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走上講臺
0 緣起
這篇文章倉促成稿,不同的部分是在不同時間段寫就的,這個「緣起」是全文寫完之後加上的。如果給我更長的時間,我能做更多的修改和調整,各個部分和段落之間的內在邏輯和情緒能整合的更加統一(The only to write well is to rewrite),但作為一個創業中的成年人,我沒有過剩的時間花在每一件事上,我必須說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我所創造的不完美。所以,我寫著寫著,突然冒出來一個想法寫一個「獻給英語系」系列,於是就有了你看到的這篇文章。
我在大學的專業是物流管理系,但由於種種可以解釋或不可以解釋的原因,我在大三就踏入語言培訓業,我從大一開始一直自學英語至今,並且現在在全網公開開設英文課。我一直在開玩笑:我除了不是英語系,哪裡都是英語系;但雖然我不是英語系出身,某種程度上骨子裡一直認同自己是個英語系的人。畢竟,我拿出了十年去學英語,而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呢?
文章是在略微憤懣時起筆的,卻是在感恩時收筆的,由於時間關係,未做過多修改,情緒和文脈有不貫通處,還望見諒。希望藉助這個小小的系列,和英語系的你——和熱忱學習英語的這個群體,好好的聊一聊。
1 學英語只是笨功夫
我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在課上或文章裡——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之所以在學英語,是因為你沒那麼聰明,如果你真的很聰明,你早就去學習金融學習數學學習物理化學了。我並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在我看來學一門語言只需要下苦工——這是後天可以養成的,而學通一門理工科學科需要聰明勁——這可能不是後天能養成的:這是我的真實經歷,也是我的真實想法。
英專生諮詢
很多英專生都找我諮詢過英語學習問題:發音、寫作、口語等等,很多人會將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方法或老師,但在我看來大多數人的問題都只是在於:花的時間不夠。拿口語這個單項來說,大多人低估了說好一門口語所需要的時間;拿發音這個單項來說,大多人低估了習得和完善發音所需要的年限。口語我學了11年(2009——2020),我只敢說自己口語還好;發音我練了7年(2009——2014),我只敢說自己發音沒有錯誤。
近代中國是個少有文化大家出現的年代,但如果時間往前倒推百十年,那是一個大家輩出的年代——那個年代你精通個三四門外語只能算平均水平,都不夠拿出來炫耀的。比如,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以其雜文和犀利筆墨名揚天下,卻很少有人知道魯迅先生精通四門外語(英語、日語、俄語、德語)。試問,在魯迅先生的那個年代,他所擁有的學習素材、聽過的學習方法、接觸到的語言學理論,其豐富度該如何和今人比較呢?
那個時候的人學外語必然繞不過的方法是:看原著,看老多原著。我記得張五常先生曾經描述過他自己看原著時候的狀態:看書時備上一本詞典,碰到不理解的生詞就查,一開始看的很慢很多單詞也記不得,看一本書也耗時甚長,但看上個幾本幾十本,很多單詞就逐漸記得了,看書速度也越來越快,坐個幾年冷板凳,英語也就學通了。
所以,大多人的英語學不好,其實真的不在於沒天賦或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哪來那麼多「適合」自己的方法,大多人的問題在於自己有點小聰明——聰明人總喜歡研究各種方法、倒騰各種素材,結果每一種方法或素材花的時間都不夠,最後折騰成了半吊子。如果你沒有那麼多的素材、沒聽過那麼多的學習方法,只知道下笨功夫,說不定英語早就學好了。
2 寫作:下笨功夫背句子寫句子
很多人都是因為On Writing Well的寫作年卡課程知道我,這門將我畢生才華耗盡的寫作課程,讓我得以庖丁解牛般的說清了好的句子和好的寫作的諸多原則。一些同學因為On Writing Well的絢爛的句子和寫作而加入全年寫作班,加入後卻不曾想全年寫作班一點都不絢爛,其實只讓ta做這樣一件事:給你中文句子,你去寫英文句子。這是一件非常「笨」的苦差事,甚至有些同學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我把褲子都脫了,你就讓我寫句子?
我就讓你寫句子。
「我覺得寫作課不是應該寫文章之類的嗎?……」一位英語系研究生學員如是說。
英專生的寫作批改
我不知道如何向ta解釋,先給ta改作業。按照我的標準,這份作業,從頭到尾,其實沒幾個句子是過關的。請注意,這是一個英語系研究生的句子寫作——這個水平在理論上應該已經超過了中國80%的英語學習者,那就是說,至少有80%以上的英語學習者是連句子都寫不好的。
所以我說你該去寫句子。
我所接觸到的一手學數據,有學生在國外念了四五年大學,寫出的英文文章依然每個句子都有語法錯誤。所以,我想說的是:哪怕你是英語系的學生、哪怕你出國留學、哪怕你已經留學歸來,很大概率上,你是連英語句子都寫不好的。如果連基本的句子都寫不好,談什麼謀篇布局都是空中樓閣。
如何能寫好「英語系標準」的句子呢?在我看來也簡單:多讀書,背句子,寫句子;多讀書,背句子,寫句子;多讀書,背句子,寫句子。
3 口語:像笨蛋一樣去模仿
我開門見山的告訴你一個能將口語練到「英語系高手」水平的方法:電影模仿。在我這代人裡,就我的所見所聞,我看過好幾個人都是通過電影模仿將口語練到一個極高的水平——我認為的極高大約是指可以極其流利的對一些深刻話題進行深度解釋和深度交流。
怎麼去模仿呢?將一部電影的每一句電影臺詞模仿到滾瓜爛熟,將每一句臺詞模仿到幾乎和電影演員一模一樣。不要覺得這個過程很簡單,不客氣的講,在每天投入三四個小時的情況下你可能要一兩年甚至兩三年才能做到。略過具體細節不表,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將每一句臺詞都能練到脫口而出說到和電影原聲大差不差——你的語音、流利度、詞彙和語法應該都已皆屬上乘。
事實上,在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以前,我們的前一輩英語學習者就採取過類似的做法:模仿磁帶。國內口語培訓的先驅者,新東方的三大創始人之一,王強老師就曾在文章裡寫過自己中學(抑或小學,記不清了)時候學口語的經歷:由於王強老師天資聰穎,深得老師喜歡,每次放學後老師都會將王強留下來,將他叫到辦公室,打開錄音機放《新概念》的錄音帶,一句話一句話的模仿,一旦有說的不好不到位的地方,他的老師會立馬糾正,這個過程好像持續了一兩年(抑或是整個中學時代,記不清了)。
王強老師無疑是幸運的:在英語教育還未普及的年代便碰到水平極高的英語名師,少年時代便已尋得自己的伯樂。但從另一個方面,王強老師的幸運體現在他是個笨人:他願意在模仿這件最笨的事情上下笨功夫,下很多很多的笨功夫。
所以,我在上面這堂AAT直播課上向學生們示範的練習方式,是看似簡單卻也是最根本的練習方式:模仿。在各種琳琅滿目的英語學習APP和英語學習方法論出現以前,」模仿「是一個被英語系的前輩們用爛了的學習方法。四大外院出身的很多開口驚四座的前輩,ta們就是通過最簡單最笨的磁帶模仿出來的。
4 心態:做一個合格的笨人
很有可能你知道我的時候,我已經在網絡上發出自己小小的聲音,我也自詡自己有一點點小小的外語天賦。但回頭看來,哪怕我有著所謂的天賦,我取得今天的小小成績得益於年少時長時間的努力;甚至,我有時候在想,其實所謂的天賦,就是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旺盛好奇心的努力。
這樣的一種特質,其實是一種性格特點——我的性格天生少了些激進,多了些隱忍;激進是種太過熾烈的情緒,容易因為絢爛而無法持久,而隱忍是一種內斂的情緒,雖然樸實無華卻能持久。本質上這是一種無關好壞的性格,只是放到語言學習中,卻如虎添翼。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我沒有任何超越任何人的才能,我只是比很多人幸運一些。
正是由於這些性格上的特質,我在長年累月的做模仿的時候——沒有任何同伴自己一個人練英語的時候,很多時候我感到的不是承受而是享受。一兩個月模仿一段兩三分鐘的錄音(《瘋狂英語口語速成卷首語》)、兩三個月將一篇文章錄音模仿到吐(Born to Win)、幾個月的時間將一部電影模仿到每一句話脫口而出(《阿甘正傳》)、幾年時間斷斷續續的看和練習同一季美劇(《老友記》)、幾年之後斷斷續續的自我修正最後幾個說不好的發音、幾個月內看完N本原版英語書……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這些原本已經遺落在記憶深處的鏡頭又從腦海裡冒出來,這些鏡頭都在告訴我同樣的話:如果你知道自己不是聰明人,那就儘早下笨人的功夫。
我真的不是聰明人,不具備任何聰明勁,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需要聰明勁的理工科都學的一團糟——這些學科隨便學好一個都比學英語更容易賺到大錢,我只是通過下一點笨功夫在外語上取得了一丟丟的成就。如果你遇見我的時候,覺得我的外語還不錯,覺得還算是信任我,請務必記住我送給你的下面這句話:如果你認定了自己是個笨人,那就做個合格的笨人,早點去下笨人該下的笨功夫。