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會聽到一些抱怨,身為媽媽,好像在家庭層面承擔的東西要比爸爸多很多,生活起居、贍養老人、教育子女、陪伴孩子……在中國式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似乎總被弱化了。
我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或多或少性格上會略微敏感些。
股神巴菲特說:「父親是我人生最好的禮物。」
一個男孩成長為成熟有擔當的男子漢,父親的力量不可小覷。
一個女孩成長為開朗性格好的小仙女,父親的陪伴至關重要。
不要忽視父親的力量,這4件事媽媽別管,必須讓爸爸來做。
爸爸們也請不要用忙和累來找藉口,不要在孩子的成長上缺席。
陪孩子打鬧
媽媽們通常會發現,爸爸有時候更像家中的「大寶」,喜歡跟孩子鬧作一團。
比如功夫巨星吳京,跟兒子玩過擊劍,打過拳擊,扮過大象,各種打鬧。
如果爸爸喜歡和兒子鬧作一團,千萬別嫌他們吵!更別擔心兒子會變得更暴力。恰恰相反,打鬧遊戲對男孩非但無害,反而有利。
兩個博士Anthony DeBenede和Larry Cohent,聯合著作了一部《The Art of Roughhousing》,打鬧的藝術,總結出爸爸和孩子打鬧的六大好處:
1.刺激大腦神經元的生長,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2.讓孩子學會規則、對錯、界限,人品更正直,且富有同情心;
3.鍛鍊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促進力量發展,讓孩子成長得更結實;
4.經常打鬧的孩子,擁有更高的社交能力和情商水平;
5.孩子的適應力更強;
6.父子關係更融洽。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項無傷大雅的親子活動,打鬧遊戲不僅讓孩子擁有玩伴,而且對爸爸來說,這也是一種緩解壓力、消除疲勞的好方法。
孩子在打鬧中釋放多餘的精力,男人在陪打鬧中學會陪伴和責任。
陪孩子運動
蔡元培說過:「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現在的孩子忙於學習,課業壓力重,家長們如果不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培養,孩子的身體跟不上,學習也自然會受影響。
奧運冠軍田亮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眾所周知,森碟喜歡打網球,田亮沒少陪她運動。對於9歲的兒子小亮仔,田亮也經常陪他運動,只是要求更嚴厲一些。
小亮仔學習跆拳道,田亮當陪練,調皮地「欺負」他。
小亮仔玩蹦床,田亮把他的身體當「玩具」,做高難度後空翻。
經常陪孩子做運動的爸爸,親子關係更好,而且在孩子與隊友的互動中,更容易感受到快樂與活力,性格更陽光。由於運動的競技性,經常參加運動的男孩還能獲得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輸了不氣餒」「贏了不驕傲」等,集體榮譽感也更強。
與孩子定期談心
當孩子面對壓力時,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女孩子脆弱、敏感、愛哭,實際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調查顯示,男孩比女孩更不擅長坦露心事,遇到壓力更傾向於獨自忍耐,這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建立親密關係。
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爸爸是沉默的。
作家畢飛宇小時候偷偷抽菸,爸爸發現了卻沒有說什麼,只是將手中的煙放到桌子上。畢飛宇還以為自己長大了,爸爸默許了,便慢慢養成吸菸的壞習慣。多年後他才明白,爸爸當初那個舉動,是一個委婉的勸戒,是他理解錯了。可惜為時已晚,他的菸癮已經戒不掉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就是因為他們父子之間很少溝通,畢飛宇在家裡經常感覺不到爸爸的存在。
澳大利亞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說:
「男孩隨時準備向爸爸學習,聆聽他的教誨,更留意他的一舉一動。
這是爸爸對孩子產生影響、同時也是在兒子心中樹立英雄形象的關鍵。」
每個男孩遇到的成長困惑,都渴望從爸爸這裡得到解答,每個女孩也都渴望在爸爸懷裡撒嬌被寵愛包圍著長大。
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望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在於,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未竟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而且,在我們的文化中,兒子經常被賦予「傳承」的責任,與女兒相比,父親往往對兒子有著更大的期待。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一代人有一代的人的夢想,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一味地將執念強加於孩子身上,只會造成兩代人的不幸。
當然,最重要的是,爸爸還要愛媽媽,如何與異性和諧相處,爸爸是最好的示範。在恩愛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男孩,他的人生才會更完滿、幸福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