裡院外的一幫社會青年結拜成七兄弟。正因為出生在精英階層,自己才更了解精英的冷漠、傲慢、偏見,我要從那裡走出來才擁有一個更完整的人生,不然一輩子在那兒待著有什麼意思。我在網際網路上玩得那麼高興,自拍自黑,不是在搞人設,就是覺得好玩,真的好有意思。

但如果西方的藝術家、知識分子對貧窮更無知,他們認為所謂的貧窮就是美國街頭的homeless,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對富有也無知,那些富豪們在海天盛筵裡幹什麼,我也沒概念。

前一陣我跟哈佛大學一個大教授聊天,他很傷感地說,學術在今天是這麼多年來地位最低、影響力最低的時候,我說,你不覺得應該為此高興嗎?因為網際網路、科技讓人民擁有更多知識更多話語權,你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為整個社會平等化感到歡欣鼓舞嗎?為什麼傷感。在音樂圈裡這麼多年,我也一直反對音樂圈的鄙視鏈,鄙視選秀藝人、網絡歌手,我都反對。為什麼不讓大家都唱歌,只有少數人把持著音樂圈,高高在上,人家網絡歌手愉悅了那麼多人,為什麼要看不起他們?我也是最早做選秀藝人的製作人和網絡歌手合作的音樂人,我沒有那種階級優越感。而且正好是相反的,我對精英文化和精英階級都有很大的不認同。

我做過音樂、電影、文學獎的評委,如果遇到嚴肅文學、藝術電影、小眾音樂要把更大眾化的作品擋在外面,我都是反對的。我自己喜歡《金瓶梅》遠超過《紅樓夢》,我看《紅樓夢》沒哭過,看《金瓶梅》倒哭過幾鼻子。接受精英教育和加入精英集團,這兩件事情應該分開。接受精英教育是應該的,如果有機會的話是件好事,但接受了教育更應該成為反對精英、消滅階級的一分子,才是一個進步的所謂精英。

在49歲時跟自己和解,比想像中容易

我天生就比較樂觀。我媽說我生出來的時候沒哭,以為死了呢,那時候醫療條件也不好,就一頓拍打,拍打之後我打了一個噴嚏。所以我在人間的第一聲不是啼哭,而是一聲噴嚏。直到今天我也很少哭。

我19歲開始寫歌,這些年用歌記錄了自己的心情,歌是最容易抽象記錄心情,最容易恢復過去記憶的藝術形式。音樂特別容易黏住記憶,每當那個旋律響起來,當時的心情還能恢復起來。

年輕的時候,我怕逝去,怕得要死,所以寫的歌都是對青春的詠嘆,歌中有尚未被生活抹去的稜角;後來發現逝去就逝去,你也沒轍,所以就寫了《殺了她餵豬》《彼得堡遺書》,裡面是掙扎、不服,跟生活比劃,激烈地想踹生活幾腳;再後來,當很多東西真的都逝去了,猛然發現,其實只是一層表皮沒了,就像樹葉一年年掉落了,但樹依然保存著年輪,於是我寫《萬物生》《如果有來生》,寬廣了很多。不怕逝去,也不恨逝去。

所以我現在覺得,人生不用特意去想「和解」的問題,等老了自然就和解了。

我在49歲的時候跟自己和解,比原來想像中容易得多。什麼年紀應該做什麼事,二三十歲的時候沒辦法和解,那時的自己還沒有水落石出,也沒有真正具體的對象去和解。49歲時,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什麼是能放下的,什麼是只能認了的,這些基本都清楚了,和解起來容易得多。

若你此刻想問我,在想什麼?最想在什麼地方,我會答:最想在16歲時北京四中的宿舍裡,初戀還沒開始,睡一個晴朗的覺。

「矮大緊」解惑時間

焦慮與喪文化

答:焦慮是人和動物的重大區別之一,也是人類能從所有生物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動物並不焦慮,所以也不進步,只是緩慢進化一點,人類因為焦慮,所以遠遠超過了自然進化的腳步。如果人類不焦慮,那天天採集狩獵就夠了,一天工作兩小時,剩下的時候唱歌、畫壁畫。就是因為焦慮,怕打不到獵、採集不到果實,於是研究各種科技,帶來整個社會的進步。焦慮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喪文化」是對焦慮的一種反抗。中國的喪文化在全世界並不算喪,中國和美國是目前最積極的,積極所以也焦慮。歐洲人、日本人比我們喪多了,性生活都不要了。社會高速發展的時候,想追趕的人焦慮,不想追趕的人用喪來抵抗。

其實我挺羨慕喪文化的,我叫它食草文化,中國、美國還在食肉階段,拼命捕獵吃肉。我看過一個統計,目前世界前20大科技公司排名,美國11個、中國9個,歐洲、日本一個沒有,但他們沒覺得有問題,你們這些神經病拼去吧,我們在這吃草挺好。我也挺羨慕的,只不過我自己屬於比較積極的一分子。

愛情

答:前陣子我在《奇葩說》中有關於這個關鍵詞的言論,但《奇葩說》是一個辯論節目,在裡面說的話不要當成我真實的觀點,如果換一個支持方,我可能會說到相反的觀點去。我從開始寫歌到現在,就沒怎麼寫過情歌,我一直覺得愛情是生理現象,不值得討論。

女性面臨的「雙標」

答:我看過曾有這樣的提問,「這幾年所謂女性平權意識越來越強,她們也越來越獨立,但加在女性身上的『雙標』也很明顯,又得美、又得能賺錢、還得會做家務。女性是不是太累了?」其實不僅僅是女權運動,所有平權運動中很長時間都會存在雙標,沒辦法,一些先鋒在前面,但肯定有保守的拖後。雙標的原因是,這個人群中存在不同需求和思想,等到慢慢大家比較統一了,最終能達到平權的結局是,沒人再提到這個問題,沒人再提女權這個詞,因為平等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可能稍微有一點受到加州白左的影響,對所有平權運動都堅定地支持。

失眠

答: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就看書,我是不開電視機的那種人,這一點我還能跟得上85後。我通常同時在看四五本書,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會看不同的書,特別興奮的時候看特別爽的書,但睡不著的時候看這種書就更睡不著了。所以同時還要有一本無聊極了的書,睡不著時就看。有時候我可能一年也看不完某一本書,有些書就是為了永遠看不完用的。

詩和遠方

答:如何在這個一切求快的社會中尋求安寧?詩和遠方對窮人來說很難,因為沒錢,有生存壓力。我說過很多次,詩和遠方是心靈上的,不是物質上的。如果一定要說沒錢就沒心靈,我也沒辦法,但我不這麼認為。我這次去了南海的西沙群島,受到巨大感染。在島上的那些人,他們有信仰、有責任,跟他們比,我特別苟且,苟且極了。

最近聽的歌

答:我近期最喜歡lorde的專輯,放在車裡快聽爛了。

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相關焦點

  • 高曉松寫了10年的微博好文案,徵服了我
    學識博古通今、說話百無禁忌,端著文人做派,行著滿身江湖氣,然後聽著他的故事,慢慢知道了他數不完的tittle:作家、導演、音樂人、職業經理人......以及,廣告人。畢業之後成名之前,廣告人高曉松具體有過哪些作品我們不得而知,但看過他微博的人一定知道——高曉松,是個好文案。
  • 高曉松:歷史是精子 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高曉松:歷史是精子 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此書所講歷史,與嚴格考據的歷史學問不同,高曉松的說法是「無門無類,凡舉政治、軍事、科技、文藝、體育甚至天文地理古董迷信,雜七雜八,信馬由韁,點到即止。」
  • 高曉松:過了40歲才真正明白四十不惑究竟什麼意思 網友:說的好
    說到高曉松,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音樂才子,一首《同桌的你》,不知打動了多少多愁善感的學子,而且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無數人深藏在心底的經典歌曲。高曉松的也做過幾檔節目,言語間透露的知識談吐也讓人讚嘆。高曉松寫過很多經典的歌,也是一個成功的音樂人,但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困擾。高曉松在一當訪談節目上,他就這樣說到:我現在去看,就覺得四十歲以前的我,我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主持人就問:不靠譜?高曉松思索了一下,然後說:反正狂妄,就那種膨脹。我現在不慌張,也不掙扎。
  • 大地,因遙望天空而遼闊
    他們歡騰在廣闊的草原上,肆意狂奔、打滾,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贈予的遼闊天地。躺在軟綿綿的草原上,看那燃燒的雜草,成灰成煙,匍匐在大地,抬頭、拱身、蜿蜒走向天空,如果有靈魂,當在那縷縷煙裡。看著遼闊的天空,放逐自己的靈魂,就像放飛的小鳥,奔向自由,奔向天空,自由飛翔,離大地越來越遠,離天空越來越近。草原上的一切,有著並享受著和天空一樣的寬廣胸懷。
  • 看了《無問西東》我才明白,高曉松為什麼要罵清華學生……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視覺志作者 | 桌子 來源 | 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01. 而他的這個問題一下子讓高曉松怒了。 高曉松說:其實來之前,清華的校長和書記都向我推薦過你,你應該是清華最優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今天的表現太讓我失望了!
  • 王玲玓:遼闊大地上到處都是歸屬感(外一首)
    作者簡介:玲玓,原名王領第,山東濟南人,人文主義者。已出版教育專著《追尋班主任的終極智慧》,發表詩歌散文數百篇。遼闊大地上到處都是歸屬感(外一首)文/王玲玓我的本意是歌頌秋天這個季節,仍有很多花朵試圖通向果實,拂曉開放,午後思索花杯裡的雨水自滿自清
  • 視界| 航拍桂陽壇山,大地遼闊、春和景明
    近日,雨後初霽,天氣短暫放晴,位於桂陽縣流峰、板橋、塘市等鄉鎮交界處的壇山一派春和景明,大地遼闊,令人嘆為觀止。紅網時刻5月9日訊(通訊員 歐陽志 李維坤 )近日,雨後初霽,天氣短暫放晴,位於桂陽縣流峰、板橋、塘市等鄉鎮交界處的壇山一派春和景明,大地遼闊,令人嘆為觀止。壇山,海拔高772米,其形如硯,自古就有「壇山硯」的美譽。據《桂陽直隸州志》記載:「百裡環望,面面如一,故曰八面壇山。」
  •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
    這次高曉松一改往日批評清華大學博士生犀利的口吻,以「前浪」式的口吻向這個迷茫的「後浪」提出幾個建議:可以進大企業體驗耐力;進小企業體驗創造力;自己創業體驗耐力。為了拉近自己與「後浪」的距離或接地氣,他甚至不惜自我解嘲說自己也很焦慮:作為阿里年齡最大的高管之一,我又開始咬著被角午夜夢回了。
  • 高曉松50歲生日:「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這句話用在讀過萬卷書,行過萬裡路,倏忽半生已過,依然敢愛敢恨的高曉松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這個曾用半認真,又開玩笑的口氣說「本人年輕時長得帥,是個萬人迷」的有趣靈魂,儼然步入「知天命」的年紀。沒想到樸樹一臉不屑地說:「我覺得你們這個行業的人都是傻帽,我不信任你們這些人,等我有錢了自己做。」要是換做別人,高曉松早就一通臭罵,因為他從樸樹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大約是惺惺相惜吧。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但最近偶爾讀到了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另一番見解。我扎心了。高曉松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發現,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說,到了年紀你不明白的事,你就不想明白了。
  • 看了電影《無問西東》才明白,高曉松當初為什麼罵清華學生
    ▲高曉松曾回母校演講,也遭學生問畢業就業問題一個讀到博士的人竟然要問別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找什麼工作,這就好像是一個姑娘說,我身材又好、長得又漂亮、皮膚又白、家裡又有錢,你覺得我應該嫁給誰?▼視頻:高曉松痛斥清華學弟我記得那一年看這個視頻的時候還很年輕,不太理解高曉松的行為,讀大學最重要的作用不就是為了找工作麼?直到今天我看了電影《無問西東》,回想起高曉松的當天罵那個清華學生的那一場戲,我才真正明白。
  • 一封婆婆給兒媳的信:不是故意為難你,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明白了
    近日有一個婆婆給兒媳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其實就提到了:不是我故意為難你,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就麼明白了。01李女士跟老公結婚三年多了,夫妻之間的感情一直都很不錯,只是李女士與婆婆之間的婆媳一直不是很好,這確實也是讓李女士最頭疼的問題。
  • 六旬老人表示:只有到我這個年紀,才能明白生男生女還是有差別的
    文|文兒兒子和女兒到底哪個更好,想必很多當父母的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女兒比較貼心,但是要操心的事情太多,而且以後也不會留在自己身邊,是要嫁人的。兒子不用為他操那麼多心,但是調皮搗蛋,也不讓人省心。況且以後娶媳婦又是一筆大開銷,壓力山大啊!
  • 人間還有美好高曉松值得大家關注
    李小璐不是完人,但也不是她說的普通女人很想看到李小璐說:對,我愛上了丈夫以外的人,我負責繼續愛下去。或者,我只是一時貪玩闖禍了,這個鍋我自己背。可惜看她的言論,我還是讀到了那個被父母、丈夫以及周圍朋友寵壞的李小璐。
  • 神奇的算命經歷:高曉松說:「大仙」斷我只能活到35
    18歲高中畢業那年,高曉松因為考上大學,父母獎勵他獨自遊玩。路過青島的時候,他讓街頭的「大仙」給自己算了命。算命的說:「你只能活到35歲。」後來,高曉松每次談戀愛的時候都跟人說自己只能活到35,沒想到竟引來了女孩們的極大好感。
  • 半生倏忽而過,高曉松竟然也有50了,祝高曉松老師生日快樂~
    #高曉松 半生倏忽而過#高曉松竟然也有50了,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過了啊,祝高曉松老師生日快樂~ 昨天正好看到一條微博說:「生活的一大塊都讓高曉松佔領了,從樸樹、葉蓓、老狼到尹約、錢雷、周深……看海天一色
  • 【保護秦嶺 愛我家園】秦嶺——億萬年形成的中國大地脊梁
    而綿延1600多公裡的秦嶺,就像大地的脊梁橫亙在我國中部,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它不僅滋養著關中平原,還對南方和北方的環境、氣候、生態有著巨大的影響。億萬年才能形成的秦嶺山脈不可替代、不可再生,保護秦嶺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已經退休,但多年從事地質研究的工程師張栓厚一直沒閒著。
  • 有個翻譯說高曉松臉醜,我覺得是這個翻譯心太黑
    事情發生在7月20日深夜10點,一個葡萄牙語翻譯吐槽高曉松太醜,讓C羅失去了耐心,提前結束了採訪。之所以選擇今天進行評論,是因為我不想蹭熱點,無論是高曉松的熱點,還是C羅的熱點。蹭這樣的熱點,讓我感覺有些無恥。
  • 高曉松:進監獄後,我才讀懂了朋友圈
    並且,這個江湖對我尤為寬容。」年少輕狂的高曉松,一首《同桌的你》之後就膨脹了,自負、擰巴,不一而足……所幸的是,他的這些臭毛病都被他們包容了,他們讓他逐漸找回迷失的自己。正如高曉松所說:「我喜歡的這一群人,像大海裡的島嶼,在風雨中呼喊,為夜航人唱歌,永遠輕盈,永遠滾燙,永遠熱淚盈眶。」
  • 初中肄業「北漂」闖蕩,17歲她嫁給高曉松,如今被離婚後獨自美麗
    「我華麗的轉身只為安置,那即將落下的眼淚昂起頭,只為倔強的把眼淚糊到眼眶,笑著說復所謂,卻早已湧入內心的憂傷」這是 徐粲金微博裡發過的一句話,你可能不知道她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高曉松,這個中國知名的音樂人。而徐粲金就是他的前妻。他們的愛情曾經轟動一時,更有很多人羨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