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我們在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師招聘考試(部分地區)會用涉及到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很多考生往年都會在這裡栽跟頭。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
《美術中的比例》教學設計
初步認識、了解美術作品中的比例,有意識的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比例之美,並能夠運用比例創作作品。通過對生活中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欣賞、測量、討論,理解黃金比例的關係,並能夠運用拼貼與繪畫的方式創作一個花瓶。認識美術與科學的關係,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提高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並養成嚴謹的好習慣。
視頻播放「T臺走秀」的視頻,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問題:這些模特有什麼特點?身材比例有什麼特點?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模特的身材比例是「黃金比例」,並且提出疑問:什麼是黃金比例?帶著疑問學習今天的課程《美術中的比例》。
(據說在古希臘,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於是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2.①展示《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圖片,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這個建築有什麼特點?②學生大膽的猜想並自由的回答,教師布置任務:測量課本中巴黎聖母院的高與寬的長度並計算比例關係。
學生動手測量,教師總結並講授黃金比例: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3.展示範寬《溪山行旅圖》,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這幅作品畫了什麼?山石有什麼特點?山和人物的大小對比如何?哪一部分可以體現黃金比例?(小組討論)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宋代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描寫了我國陝西一帶的風光,山處在畫的中央,頂天立地,雄佛壯觀下面的商人趕著驢,顯得很小,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聳氣勢。這幅畫成功地運用了山和人物之間的比例關係,是我國山水畫的傑作。整幅作品中近景與遠景的比例約為5:8。
學生大膽的猜想,並回答。教師展示達文西《維魯維斯的人》,並引導學生測一測,量一量,教師總結:人伸張四肢和立正時是圓形和正方形的關係,而黃金分割則是以肚臍為中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
1.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黃金比例?可以有尺子量一量。2.布置任務:試著將課本中泰姬陵與古瓶的「黃金分割比」畫出來。學生測一測畫一畫,教師總結:古瓶的高與肚,頸與瓶口體現黃金比例。
1.布置作業要求:根據所學的「黃金分割比」設計一個比例關係適宜且裝飾美觀的花瓶。3.學生自願分享作品,並從黃金分割比進行自評、互評、教師總結。
1.展示圖片並總結:黃金比的確是美的,但是人們往往不滿足於習慣的比例、造型、藝術大師們還創造了許多具有個性的創作,如艾菲爾鐵塔、摩天大樓,它們並不是各個部位都體現黃金比,但都給人們流下了深刻印象。2.課下觀察生活中的建築、物品等,並量一量看看哪些運用了黃金比例,哪些又具有特殊的比例美感。
(更多模板,請在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後臺
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
《美術中的比例》說課稿
《美術中的比例》一課屬於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對《溪山行旅圖》《維魯維斯的人》以及《巴黎聖母院》等作品的分析,認識美術作品中的比例之美理解黃金比例。並能夠巧妙的運用比例進行創作,感受美術作品中的奧秘。通過本課的學習明確比例是造型藝術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則之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並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熱愛生活。
五年級的學生對簡單的美術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並且對比例也有初步的認識,多數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作品中的比例美感。並且這個年齡的學生思維活躍、探知欲強,適時地講解一些更加深入的美術比例知識,能夠使他們更深一層次的感受美術作品中的奧妙,迸發出創作的火花,激發創作思維,感受美術造型的樂趣。
初步認識、了解美術作品中的比例,有意識的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比例之美,並能夠運用比例創作作品。通過對生活中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欣賞、測量、討論,理解黃金比例的關係,並能夠運用拼貼與繪畫的方式創作一個花瓶。認識美術與科學的關係,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提高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並養成嚴謹的好習慣。
為了創設輕鬆、幽默、充滿智慧的課堂,真正走進孩子們的情感世界,我選擇了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並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創作者,而在學法上則運用了感受體驗法、對比觀察法進行學習,激發興趣的同時培養能力。
視頻播放「T臺走秀」的視頻,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問題:這些模特有什麼特點?身材比例有什麼特點?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模特的身材比例是「黃金比例」,並且提出疑問:什麼是黃金比例?帶著疑問學習今天的課程《美術中的比例》。【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並設置疑問,一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明確本堂課的任務,引入主題。
(據說在古希臘,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於是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學習黃金比例的興趣,為後面的講解做鋪墊,並且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①展示《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圖片,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這個建築有什麼特點?②學生大膽的猜想並自由的回答,教師布置任務:測量課本中巴黎聖母院的高與寬的長度並計算比例關係。學生動手測量,教師總結並講授黃金比例: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設計意圖】學生親自動手測一測,量一量,通過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展示範寬《溪山行旅圖》,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這幅作品畫了什麼?山石有什麼特點?山和人物的大小對比如何?哪一部分可以體現黃金比例?(小組討論)學生交流探討,教師總結:宋代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描寫了我國陝西一帶的風光,山處在畫的中央,頂天立地,雄佛壯觀下面的商人趕著驢,顯得很小,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聳氣勢。這幅畫成功地運用了山和人物之間的比例關係,是我國山水畫的傑作。整幅作品中近景與遠景的比例約為5:8。
學生大膽的猜想,並回答。教師展示達文西《維魯維斯的人》,並引導學生測一測,量一量,教師總結:人伸張四肢和立正時是圓形和正方形的關係,而黃金分割則是以肚臍為中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設計意圖】通過對兩幅美術作品中比例的分析,學生認識黃金比例在作品中的運用,以及美術與科學的聯繫,加深對黃金比例的理解,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審美能力,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1.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黃金比例?可以有尺子量一量。2.布置任務:試著將課本中泰姬陵與古瓶的「黃金分割比」畫出來。學生測一測畫一畫,教師總結:古瓶的高與肚,頸與瓶口體現黃金比例。【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到比例關係是隨處可見的,認識黃金比例在生活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
1.布置作業要求:根據所學的「黃金分割比」設計一個比例關係適宜且裝飾美觀的花瓶。3.學生自願分享作品,並從黃金分割比進行自評、互評、教師總結。【設計意圖】一方面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幫助學生運用黃金比例進行創作,在實踐中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繪畫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師生沉浸在用不同比例關係、不同表現形式設計出的漂亮花瓶作品中,大家欣賞著自己的設計作品倍感驕傲和自豪,欣賞後大家互相提改進意見,相互評價,讓學生再一次感受比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享受。
1.展示圖片並總結:黃金比的確是美的,但是人們往往不滿足於習慣的比例、造型、藝術大師們還創造了許多具有個性的創作,如艾菲爾鐵塔、摩天大樓,它們並不是各個部位都體現黃金比,但都給人們流下了深刻印象。2.課下觀察生活中的建築、物品等,並量一量看看哪些運用了黃金比例,哪些又具有特殊的比例美感。【設計意圖】展示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認識到比例在造藝術中的重要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開闊眼界。並且鍛鍊學生善於發現美、認識美的好習慣。
(更多模板,請在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後臺
本文提供的教案,適用於教師考試和在職教師參考,試講的朋友可以在原基礎上在進行精簡,小編爭取為大家整理全面!需要其他題目的模板請在本頁面底部進行留言(格式:小學語文:白鵝),小編會根據點讚數排名高低進行逐步推送,謝謝大家!
希望大家點下右下角並且多多轉發
支持一下我們的,非常感謝!
註:以上「說課稿」來源於「中公教育」,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wangyao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