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對中學時期的握力考試是否及格仍記憶猶新吧。它能夠加入青少年的體育考試項目當中且作為中考的一部分,可想而知其重要性。
握力考試
從力量訓練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漸漸褪去了它具有重要性的「外衣」,從此走向末路。既然握力測試能夠作為青少年的體育考試項目,自然有它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引起重視,尤其是對於想要在健身過程中獲取更大收益的人來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握力的話題。
文章大約2000字,主要由3部分內容組成:
了解握力體重係數;
握力的重要性;
如何提升握力;
了解握力體重指數說到握力,我們必須了解一個與之相關的參數,即握力體重指數。
顧名思義,這是握力與我們身體重量的關係。通過這個指數能夠反映出我們身體肌肉力量是否達標,尤其是上肢肌肉水平,從而間接的反映整體肌肉的相對力量。我們也正是通過這個指數來判斷自身整體素質在力量方面是否合格。
男士握力體重指數
準確來說,握力體重指數反應每公斤體重的握力大小。即握力成績(kg)÷體重數(kg)×100%=握力體重指數。
其中握力成績必須在特定的姿勢下進行,即測試者雙腳與髖關節同寬站立,兩臂自然下垂且不得貼靠住身體,手握握力器並全力握緊, 然後記下握力器數據。測試有兩次機會,最終取最大值。
握力對於力量訓練的重要性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想要整體肌肉水平都得到提升,提升握力就顯得尤為關鍵。所以從力量訓練的角度來說,握力是不可忽略的訓練項目,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2點:
①衡量及反映肌肉整體水平
第一點不再過多強調。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徒手握拳時身體的發力區域,比如整個手臂肌群、三角肌、胸大肌、甚至一側背部肌群都會參與進來。這些肌群都是上肢力量的重要代表,另外雙手作為力量的發起點,握力是其力量最直接的表現。
②提高訓練效率
強大的握力能夠幫我們更加準確、高效的加強目標肌群。比如引體向上、臥推、硬拉等大重量、高強度的健身動作。當握力強大時,我們普遍能夠提升20%左右的訓練強度。
舉個例子:我們使用高位下拉進行背部訓練。當握力不足時,下拉重量就不宜過大,主要是為了重量不宜超過前臂肌肉所能承受的範圍,從而避免前臂率先酸脹無力。如果我們握力較大,那麼可選擇的重量區間就會增加,訓練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升。
高位下拉時,握力大小也會決定背部訓練效率
當我們訓練效率提升後,訓練目標就會變得容易實現一些,比如想要快速增肌的訓練者。事實證明握力大的人,普遍比握力小的人更容易長肌肉。道理很簡單,我能拿起比你更大的重量,比你更高效的刺激目標肌群。
如何提升握力想要直接提升握力,總體來說有兩種辦法:①增強與之有關的肌肉組織,②進行功能性的抓握力訓練。如果兩者同時進行,毫無疑問這是最有效、最迅速的提升方法。
想像一下產生握力的情景,只有當我們進行各個指關節屈曲運動時,握力才會隨之產生,與此同時如果略微屈曲腕關節,握力會達到最大值。所以想要直接提升握力,我們需要把重點放在指屈肌和腕屈肌上。
常見的指屈肌有指深屈肌、指淺屈肌、拇長屈肌;腕屈肌有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需要注意一點,它們都是跨越腕關節並附著在小臂上的肌肉組織。當然,在增強相應屈肌時,進行伸肌的強化也是相當重要的。總體來說,我們需要訓練的部位就是前臂、手、手指。
根據整體的訓練方法以及握力涉及的肌群,接下來給大家分享4個具有代表性的訓練動作,我們可以在訓練過程中作為參考。
訓練方法:作為功能性抓握練習,動作非常簡單。選擇重量合適的槓鈴片,雙手抓握且最大時長進行保持。動作過程中手指不要利用槓鈴片凹凸的孔洞或者溝槽進行訓練,完全利用手指抓握力進行負重。
訓練方法:利用毛巾,採用完全抓握的姿勢進行負重訓練,可以進行動態引體或者靜態懸垂兩種方式。即雙手自然抓握毛巾進行引體即可。
注意:不要進行將毛巾打結後進行抓握。新手可以進行自然懸垂,當然也要有動態引體的夢想,每次儘可能嘗試一下。
訓練方法:利用啞鈴或者其他重物進行腕部彎舉動作,從而充分刺激腕部屈肌。將小臂肘關節及前臂固定,然後進行腕關節負重彎舉即可。手腕儘可能下放至最低點,在負重的基礎上進行腕部最大化彎舉,直至在最高點保持1-2s後,再緩慢下放至最低點。
訓練方法:採用正手抓握姿勢進行彎舉動作,與肱二頭肌彎舉相類似。在動作過程中儘可能抓握有力且不要放鬆,在此基礎上以肘關節為支點進行彎舉動作,從而強化前臂肌群。動作中身體不要來回晃動,大臂緊貼身體。彎舉過程無論是從上至下,還是從下至上都要控制好肌肉發力,不可藉助慣性。
結束語:給新手們一點建議我們在前期的訓練過程中,大家不要刻意孤立肌肉間的相互發力。因為在我們無法做到一些高難度訓練時,身體需要調動其它肌肉組織來幫忙完成動作,就比如背部划船、胸部臥推。
就握力而言,我們沒有必要在其它動作訓練中去刻意避免手臂發力過多的現象。相反,我們前期需要這些肌肉間的串聯性,一方面提高了肌肉間的協作能力,另一方面整體提升身體的肌肉力量。當你覺得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再採用孤立訓練也不遲。
想了解更多更健身知識嗎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健身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